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至少有七个骨化中心。喙突下二次骨化中心是肩胛骨第一个骨化的二次骨化中心,形成关节盂关节面的上1/3(图1)。通常8-10岁时出现在未骨化的软骨性关节盂上部。喙突下骨化中心早期表现可能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其上关节盂附着点的牵拉作用有关。通常在16-17岁喙突下骨化中心完全融合。
下关节盂的二次骨化中心形成关节盂关节面的下2/3(图1)。这些骨化中心生长、融合,形成了马蹄型骨骺,与关节盂边缘和喙突下骨化中心连接,并向关节盂中心生长。根据现有文献,下部骨化中心一般在14-15岁出现。根据我们的经验,最早11岁时这些骨化中心在下关节盂边缘可以见到,17-18岁时完全融合。
X线上常难以显示喙突下和下关节盂二次骨化中心,尤其当只有标准投照体位时。在Grashey位偶尔可以显示,Grashey位盂肱关节与X线束相切,显示关节盂关节面的切线位图像(图2a)。周围骨化中心有时可以在肩关节腋窝位显示(图2b)。
在发育早期,未骨化的上关节盂与喙突基底部连续,在MR像上与软骨信号强度相似(与肌肉相比,在T1加权像和水敏感像呈等信号,在梯度-回波像呈高信号)(图3、4a)。喙突下二次骨化中心在MR冠状位像观察最佳(图4),但在横轴位(图5)和矢状位也可以看到,在所有的脉冲序列上最初均表现为未骨化的关节盂上部软骨内的小灶低信号(图4b)。随着骨骼成熟,喙突下骨化中心增大,向喙突基底部和肩胛骨之间的双极生长板延伸(图5)。下部二次骨化中心较小,一般表现为低信号,一般在MR横轴位像显示较满意(图6),冠状位显示相对较少。
熟悉关节盂二次骨化中心的典型部位、MR上无骨髓和软组织水肿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和病史特别有助于在X线及MR成像上与微小的撕脱骨折鉴别。
横轴位像下关节盂远端可出现多层表现,有时在冠状位像也可出现,从内到外分别对应的是低信号的骨化关节盂、高信号的关节盂骺板、低信号的二次骨化中心、高信号的残留的未骨化关节盂和低信号的盂唇(图7)。不应把盂唇和二次骨化中心之间的软骨界面误认为盂唇撕裂,特别是在横轴位MR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