很多现代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尤其是高校里的大学生,分不清水稻小麦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杭州有所大学的学生,到田里种菜是必修课。从大一开始就要下地干活,种不出萝卜番薯,就拿不到学分毕不了业。
太阳底下怕晒黑?不行。害怕萝卜青菜上肉嘟嘟的虫子?不行。关键是,学校请来的助教,还是资深农民,要求还十分严格,根本糊弄不过去。
这些学生来自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真不知大学四年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虽说大多数学生以前都没干过农活,但种起菜来仍然干劲十足。农作物收获后,还引来了“马大嫂”光顾。
“我们菜园里的萝卜刚开始发芽,菠菜长势不错,估计再过一阵就可以吃了。我们种的都是有机菜,平时管得很认真,品质肯定比市场上的要好很多……”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业172班班长朱瑜说。进入大学还不到两个月,现在,班上的同学干农活都像模像样。平时一有空,都会自觉地到责任田里除除草浇浇水。
这周末,学校将举办一个名为“薯不胜薯”的秋收大作战,到时学校教职工和学生都会参加挖番薯比赛,老师们还可以带娃上阵。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都要上一门必修课,叫作《农业生产综合实训》,而下地种菜,则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上课都在菜地里,期末成绩主要看收成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度,太差的拿不到学分。
浙农林大从建校第一天,就将劳动课设为必修课,学习使用农具。而学生种菜则开始于2012年,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近百亩农作园,并将土地分给大一、大二农学类专业班级,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生产劳动。不过,那时田间作业还只是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开展的。
种菜成为必修课,开始于2015年。“主要是想将田间实践和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农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军说。现在的孩子,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缺乏田间实践。而农学、植物保护学、园艺等专业的学生,如果连地都没下过,将来毕业了,如何学以致用呢?光有理论肯定是不行的。
被学校聘为农作园技术指导的叶志明师傅,当了一辈子农民,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当上大学老师。
叶师傅教的,可都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如何施肥、翻整土地、起垄,如何选育各种果蔬的小苗……
叶师傅说:“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尤其是浙江的学生,基本都不会干农活。只有一些从西部省份来的学生,有一些劳动经验,锄起地来有模有样。”
调教这些95后,叶师傅可没少费心。
“一般第一个学期种白菜、萝卜,这样等到放假前刚好能收获。”叶师傅说,很多学生以为种菜很简单,挖个坑把种埋进去就好了。哪知道,不同的种子对土层的要求是不同的,要视情况选用适当的播种方式,“光挖坑就很有讲究,不仅要大小合适,前后左右还要对齐,等菜长出来后看起来才美观。”
到第二个学期,可以种黄瓜,叶师傅要教学生们怎么绑藤蔓,怎么修剪叶子以免产生畸形果。“除此之外,还要教他们认识各种不同的害虫。因为我不光要他们把虫子捉掉,还要放在手掌心观察辨认。”
一开始,那些肉嘟嘟毛茸茸的虫子,可没几个人敢直接拿手抓,现场尖叫声一片。“有些男生比女生胆子还小,死活不肯碰。我就说,你看人家美女都把虫子抓手里了!”
对于自己班级管理的那几十平方米的菜地,各个班级的同学都非常自信。
“我们种的萝卜、菠菜,种子是老师选育出来的最好的品种,而且我们用的是利用校园里枯枝落叶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我们浇的水,是学校后山水库的山泉水。我们浇水、播种、翻土的时间和方法也是最科学的,种出的蔬菜一定是最好的。”一名学生对记者说。
现代农业172班学生周涵越表示,从前从来不逛菜市场,进大学后认识了很多蔬菜,了解了不同的蔬菜如何施肥管理,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农具,“通过劳动,同学间有了沟通和交流,收获了友情和团队精神。”
不仅要下地种菜,学生的寝室里还都挂着二十四节气图,便于时时参考,以免误了农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实践,也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根据师生们的反馈,组织农学类专业学生在校园农作园里种菜,目前看效果很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相关工作。”朱军说。
国家传来大消息!这6亿人的身价要涨了,有你吗?
这个文学奖设立“白莲花奖”,专门颁给“年度抄袭作品”
双11来了!买买买之前,一定先看看这份预警报告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郑琳 通讯员:陈胜伟 )
主 编丨杨鸿光 编 辑丨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