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意思的提问,往往能吸引到和你有相同气质的一群人。
产品猎人联合PMCAFF互联网产品社区,上线PM问答栏目【我问PM】,向你呈现产品经理们的精彩问答交锋过程。
本期,我们为你解答——
匿名社交产品为何都不能持续活跃?
现在什么类型的产品最难做?
电商?游戏?不对,是陌生人社交。
从最一开始的陌生人赛道作为中流砥柱的陌陌和探探,到吱呀和语玩这类被人看好的声音玩法,又或者是新兴的Soul和JOIN,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在App Store上有着好看的排名和漂亮的数据。
但对于陌生人社交来说,风光总是一时的。很多匿名社交产品都是火一阵就逐渐销声匿迹了,这类产品为何都不能持续活跃?
综合而言,PM的主要观点为:
1、“火一阵就逐渐销声匿迹”的说法并准不准确,而是生命周期不长,很容易被新的产品代替;
2、人不会一直寂寞,所以匿名社交不会一直活跃;
3、所有的产品做到最后都是人性,人性不满足不用了,满足了也不用了。
以下,一起查看PM们在PMCAFF互联网产品社区上的回答:
陌生人社交动机:
-
情感倾诉和宣泄(吐露秘密的快感)
-
发布不适合熟人社交场景的内容寻求认同
-
寻求暴露自我的刺激感
-
找呀找呀找对象
-
... ...
对于题目中所描述的“匿名社交产品都是火一阵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个人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我猜题主想表达的是,为什么现有的某些陌生人社交产品生命周期不长,很容易被新的产品代替?
随着青少年早熟程度增强、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增强,对陌生人社交平台的需求应该是持续增长的。用户渴望更具神秘感,更刺激,玩法更有趣的全新社交模式。
作为从小学开始就玩陌生人社交平台的99后,我的体验历程:聊天室——漂流瓶——探探——soul——一罐——summer。
从最早的纯打字聊天,换着花样玩的文字聊天,到爆照聊天,再到爆音聊天。刺激感不断升级。
从最早的大杂烩社交,到圈层(05后/00后)社交,再到现在的某一特定用户群体(大学生用户群体)的社交。用户对陌生人社交的社交(体验)质量和匹配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想要持续保持陌生人社交平台鲜活的生命力,
保持年轻化的心态,走在用户前面,挖掘用户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探索更触动用户的新玩法,
大概是很重要的吧。
(介绍两个有意思的小学生/初中生app,不知道大家玩过多长时间:名人朋友圈,小肚皮。)
其实婚姻其实也算是一类社交了。结婚率逐年下降,说明男女的总体社交需求在变弱。同样其他类的社交也在变弱,生活的压力,以及整个社会阶层的固化让每个人活得越来越自我、随性。
这给匿名社交带来了流量,这些想要放松的人在一个匿名的土壤里又能得到什么呢?虚拟世界里的新鲜与刺激,刚开始可以让人提起兴趣,可是很难持续创造这个嗨点么?
在虚拟世界里的狂欢,无人分享、无人鼓掌、暗自偷欢,会疲倦;会审美疲劳,刺激疲劳,那么成为朋友,那就不过是在给微信送人头罢了~~~匿名社交得来的朋友,如果没有线下的接触,总归很难是真朋友~~
刺激不多,快乐不久,玩玩就散了~~~回现实逛逛,到微信聊聊,换个匿名社交玩玩~~~永远新鲜,永远快乐,永远挚爱~~~
我在想,是不是匿名社交的本质需求,就是消除“寂寞”呢?
人不会一直寂寞,所以匿名社交不会一直活跃,你总有一天会治愈(自愈)。
for example:
1、心情不好的时候
2、孤独的时候
3、想交朋友的时候(异性或同性)
...
上面是我能想到用这类App的理由。
第1种情况比较低频,心情不好的时候其实能和很多现实的朋友说,既然连很多朋友都不能说的,那肯定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等你心情变好的时候,自然也会放下手中的手机,融入到新的一天中了~
第2种情况,多在于晚上(而且,一定是单身人群),白天的忙碌更笨让你无法有时间体会到孤独,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感让你打开了App,寻找一个可以聊到让你不再失眠的TA,之后要么会往熟人社交发展,要么就是不孤独了,也就没有再用App的理由了。
第3种,目的性很强,也是高频的场景,用户数量巨大,唯一的缺陷是,我找到男/女朋友了,我就不会再用这个App了,也是渐渐地会往熟人社交发展。
总结一下,可能匿名社交真的不会是一个长远的需求,TA更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用户留存也没有办法保证,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他没有存在的价值,TA能治愈人的心理,能减少人们的生活压力,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以及潜力,我比较看好这类App。
匿名社交的切入点在于“匿”,营造的产品调性是“安全”的“keep it real”。
1、这就牵扯出人性了,那么这就会导致比普通社交软件更严重的“涉黄”、“骚扰”等问题;
2、再来社交是一个“来往”的过程,这就需要用户去“让别人了解自己”,那么这和“匿”实际上是有冲突的,会削弱产品“匿”的主题和用户的“安全”感,让用户产生困惑;
3、因为“匿”,提高了聊天成本,社交的挫败感比普通社交软件更强。
综上所述,慢慢这个平台就会变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这个靠运营是无解的。
换句话说,匿名社交诞生的时候,就已经绑上了厚厚的枷锁,但也恰恰是这枷锁,给了它诞生的机会。
你就告诉我,你能不能天天吃包子不腻?
如果你能,那么要么那个包子是有你需求的情感的味道。例如,你妈给你做的包子的味道,要么是在这个阶段的费用只能买得起这个包子。
因为人的情绪和状态是有阶段性的,社交产品维稳的秘密在于利益互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窥探式的社交需要更多的是新鲜与刺激来维持,而虚拟的窥探远不足与现实的刺激相比。
再者,政策总是积极向上的,不然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以前王坚做过一个产品,叫树洞,大家心里有什么没有办法对别人诉说的,都可以在树洞里说。慢慢的这个产品上充斥着大量的负能量话题及内容,最后被强制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