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构自己
无论你是陷入迷茫的大学生、还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新人,「重构自己」将帮助你完成从职场小白到专家高手的进阶之路,学会自我管理、快速提升职场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新逻辑  ·  DeepSeek的崛起,并不意外!梁文锋的6 ... ·  12 小时前  
医院运营咨询新知  ·  2024医院年终奖(绩效)观察丨开工大吉! ·  2 天前  
医院运营咨询新知  ·  2024医院年终奖(绩效)观察丨开工大吉! ·  2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惊爆!特朗普与黄仁勋密会 DeepSeek风云暗涌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构自己

看完这份「吵架完全指南」,让你从此不再怕「上火」

重构自己  · 公众号  · 职场  · 2018-03-29 18:20

正文


大家好,我是 Taka ~


最近天气热的有点快,容易着急上火的人越来越多,跟人吵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所以今天,我特地找出来饲主之前写过的一篇 「吵架完全指南」 ,送给大家。


饲主说,这篇文章旨在让大家 吵得高效,吵得开心,吵得「值」。


无论拿来「防身」还是参考,总之,希望你看完之后,能对「吵架」这件事 有点儿不一样的认识。





面三幅图是同 一张照片的三种呈现方式。


单独看的话, 每张图看起来都是事实 ,但事实并非如此。

看到了左图的人坚信战俘遭到了非人对待,被枪指头威胁。


看到了右图的人坚信战俘收到了人性化照顾,如果配上《士兵给刚到营地的战俘送上自己仅剩的清水》的标题效果势必会更好。


中间这张看似是 Big Picture 的照片的解释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 战俘宁死不屈绝食抗议,士兵强迫其喝水防止毙命

  • 士兵给战俘喝水,但战俘试图攻击喂水者,不得不使用枪支镇压,以防暴力事件发生

  • ……


可以想象,仅看过单一视角的新闻, 盲人摸象会产生多大的认知差异



有个例子:「中国游客巴黎卢浮宫前泡脚引争议」。


看到上图,很多人一定会 在微博上开始大骂 国民素质低下,丢人不要丢到国外去……


但随后有人放出卢浮宫门口泡脚大军的图片, 并称「据卢浮宫工作人员称,泡脚的游客多为西方人」。


然后,指责国人素质低下的人 觉得自己被打脸 接着就会有公知出来说,不要对自己人有偏见之类。



如果再有人补第三刀,说虽然西方游客也泡脚,但卢浮宫官方称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即将进行罚款举措。


是不是又会有人出来说「国人爱盲目跟风」?


当然,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这种信息不对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弥补。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完整信息拼图中的一部分,为信息对称做出贡献。


但仍然不能否认的是, 信息不会完全对称,信息也一定会被误读和扭曲。


所以开撕之前最好先沟通一下,互撕双方得到的背景信息,以及对信息的解读,是不是一样的?


经典的涉及信息视角与信息解读「含混性」的问题是 「如何评价 XXX」


  • 如何评价猫力 molly 的成名?

  • 如何评价杜海涛下跪权志龙事件?

  • 如何看待「山东招远麦当劳女子被殴致死」事件?

  • ……



你们撕的是同一个词吗?


戈特洛布·弗雷格(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提出过一个词叫「含混性」(vagueness)。


这里特指语言符号表示意思的「模糊边界」,可能是 一句话被理解为多种意思 ,也可能是 涵盖的范围模糊不清


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含混性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如果涉及到沟通,「含混性」简直就是个大 bug。


大部分情况下很多人只为一吐而快, 默认自己完全说清了,又默认对方完全了解了。


最后吵起来的时候,又用 「你完全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这种攻击性话语来恶化沟通。

在《探索需求》这本书的开篇提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关于「需求调研」的讲座上,开场前演讲人的大屏幕上放了张背景图:

然后他就开始讲自己的内容,巴拉巴拉……过程中配了下图:

最后结束的时候他说要给大家做个「注意力测试」,就问了个问题:


How many points were in the star that was used as a focus slide for this representation?

在场的人开始回答,答案被收集并统计,结果如下:

看到这张图你一定要问了:哎,一个数数的客观问题, 怎么有这么多种答案呢?


这就是所说的「含混性」——一句话可能会有很多个意思,但是 每个人看到的可能只有一个意思。


比如说刚才那个问题,大家可能会把它理解成:

所以很多时候,你和别人吵架时,一开始对概念的理解就是不同的。 有可能撕到最后才发现, 原来是「鸡同鸭讲」


所以开撕之前,请先统一好概念和关键词,消除语言的含混性。


举个我印象很深的例子。


我在知乎一问:《智力或智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吗?》 中曾经对 Filestorm 的答案 有所误解


随后,他在我答案底下评论里非常认真友善地一一说明了。


最后,我们 愉快的达成了一致 ,我也得以将他的观点和角度更新到答案中,使更多看到答案的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就是一次愉快的吵架。



知乎常见的、涉及到由于概念含混性而产生争论的问题有:


  • 中医是伪科学吗?应该如何看待中医? (此处「中医」具有词语含混性)

  • 一个人的教养如何体现?女孩的家教好如何表现? (此处「教养」具有词语含混性)

  • ……



你撕的是价值假设吗?


本科读经济学的时候,微观经济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出了一个问题:


10个女生,5条裙子, 如何分配才能公平?


有人说抽奖,有人说考试,有人说选美。


究竟谁的更公平呢?凭什么聪明的人可以拿裙子而笨的人不可以呢?又凭什么长得好的人可以拿裙子丑的就不可以拿呢?


于是貌似裙子怎么分都不行了。


图片来源:Pinterest


突然有个人说: 看谁能给别人带来「价值」 ,然后用这个价值来换裙子。


大家纷纷同意。但又有异议出现了:


一般都是聪明好学、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带来价值,那么这种分配方法对于天生愚钝的人来说,是不是也不公平呢? 这样总是有人得到的比别人少 ,为什么不绝对平均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 「价值假设」 的概念:


价值假设是特定语境下的一种隐含偏好,表明作者偏好一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

——《走出思维的误区》


在每个人分配方案的背后,都隐藏着价值假设。 比如说有人认为长得美比聪明更重要,或者有钱比有学识更重要。


这样的事件应该是最多的了,小到知乎,大到立法。


比如「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里的抛开数据真实性、有效性不谈,单看有关它的价值假设。


价值假设冲突点: 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环境保护重要?


这里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提供各方论据来支撑最后的论点。但最后,决策人的价值观,在决策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所以,价值观假设并不是像「你喜欢橙色,他喜欢蓝色」这样随意,因为普世价值观会影响到公共政策制定,和每个人的生活。



你撕的是自尊吗?


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有「批判性思维」,希望自己有主见、不受他人观点影响,认为这是一种自尊、自信的表现。


Richard Paul 将批判性思维分为两种: 弱批判性思维与强批判性思维


弱批判性思维,就是「捍卫你当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维。


图片来源:Pinterest


表现在当你由于以往经验,形成了自身稳定的价值观——或者叫「成见」——之后,和新的、与你不同的观点产生矛盾,并 为了捍卫你当前的想法,而展开斗争 的思维活动。


这和之前说过的「思维固化」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其实,大部分觉得自己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都是弱批判性思维。


这种弱批判性思维的人有时甚至比无知群众还可怕——他们会坚信一些不知为何就 「先入为主」 的观点,并且维护到底。


而强批判性思维,则是要 对一切主张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包括自己的主张)。


这类人会强迫自己对自己固有的观点进行思考,也就是「反思」。


保持这样的强批判思维会让你的 学习速度变得很快 ,也会让心态更加平和。



吵架 可以改变他人观点吗?


我记得有个研究,把被试随机分为两组,然后随机给他们一个论点,让两边撕。


后来发现撕啊撕啊,双方都更加相信那个原本只是「随机」给他们的论点了。 (一下找不到相关的这个研究,如果你看见的话可以后台回复告知我。)


这是因为 你吵架的时候,会存在证实偏见 (Confirmation bias):


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当你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你会倾向于
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这个观点的信息。

证实偏见普遍存在,无法改变别人,可以从自己做起。


不要光顾着想「一定是这样」,还可以想想 「否则呢?如果不是呢?」



吵架的好处?


我对于和别人争吵的主要目的是:


改善自己的想法,找到更正确的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