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联招聘
史上最有趣有料的职场微信账号!提供犀利大胆的职场解读、精辟给力的职场指南、新鲜海量的职位信息!帮你升职又升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5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极客公园: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播客节目制作方向) ·  5 天前  
51HR派  ·  5勺辣椒油惊动11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联招聘

困在楼道里的中产阶级

智联招聘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4-22 08:37

正文

“真是没辙了。”

在两个月看了30套房子之后,朋友Effie彻底死心,我在电话里听出了她的绝望。

Effie今年33岁,我前公司的同事,能力十分优秀,抛开别的不谈,单从工作经历来说,她绝对配得上“天之骄子”这个称号——22岁顶尖学府毕业,硅谷3年工作经验,回北京在互联网巨头BAT之一任职8年,负责公司核心业务产品线。

她在靠近五环的位置有套不大的一居室,一辆中等SUV,每次亲戚提起她,都要竖大拇指,爸妈倍儿有面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羡煞旁人的高级白领,标准的新锐中产阶级,最近也不得不认真开始考虑离开北京的问题。

学区房的火箭式增速,是逼迫她逃离北京的首要原因。去年上半年,15万一平米的“高价”学区房都能被媒体当作新闻热点,而仅仅一年后,40万一平米都早已不再稀奇。房价的撑杆跳,让她再也坐不住,疯狂进出各个中介,想要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无奈仍两手空空。

“今年政策一出,我这种情况首付要提高到80%,还想和老公商量假离婚,结果政策又收紧,离婚一年内不准买房……”

Effie陷入了有近300万资产,却与学区房绝缘的尴尬境地。“如果不考虑孩子,我们可以在北京扎根,但孩子的教育是大事,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啊。”

Effie的困境并不是个例,它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中产阶级的现状。没孩子前,高昂的房贷已经足够沉重,有了孩子又必须考虑子女教育问题,稍微好一些的学区房负担不起,太差的不甘心,如果差到和家乡一样,又何苦留在北京呢。

购置房屋与培养下一代,对于任何阶层的人群来说都是刚需,但中产阶级的矛盾更为尖锐。


新锐中产的压力来源,要么是房价高,要么是子女教育费用高。

一切为了孩子,很无奈,也很现实。学区房是刚需,而薪资涨幅始终无法与飙升的房价抗衡,焦虑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主旋律。

但这并不是最糟糕的。如果你身边有正在还贷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

我有位朋友,坐标上海,在某知名通信公司做技术骨干。2015年底房价大涨,他和妻子咬咬牙,拿出所有积蓄,贷款240万购买一套50平米的学区房。因为工作性质问题,他需要经常出差,无法尽到父亲的义务,妻子只好辞职在家照顾孩子,这意味着16000元的月供,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尴尬的是,他每月到手的工资只有2万出头,除去房贷,仅剩六千。月薪6000,在上海这座高消费城市还要养活三口之家,难度可想而知。只好缩减一切不必要的开销,不敢辞职,不敢生病,牙痛半年没做任何处理,因为牙齿治疗费太过高昂,只好一拖再拖。

巨大的压力,直接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滑。有数据统计,近50%以上的中产阶级都没有良好的睡眠,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轻微至严重的失眠现象。

有人戏称中产阶级是被困在楼道里的一群人,似乎快跑几步就能叩开房门,又好像永远也拿不到门钥匙。

这是蜗居在大城市“高薪穷人”真实的生活缩影。逃离北上广的诉求,不只局限于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那些摸爬滚打十多年的中产阶级同样面临去或留的选择。

事实上,去或留并不是一厢情愿能做出的决定,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做支撑,在两难选择中找到最优解。


面对中产阶级困境,有三种思路可供参考:


01

从副业中寻求突破

大多数中产阶级主要收入来源是日常薪水,模式十分单一。 没有其它收入渠道,工作对于中产阶级的压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很多。


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面临职业变动,很可能会触发无法承受的链式反应。

中产阶级必须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在主业之外建立具有变现能力的副业。

其中可行性最高的操作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有计划地将自己包装成某一领域具备话语权的KOL(意见领袖),或者换成一个并不陌生的词语——“打造个人品牌,利用影响力变现”。

在这一点上,中产阶级具备天然优势。中产阶级并非富二代,许多人白手起家,毕业后从金字塔底层最基础的工作开始,持续10年拼搏换来30万甚至更高的年薪。摸爬滚打积累的工作经验,使中产阶级拥有打造个人品牌的资本。

许多人正在做这件事。我认识一位任职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去年中旬开始,他开始有针对性地为应届毕业生提供面试辅导服务,从1对1咨询到开设网络课程。上个月,他创下一节课超过4000人收听的记录,这直接为他带来了正常工作半年的薪水。

每位中产阶级都有一技之长,一些人擅长时间管理,一些人擅长与领导沟通。尝试利用工作积累下的经验,有策略地包装成个人品牌,并利用课程、咨询、社群、分销等方式实现营收,不失为中产阶级突破瓶颈的一种方式。

0 2

准一线城市潜力巨大,不要死盯北上广

在面临困境时,许多人都会陷入所谓的两难选择,落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于是中产阶级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潜意识:“要么在北上广咬牙坚持,要么回家乡自甘堕落”。

其实大可不必,还有第三条折衷的路线可供选择。

事实上,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外,许多已成规模的准一线城市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竞争压力较北上广更小,个人实力更易凸显。杭州、苏州、成都、武汉,在这些城市安家落户,获得的幸福感并不逊色于北上广。

国家政策也在向这些准一线城市倾斜。例如成都天府软件园、苏州工业园区、武汉光谷,这些地域汇聚了大量优秀企业,提供足够顶尖人才发挥舞台的工作岗位。

除去个人发展外,准一线城市的房价也较为友好。虽然核心地段仍然偏高,但基本属于中产阶级承受范围内,至少不会夸张到学区房30万一平米的程度,子女可以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父母也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如果身处北上广,自知学区房无望,对高昂的房价望而却步,也许迁移至其它大城市是更好的选择。

0 3

发现自我价值,重新出发

高薪,只是中产阶级工作能力的体现,并不代表其拥有精准的职业规划与奋斗目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新锐中产焦虑的来源榜首。

事实的确如此。中产阶级的职业上升通道十分狭窄,天花板抬头可见,焦虑与迷茫成为永恒的主题。可以说,这些人有充实的过去,焦躁的现在,和虚无的未来。

面对困境,中产阶级们需要做出改变——抛开高薪的伪装,跳出看似舒适的陷阱,直面内心,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


高强度的工作与人际应酬,使中产阶级无暇顾及自我诉求,而深耕同一领域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显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不菲的薪资,另一方面无形之中堵死了中产阶级追寻自我价值的意愿。

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尚未被挖掘的潜力。陷入瓶颈的中产螺丝钉,在其它平台上也可能大放异彩。人生的价值不是焦虑和迷茫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主动发现,要持有“寻找人生中另一种可能性”的意愿。

中产们应该适当为自己留白,养成定期与不同行业精英交流的习惯。在行业界限逐渐模糊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思维碰撞的收益极高。与其读书,不如去读人,了解别人的工作、别人的生活,以此窥探自己未来人生的可能性。

“发现自我价值”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有叩问内心的能力、跳出舒适圈的意识、拥抱变化的态度,以及随时重新发现自我价值的嗅觉与决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昨天
51HR派  ·  5勺辣椒油惊动110
3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残灰 |朱湘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残灰 |朱湘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