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为什么建议你买几十元的衣服? ·  2 天前  
高山流水的心语屋  ·  东拉西扯: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同学的不同人生 ·  昨天  
高山流水的心语屋  ·  东拉西扯: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同学的不同人生 ·  昨天  
青年文摘  ·  今天,武汉的鲜花都被抢光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耿引曾《古代中國與南亞文明論叢》出版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4-11-27 18:21

正文

新书坊 | 耿引曾《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碎金书坊 碎金书坊 2024年11月19日 17:00



新|书|坊

2024年66期

在与南亚的互动中,理解中国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中,南亚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神话、天文、历法、语言文字,还是数学、医学、技术、建筑,我们都能在中华文明的不同方面中找到南亚的影子。那么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与南亚是如何交往的?作为两大文明板块的海陆连接地带,东南亚和西域又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书从历史和文献两个维度全方位地考察了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向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史料线索,帮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快速掌握中国与南亚交流交往的材料,这些同时也是南亚地区珍贵的域外史料;另一方面,本书从文化、商贸、交通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自两汉以来,直到近代中国与南亚的交往概况,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段中国与南亚交流交往的特点,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交往历史一本不可多得的概论性研究


——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点击书影,即可购买 👆

耿引曾  著

2024年9月出版

ISBN:978-7-100-23977-6
【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就与外部世界往来密切,特别是与南亚地区,因为文化、商贸、交通等关系,官方和民间联系格外紧密,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史,积累了很多史料。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与南亚相互交往的历史,在文献层面上总结了中国古代正史、笔记、游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还把目光扩展到考古学等方面;在学术史层面回顾了古代到20世纪中国人的南亚、东南亚研究传统;在文化层面论证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既深刻影响了周边文明,又离不开域外文化要素的加入和推动。
【作者简介】
耿引曾,1934年1月出生于江苏扬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952 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1956 年毕业后先后在 北京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印度学研究


目  录

唐诗中的中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越境旅行家

《高僧传》与中外文化交流

东晋南朝时期外国僧人在我国的活动

中国与南亚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二十四史》 中的南亚史料简介

中国人研究印度的传统

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

1981年中国与南亚关系史研究概况

汉文印度史料述略

印度洋沿岸出土的中国文物

中印文化亲属关系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印度

古代中国人笔下的印度洋

西方殖民主义东来后中国和南亚关系的新特点

汉文外国史料编纂情况简述

附篇:译文
印度考古学问题  /B.P.辛哈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悠久睦邻关系——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  /谭中
评石铁英著:《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三世纪前)》 /Е.М.梅德维杰夫、Б.Л.李福清






精彩试读

唐时,南部亚洲是天竺国、师子国。唐与天竺的交往十分密切,使臣、僧人的互访络绎不绝。其中有两件大事尤为重要,一是王玄策等多次出使天竺,归来写成《中天竺国行记》一书,一是玄奘留学天竺, 带回佛经657部,写下 《大唐西域记》 一书。这两本书促使了唐人对天竺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直至今天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可惜前一书已失传,今天只能见到片段。唐诗中对这两件事的反映几乎没有,只有高宗的《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一首。诗中反映较多的是关于唐与天竺的佛教交往,而交往又着重在佛经的翻译上。从而, 使我们了解到唐人译经和学梵文的情况。

玄奘西行取经路线示意图

唐以前,中国已有梵文本的佛经,并设立了译经道场,译者中外都有。到了唐代,佛经翻译达全盛时期。随着僧人来往的频繁,梵文本佛经还不断传入,正如诗人所述“梵经初向竺僧求”。唐代各地寺院都有梵文经本,诗人们在写庙宇的篇章中常留下“梵字十数卷”“开卷梵天词”的句子。于是,寺院中出现了“僧唱梵声天”“经诵梵书文”的景象。诗人还用“梵音妙音柔软音”来形容僧人念法华经的情形。唐代统治阶级和人民很多信佛,念佛经风行一时,“梵声初学误梁尘”说的是妓女都念起佛经来了。翻译佛经当然是热门了,当时官私译场均有。玄奘在慈恩寺译经当然是官场;姚合的《过稠上人院》诗中提到“应诏常翻译”,想稠上人是常入官场译经的一个了。从“归去更寻翻译寺”“桂寒自落翻经案”的诗句知道各地寺院皆有自己的译场,大概这是属于私有的了。白居易还有《翻经台》专篇。再从“口翻贝叶古字经”“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的句中看出当时口、笔译并举。至于译者,中外兼有,韩愈的《赠译经僧》讲的是外来僧人。而唐人懂梵文,并参与译经的大有人在,其中有僧人,也有士大夫。姚合、贾岛、陆龟蒙、黄滔等人的诗中提到了僧人译经的情况。士大夫中懂梵文的有苑咸、刘长卿、怀素和董评事。董评事是汉董仲舒的后人。苑咸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王维曾为此赠诗。后来苑咸回敬王维一首,并有序和注。这些,为总结唐人研究梵文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佛经中常见优钵罗花, 岑参作《优钵罗花歌》并序。后来五代贯休的诗中也提到此花。岑参在序中说,他得此花是交河小吏从天山之南采来的。而诗中又提到“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关于优钵罗花入唐的过程还需作进一步考证。

手持优钵罗花的白度母

《全唐诗》 中还集了义净的六首诗。其中的《与无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夏,聊述所怀,为杂言诗》是他在印度作的怀乡之诗,值得重视。
关于师子国,《新唐书· 西域传下》有专条。诗中较明确提到的,有韩愈在《送郑尚书赴南海》中的“货通师子国”。这说明当时的唐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广州,是与师子国有交易的。另外韦应物的《寄恒璨》诗中有“思问楞伽字”,这里很可能指的是《楞伽经》。但因师子国有稜伽山,也有用稜(楞)伽来比喻师子国的。“楞伽字”是否指师子国的文字呢?须进一步考证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