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一册山河,惊艳了整个11月!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每天见和每周见有什么不一样?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海南,快起飞吧!!!(声嘶力竭)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哪儿的人最会赚钱? ·  4 天前  
羊羊的地理教室  ·  【教师礼包】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 ... ·  1 周前  
羊羊的地理教室  ·  【教师礼包】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大航海时代 — 商业特许权,热带雨林,胡椒海岸,自由之国(利比里亚)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2-24 06:09

正文

  在葡萄牙王国希望在马格里布有所建树之时,西非海岸的探索、贸易工作并没有停滞,而是被交给了承包商。,从王室取得授权的商人,需按一定比例上缴贸易利润之。当然,说到底这毕竟还是一项有国家背书的事业。因此葡萄牙对贸易线延伸的进度也是有要求的,以几内亚湾的情况而言,当时的承包者被要求每年开拓不少于100海里的海岸线。
  与之前的政府投资、主导的探险事业而言,这看起来完全就是一种商业合作模式了。然而将政府职能剥离出来,并不意味着效率的下降。相反,足够自由和规范的商业模式,极大的刺激了参与者的热情。在利润的的驱动下,处在各分级代理层的商人们,开始涌向了这片未知世界。事实上,在后来欧洲各国的海外扩张中,这种模式非常普遍,各种从王室取得特许授权,主导殖民开发的商业集团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为大英帝国开拓南亚的“东印度公司”了。
  对于从几内亚比绍出发,接下来沿非洲海岸线探索的葡萄牙商人来说,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固然存在的诸多贸易机会,但也存在着开发上的难点。我们知道,就西非的情况而言,人口最密集、最有潜力的区域,是以尼日尔河为核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位于萨赫勒地带之南的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正是西非热带草原的西端。技术上,葡萄牙人在这里建立的贸易据点,能够相对容易的向东与黄金帝国发生贸易关系。而继续向南探索的话,葡萄牙人会发现,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岸线,将会被一条连续的热带雨林带所覆盖。

  这条从几内亚境内富塔贾隆高原西麓而起的沿海热带雨林带,向东经现在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以及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的南部地区,一路延伸至几内亚湾东端,并向非洲中部扩张至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以及加蓬和两个刚果北部。其中,更容易受西风影响的两端,热带雨林要更为深入内地,而几内亚湾北部沿线雨林带则相对较“薄”。
  内部结构复杂的热带雨林地区,一直被视为最有挑战的探险区域。今天世界上仍然存在的不与现代人类交往的“原始部落”,都集中于非洲、美洲、南洋群岛的热带雨林地区。以热带雨林为背景的探险题材,也一直在文学、电影创作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类地区开拓,河流几乎是你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径。南美热带雨林为人类所知晓便是得益于世界第一大河的,亚马逊河水系的覆盖。
  降水充沛的非洲热带雨林地区并不缺少河流,问题在于这些河流能不能帮助外来者穿越雨林,进入人口相对密集的热带草原地带。最起码在葡萄牙人最先探索到的,富塔贾隆-几内亚高原西南麓,这一愿望很难实现。由于高原的阻隔,几内亚西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境内的河流虽然非常密集,但却向内陆渗透有限(最多航行30多公里)。葡萄牙人即使能够沿河上溯到顶点,也无法走出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地带。事实上,即使对于非洲土著来说,热带雨林也属于边缘地区。欧洲人在这一地区见到的黑人部落,大都是12世纪后,受三大黄金帝国崛起影响,而被迫南迁至雨林地带(政治扩张总是会引发人口迁徙的连锁反应)。
  对于试图从奴隶贸易中获利的欧洲商人来说,上述地区最初的人口状况无疑是令人沮丧的。然而物种丰富却是热带雨林地区的一大特点,欧洲人最终还是在此发现了一项能够让他们获取巨大利润的商品——几内亚胡椒。香料在西方贸易中硬通货般的地位,我们已经用过很多文字来描述了。很多人的疑虑在于,这些原产于热带地区,能够强烈刺激感官的植物,就真是那么必不可少吗?其实如果一定要从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食谱)中移除掉香料,当然也不是不能活的。只是当你的感官尤其是味蕾已经习惯了各种香料所带来的刺激之后,它们在你预算中也就必然拥有自己的位置了。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对许多喜欢食辣的人来说,食谱中失去辣椒将是一件多么灰暗的事情。当然,也许你会说我不喜欢吃辣。那么姜呢?蒜呢?葱呢?。。没错,所有这些能够引起强烈感官刺激的植物性调料,都是我们所述及的“香料”范畴。在佛教原始的教义中,这种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感其实也是一种罪恶,所以才会有禁食“五辛”的戒律。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一天你的食物配方中只剩下盐了,那么任何一件能够刺激你味蕾的香料,都可能成为商人获取暴利的源泉。
  对于从罗马时代就已习惯用香料改良食谱的欧洲人来说,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成功是一个重大打击。悲剧的是,气候寒冷的欧洲并不适合生产“香料”,甚至连生姜这种中国人最常见的“香料”,都长期依赖进口(由印度制成干姜粉出口至欧洲)。在这种情况下,在“几内亚”海岸的发现,能够带来多大商机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葡萄牙人在这段西临大西洋的雨林带(几内亚——利比里亚)中所发现的“几内亚胡椒”,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胡椒(胡椒科),而是属于姜科的“非洲豆蔻”。用一个大众熟悉的物种之名(加上一个前缀),为一个外观或味道相似外来物种命名,也是一种有利于打开市场的商业惯例。比如中国人熟悉的“西红柿”、“胡萝卜”,以及刚刚被本土“杏仁”协会通过法律途径,剥夺“美国大杏仁”之名扁桃仁(或标注为洋味十足的“巴旦木”)都是这种情况。
  然而在当时,除了植物学家以外,估计没有谁会关心长相类似胡椒,又有香辛味的“几内亚胡椒”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胡椒。事实上,这一误会应该也不是源自于葡萄牙人,因为在葡萄牙作出这一发现之前,摩尔人已经透过跨撒哈拉贸易将这一产品输往欧洲,并作为胡椒的替代品了。只不过,它最初是被称之为“非洲胡椒”罢了。这一误区在地缘政治上的一个映射就是,从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的这段“胡椒”主产区,被命名为“胡椒海岸”。同时,由于所有迷人气味的“非洲豆蔻”外观有些像谷物,它也被欧洲人称之为“来自天堂的谷物”(天堂谷),所以“胡椒澳”又有“谷物海岸”之称。

  今天继承“谷物海岸”/“胡椒海岸”这笔地缘遗产的国家是利比里亚。至于海岸线略短的塞拉利昂之所以没有和利比里亚合成一个国家,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那就是殖民分割。简单点说,塞拉利昂后来成为了英国殖民地,而利比里亚则成为了美国殖民地(几内亚则为法国殖民地)。当法国人凭借地缘位置优势,成为西北非/西非/中非殖民势力主导者之后,在非洲西海岸谋得一两个据点,是类似英/美这样的海洋国家,打通航线、维护海洋利益所必须追求的。
  除了相似的环境,以及地缘政治源头以外,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曾经成为英、法废奴主义者的试验地。基于位置的原因,西非一直美洲黑奴的主要输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各种方式在北美获得自由的黑人数量也越来越多。关注这些自由黑人命运的,并不仅仅只有认定奴隶制已经过时的政治势力。自由黑人的大量存在,不仅会对仍身为奴隶身份的黑人造成心理影响,亦会抢夺白人的工作机会及政治权力,因此即使是支持奴隶制的势力,也不反对找块土地把这些自由黑人送出去。18世纪末,英国的废奴主义者在今天的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昂”建立移民区,并开始陆续迁入自由黑人(弗里昂的意思即为“自由城”);19世纪初,独立后的美国也开始在利比里亚执行类似的计划(利比里亚的意思即为“自由之国”)。
  这一试验甚至直接导致的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两个国家的诞生。比如所谓的“利比里亚”,就是美国通过向当地土著购买土地,建立“自由黑人”居住地而最终扩张形成的。抛开这件事的价值观光环,纯粹从地缘政治角度来审视这一做法,你也可以认为美国这样做,客观上是为了让自己在欧洲势力的包围中,在大西洋对岸赚得一个桥头堡。
  尽管拥有“前殖民地”身份,并且通过国内战争确定自己“自由”主义身份定位的美国,在这件输出新价值观的事业上,比英国人要更有热情,但总得来说,英美两国的这项人口、价值观输出计划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输出人口的不足,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带雨林开发的深入,在英美两国决定对西非地缘结构进行改造时,曾经的“谷物海岸”已经由北方渗入了数量众多的西非土著部落,且大都已经归依了伊斯兰教。比之跨海而来的自由黑人,这些土著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问题在于,那些已经归信基督教、说着流利英语的自由黑人,很显然会在政治上更有优势,或者说更为原宗主国所倚重。即使那些沐浴过“自由”之光的美洲黑人,真的能够拷贝不走样的在西非传播“自由民主”精神,这一结构性问题也很难让他们获得成功(更何况拷贝走了样)。有鉴于此,今天我们会看到,几乎在所有制度都完全复制美国的利比里亚,仍然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塞拉利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