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事物从诞生到被普遍接受,总要走过一条荆棘之路。过去三年,医学AI经历了被追捧的巅峰期,也承受了“华而不实”等诸多质疑。医疗AI的应用主要有几类: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医学智能虚拟助手。疾病筛查与预测、辅助药物研发等。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以深度学习为特征的医学影像AI。从3年前开始,各类玩家就已经着手布局。整体来看,入局者大致分为三类:以连接属性见长的BAT,以渠道为王的医疗器械商以及以算法产品为立身之本的创业公司。
BAT中的百度虽然更加低调,但对于AI技术的投入动作一直未断。如2017年宣布调整医疗业务组织构架,重点发展AI技术。2018年4月,AI创新业务部成立,隶属于百度AIG事业群(人工智能事业群),同年6月开始做医疗影像。
阿里医疗也在两年发力医学影像。2017年1月,阿里健康宣布联合万里云医学影像中心发布医疗AI系统DoctorYou。2018年,阿里健康宣布启动面向医疗AI行业的第三方人工智能开放平台,12家医疗AI公司成为首批入驻平台的合作伙伴。
与前两者相比,腾讯的动作不紧不慢,但布局范围不小。在此前的昆明大会上,腾讯公布了七大智慧医疗新科技,既涵盖AI医学影像、AI辅助诊疗、AI运动视频分析、AI病理分析等技术层的突破,也包含互联网医院、电子健康卡、医学科普等创新解决方案。在BAT这三家里,有“国家队”身份的腾讯,受到的关注显然更多。
除了BAT,还有GPS这三座大山。飞利浦、西门子以及GE医疗在设备端的优势不容挑战。在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也提出了不同的思路:GE将医疗业务拆分,提供更多的数字医疗应用和解决方案;飞利浦将AI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推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和自家的星云平台等数字化产品;西门子则是打造一个数字医疗的生态圈,立志做医疗领域的“App Store”。
但是,不管如何闪转腾挪,传统器械商还是会围绕“医学影像”这一核心优势做文章,医学影像AI会驱动GPS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在巨头面前,医学影像AI的创业公司也在寻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近两年,已经有超过100家以医疗为重点的AI创业公司拔地而起,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医学影像AI的创业公司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围绕单病种或者全病种的概念,创业公司举全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力量,在一些高度细分或巨头没有涉足的领域,先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相比于大公司的体量和规模,创业公司的危机感更重,陆续推出自己的产品之外,审批过证的动作也在积极进行。当然,未来,创业公司和巨头的关系是残忍的“丛林法则”抑或是和谐的“共荣共生”,目前来看,依旧没有答案。
整体来看,医学影像AI的发展任重道远。鉴于AI与医疗的高门槛,如果没有原生的科研投入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或者步子迈的太快,都很有可能会让医疗AI重蹈“移动医疗”的覆辙。面对难以在短期内获益的AI医疗,各路玩家都要怀着对AI和医疗的敬畏之心,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