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金三板」可快速关注
自
2014
年
8
月,新三板做市交易制度上线至今,已近两年半时间。
截至
12
月
19
日,新三板挂牌公司
10000
家,采用做市转让的公司
1646
家,占比
16.46%
,共
88
家做市商。
从做市商挑选挂牌企业,到优质企业挑选做市商,作为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首次尝试,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和新三板自身一样,在这两年半之间经历了起起伏伏。
这是最好的新三板,万家为始!是最差的做市年代?何去何从?
必须承认的是,做市制度的引入确实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增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现在看来也是更为先进的交易方式。但也要看到,近半年以来,做市转让对于挂牌公司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
7
月
1
日到
12
月
19
日,新三板总共
140
家挂牌公司将交易方式由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而在此期间,也有
61
家公司选择做市变更为协议,做市企业的净增加数仅有
79
家,平均每个交易日仅有
0.68
家。
7
月至
12
月,转做市家数分别为
44
家、
31
家、
16
家、
18
家、
21
家和
11
家。而在去年下半年,协议转做市的新三板公司多大
561
家,即使是在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也有
450
家。新增做市企业数量骤降。
除了数量上同比严重下滑外,做市企业的质量也在发生变化。
今年下半年至今新做市的
140
家公司,过去两年一期(
2014
、
2015
、
2016H1
)的营业收入平均值分别为
20,274.1
万元、
24,723.8
万元、
13,799.1
万元
,净利润平均值分别为分别
1,200.8
万元、
1,858.2
万元、
928.2
万元(同比
2016H1
全部新增做市企业两年一期平均净利润分别为
1,959.36
万元、
2,556.81
万元、
1,154.75
万元)。
在全部
140
家公司中,只有
19
家公司可以做到净利润
2014
年和
2015
年均在
2000
万元以上,只有
10
家公司均在
3000
万元以上,也只有
19
家公司能够做到过去两年一期营业收入均保持
30%
以上增长。
140
家新增做市企业的市场表现同样有些尴尬。
所有
140
支做市股票,仅有
20
支能够在做市后第二个交易日起取得
10%
以上的涨幅,而下跌超过
10%
的却有
40
支,整整一倍之多。
国游网络、约伴旅游、艾斯克等公司,做市后股价下跌甚至超过
50%
,做市商亏损严重。
更悲伤的是,
2015
年净利润最高的五家公司成大生物、远东国际、赢鼎教育、华阳国际和江苏铁科,无一不在做市后股价下挫。
新三板整体交投清淡,投资者门槛难降,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市交易很难达到预想中的提供流动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估值。于是,越来越多的挂牌公司,不愿再为做市稀释股份。
88
家券商的做市业务从业人员陷入了窘境:
以前做市的股票流动性始终无法改善,资金无法盘活,而好不容易看上的优质公司,却选择观望。
“做市无用”的言论也在挂牌公司董秘和投行业务人员中蔓延。
由于做市后,公司股票有了流动性的基础,优质企业又不可避免地被资管计划等三类股东买入,一旦股东人数超过了
200
人,
IPO
或是并购,都会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做市商的国有股划转问题也令人头疼不已。相反,很多企业基本面条件不错,不做市,也一样可以在一级市场完成融资。今年以来完成大规模融资的百合网、易建科技等公司,均采用的是协议转让方式。
新增做市企业数量和质量均下滑严重,加之这样的“做市无用论”传播蔓延,正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逃离做市,新三板做市业务展业面临困境,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做市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可能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理解。
做市无法改变流动性不足,这个市场的流动性是受投资者结构、市场发展阶段、市场定位与监管等诸多因素影响着,而非做市商决定;诟病做市商熊市中定价能力不足,却忘了若现在是牛市,你也会说做市商让泡沫横飞;说造成市场成交萎靡的原因是做市商垄断导致的不作为,于是引进私募做市,你却忘了股转蓝筹华强方特坐拥
38
家做市商,然而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出现成交量。
回想两年前,当
43
家挂牌公司选择首批做市时,恐怕没人会想到之后的问题。在整个
2015
年的牛市到熊市中,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做市商和做市交易制度让
2015
年
3
月的新三板春意盎然。如果让这些公司重新选择,我想他们还是会选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融资、并购、股权分散,甚至大股东高位减持,没有做市商和做市交易,不会出现一个个名声在外的新三板公司。
当陷入困境时,我们是时候再来思考一下,究竟做市对企业而言有哪些好处?新三板公司又是否应该重新抛出做市的橄榄枝?
流动性,做市商的本质。
你不要只把交易量、换手率这些交易指标看作流动性的唯一象征,每日交易时间
4
个小时,做市商的报价本身就是提供流动性。即使公司再优秀,如果信息不对称,买卖就无法达成,你不得不需要这样一样“永远在买又永远在卖”的群体;
做市交易制度对于稳定交易价格,保证交易公平性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就拿上周五信中利的乌龙指事件来说,
430
元
/
股的成交肯定无法在做市交易的模式下发生,这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你无法想象
0.01
元
/
股的交易后又来一笔
99
元
/
股将是多么难看的
K
线。所以,就算是企业对做市失去了兴趣,投资者是否更需要做市制度?
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更应呼唤做市交易制度;
有人说,做市转让的股票一旦转回协议,交易反而更加活跃,于是,这是做市商的不作为。可你却忘了,如果没有经历过做市,怎会有这样多的股东在协议转让下每日“定价委托”。
提高股权分散度,在这一点上,同样有做市的功劳;
也许有些公司可以不通过做市顺利完成融资,但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新三板可能是其资本市场的第一步。万家挂牌公司,纵使非常优秀,也难免被埋没,如果你不做市,可能更加无人知晓。
所以,做市其实是给了企业一个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