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围绕“AI复活死者”的话题展开,介绍了用AI技术生成数字人的现象,以及相关的争议和滥用情况。文章指出,随着AI技术的普及,用AI复活亲人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的项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争议和滥用情况,如奇葩服务、明星被假复活、针对老年人的AI数字人泛滥等。
文章指出,AI复活技术面临着诸多争议,如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被滥用的情况,如奇葩服务、明星被假复活等。
文章提到,针对老年人的AI数字人已经进化到了养生、风水和玄学领域,甚至有不少暴论频出、PUA老人的内容,对老年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文章指出,官方也想过不少办法去遏制这类数字人,但由于生意的核心并没有问题,只能通过倡导和限流来控制AI泛滥。
文章最后强调,在通过技术追求“赛博重生”乃至“数字飞升”的时候,人们还是要对生命保持敬畏,对人性保持警惕。毕竟,再拟真的代码,也不能代替真实情感。
文/ 金错刀频道
清明时节,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碰撞最激烈的时候。
不久前,一位女子在烧纸的时候点燃了路边停着的9辆车,不但没有“平安健康”,还把自己送进了大牢。
在科技发达的如今,烧纸这一习俗确实已经不适用于大多数地方,人们也在尝试用尖端科技,来表达对逝去之人的哀思。
比如,用
AI
技术让逝去之人“活过来”,已然成了一门全新的生意。
在购物平台上,搜索就能发现类似的服务项目。
最低只要
10
元,就能让逝去之人的照片动起来,开口说话。
在《流浪地球
2
》里,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就把过世女儿的意识保存成
AI
系统,好让女儿一直陪伴自己。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成功将过世之人做成
AI
,成功让逝者在数字世界“重生”,但花费可就远不止
10
元了。
AI
仿佛是哈利·波特的复活石一样,无所不能。
但在伦理和道德的谴责声下,用
AI
“复活死者”的技术,似乎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样神秘和高端。
随着
AI
技术得越来越普及,“复活”死者所牵扯的数字人技术,早就不是什么高深技术了,甚至在手机上就能操作。
只不过,在讨论
AI
能否“真的复活”逝者之前,类似的生意,早就盯上了更多人的钱包。
“
AI
复活”,看似科幻,实则并不复杂。
说白了,所谓
“
AI
复活”就是利用逝者生前的声音、对话、行为逻辑等诸多数据去训练一个
AI
程序。
如果训练数据足够多,足够细节,那训练出的
AI
就会像
DeepSeek
一样跟你聊天,而且会以逝去亲人的方式去思考。
如果再辅以生前图像做成的数字人,以及语音文件训练出来的声音,那基本可以视作一个
“人”在赛博世界重生了。
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有人完成了这一庞大工程。
2021
年,音乐人包小柏的
22
岁的女儿因血液疾病去世,令他伤心欲绝。
当时的
AI
技术虽然还没有如今普及,但包小柏也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了这种技术的可能性。
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包小柏联系到了一家专门做大语言模型的
AI
公司,花了两年,终于利用女儿生前遗留的录音等资料,复刻了一个“
AI
女儿”。
这不简单是一个
3D
建模的女儿模型,“她”不仅可以跟包小柏和家人对话,而且有数据的加持,“她”还清楚地记得父母亲的生日、有哪些爱好、做什么工作等等。
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
“
AI
女儿”甚至还主动献唱了一首生日歌。
对于这个
“
AI
女儿”,包小柏倒是看得十分清楚,他说:
我们也没有让女儿变成完完全全像真人一样,她只是寄托我们的一种思念,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并不是说做不到,但还是要守住这条线的。
虽然原理并不复杂,但这种
“复活工程”无论花费还是工作量,都是一项无比庞大的工程。
当然,随着
AI
技术越来越普及,用
AI
复活亲人,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的项目了。
90
后小伙林志,就是一位在用
AI
技术帮助人们寄托哀思的“
AI
复活师”。
林志就职于一家利用
AI
技术生成数字人的公司,只需要提供足够多的声音、影像和对话资料,就可以生成一个数字人。
而林志之所以开始从事
“
AI
复活”产业,还是因为自己姥爷的离世。
由于他姥爷生前并没有留下太多资料,所以制作姥爷的
“数字分身”显得不太像本人。
为了不让其他人留下这类遗憾,他决定用这项技术,拿来服务更多亲人离世的人。
林志公司最初的的
“
AI
复活”项目收费在
1千~1
万元之间。
客户只需要提供照片、资料和录音,就能生成拟真程度不同的数字人,根据资料量的大小,还原程度和收费程度都不同。
在去年清明期间,林志所在的公司就接到了大量订单,有时候一天就有上百个订单,日收入高达两三万元,一度让他和团队忙不过来。
尽管有的客户在看到逝去之人
“重新说话”后激动落泪,但这一行做久了,林志也遇到过不少奇葩。
比如,有客户拿着老人的一张照片就来求
“复活”,但是对老人的生平、性格等等都不太了解,犹豫再三后,林志还是拒绝了合作。
关于之后的生意,林志打算一方面完善技术,力求推出
289
元的普惠版本,一方面加强监管和审核,避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尽管
AI
复活还是面临诸多争议,但对于不少陷入哀痛中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最好的一种告别。
在正经的
“
AI
复活术”还没普及的时候,已经有人在用类似的招牌赚钱了。
比如在电商平台上的诸多
“
AI
复活亲人”商品,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技术。
一张照片、一段语音,就能让逝去之人短暂
“活过来”张口说出你想要的话。
相比于上文中用真人数据训练出的
AI
,这种便宜的“复活术”其实就是徒有其表而已,
这其实就是如今已经烂大街的
“
Deepfake
”数字人技术。
不管是
B
站的鬼畜区,还是短视频平台,这类技术已经屡见不鲜。
过去,刀哥曾经写过一篇滥用
Deepfake
技术侵犯权益甚至诈骗的文章(
点击查看
),甚至雷军都难逃其害。
而如今,此类技术却被广泛运用于诸如让真人活起来的所谓
“
AI
复活”技术上。
不少大模型公司都推出了类似应用,只需要少花点钱,就能创作一个数字人。
类似的服务项目价格也从
10
元起步,到几千元不等,所涵盖的服务项目也各有不同。
比如,简单让照片动起来,微笑点头等等是最便宜的项目,可能也就
10~20
元。
而让照片张嘴说话,但说话口音却十分
“
AI
”的项目就略贵一些。
至于让照片变成视频,再用逝者的声音进行一些段对话,则需要几百元不等,时间越长,价格越贵。
对于本身就从事相关行业的公司来说,这种技术可谓手到擒来。
去年年底,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商汤科技就利用类似的技术,短暂
“复活”了不幸离世的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
汤晓鸥数字人在年会上露面并且还讲了一段脱口秀,与公司的员工
“跨次元重逢”对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也有不少人选择用类似技术完成一些遗憾,比如有新人在婚礼时,用
AI
技术让已经过世的老人献上一段祝福,也不失为一种纪念。
但技术门槛低,就会造成别有用心之人滥用技术,当作他们敛财的工具。
2023
年
7
月,歌手李玟去世,不少歌迷陷入悲痛。
但是在她离世之后,却在网上出现了不少
“活过来”的李玟视频,用李玟的声音,说着塑料文案。
李玟作为歌星,她生前的语音资料和影像资料在网上一抓一大把,所以从技术上来讲相当好复刻。
有不少自私的粉丝,就会以偶像的声音和相貌为素材,私自让她
“活过来”说自己想听的话,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而一些商家正是看中了这方面的巨大商机,开始无底线地接类似的商单,造成
“
AI
李玟”的一度泛滥,这对于逝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
直到去年初,李玟的亲属忍无可忍,向不少用户发出了律师函,此事才渐渐偃旗息鼓。
但除了李玟外,还有不少已经离世的明星
“惨遭毒手”。
早已离世的乔任梁、高以翔,甚至在一个月前刚刚离世的方大同,都被人用
AI
技术拿去诈骗敛财。
AI
技术是一种更好的手段,可以以暂时“活过来”的方式,留住逝去之人留下的音容笑貌。
但一旦
AI
技术开始不受控制,纪念也会被异化。
用
AI
复活过世之人,就算很假,也不失为一种寄托哀思的好方法。
但再假的数字人,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新赛道。
对于年轻人来说,一眼分辨视频有没有
“
AI
味儿”,已经成了当今上网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平时连诈骗电话都难以分辨的老年互联网用户来说,
AI
的泛滥堪称灾难。
前几天,一个叫
“王建国”的
AI
数字人火了。
在年轻人眼里,这个油腻数字人张嘴闭嘴就是
Deepseek
生成的土味情话,简直不能再假了。
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阿姨们来说,这简直就是贴心的宝藏弟弟一枚。
AI
王建国顶着一张雷打不动的扑克脸,有时满嘴土味情话逗姐姐们开心,有时在医院输液收割姐姐们的担心,
简直就是
AI
时代的秀才。
而当
AI
王建国稍微提两句带货,就有无数姐姐们忍不住下单,不管是贵妇膏还是阿胶糕,都能随便售罄。
就算在视频下方有一句淡淡的
“本视频由
AI
合成请注意甄别”,也挡不住无数姐姐对他的真情实意。
就算是
AI
人,王建国也会生病抱恙,而没到此时,他的“
AI
儿子”就会上线,对屏幕那头的阿姨们张嘴闭嘴喊妈妈,杀伤力同样惊人。
和
AI
复活亲人一样,看着不是很“拟真”的
AI
数字人,技术虽然不硬核,但总是挑人性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如今针对老年人的
AI
数字人,已经进化到了养生、风水和玄学领域,甚至有不少暴论频出、
PUA
老人的内容。
过去曾经被广泛认定为智商税的诸如保健石、骆驼奶等产品,都在
AI
时代“秽土转生”了。
最可怕的是,这一赛道甚至已经有了起号标准流程和方法论。
有从事这一行业的培训师说道:
有
AI
工具辅助,理论上每天都能产出上百条视频,后续也可以通过带货保健品、直播带货等方式变现,轻松月入过万。
如今,打造一个数字人的成本其实并不高,只需要几千元,就能搞出一个绘声绘色的数字人。
根据数据显示,光在2024年,我国AI换脸APP用户增长高达300%,日均生产视频也高达1200万条。
不管是消费逝去之人,还是针对老年人进行收割,都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
其实,面对这类数字人,官方也想过不少办法去遏制。
本质上来说,
AI
数字人做的仍然是带货生意,只不过没有真人出镜,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轰炸来换取流量。
如果生意的核心并没有问题的话,作为官方也只能通过倡导和限流来控制AI泛滥。
在AI技术突飞猛进的如今,不少人都发现,不需要格外尖端的技术,就足以拿捏大部分人。
不管是AI换脸诈骗,还是AI复活死者,已经从一种独特的纪念和内容创作模式,转换成为针对特殊群体的暴利生意。
如果一项技术必须由使用者的“道德底线”去掌控的时候,证明它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
在通过技术追求“赛博重生”乃至“数字飞升”的时候,人们还是要对生命保持敬畏,对人性保持警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点个
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