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报章。关注港澳暨海峡两岸,聚焦环宇财经风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新华社】聚焦食药安全!最高检部署开展检察公 ... ·  15 小时前  
最高人民法院  ·  “偷偷搬运”微短剧?法院判了 ·  昨天  
新疆高院  ·  媒体聚焦 | 老李新居终成『家』 ·  2 天前  
新疆高院  ·  媒体聚焦 | 老李新居终成『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商报

高端访问|陈美宝畅谈海陆空大计:香港须站位湾区“做大个饼”

香港商报  · 公众号  ·  · 2025-01-03 09:22

正文

在上任将近一个月之际,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2日接受香港商报访问时指出,推动交通政策要“双创新”:一是智慧绿色;二是改革求变。



对于香港海陆空交通,陈美宝均有“鸿图大计”,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能“做大个饼”,香港要将站点拉高,看大湾区的整体需求,“大湾区城市发展快速,局方会积极扩展世界网络,做好海陆空内联外通,说好香港故事,服务湾区建设。”


出任运输及物流局局长前,陈美宝曾任运输署署长、运输及物流局常任秘书长等职位,交通范畴对她而言绝不陌生。但她仍说,担任局长后,每天都在学习新事物,看事情的视野要变得更宏观,站立点也要在更高的位置。



推动交通政策要“双创新”



“推动措施时,我们要做到‘双创新’。”陈美宝提到,香港过去推进交通运输基建,有时未能与人口迁移配合,往后局方会更集中于基建先行,为新市镇发展创造容量。具体而言,第一个创新就是“智慧绿色”,当局会陆续引入内地多元化、最新的运输系统科技,这些中型铁路的成本比重型铁路要低三四成,能提高效益和效率。

陈美宝接受香港商报访问时指出,推动交通政策要做到“双创新”。记者 蔡启文摄

“第二个创新更重要,要有改革及求变的思维。”陈美宝说,传统上,香港有许多法定程序,如内部做设计、兴建、营运等;那么,是否每一步都要做完,才做另一步?她表示,局方将就此调研,与业界沟通、探索,了解筹划过程是否有压缩空间,甚至同步进行,“如设计与建造的招标模式,可让兴建商更早参与设计,令过程加快。”




空:吸引更多外国航司进驻



同时,陈美宝畅谈了她的“海陆空大计”。
陈美宝罗列了香港航空方面的数字,很欣慰情况已与疫情前相若。她说,“2024年,香港航空业得到积极恢复。如最近的圣诞节做到航班数量每天1150班;人次方面,12月21日单日高峰达到约19万。这有赖各单位包括机管局、民航处及航空公司等努力。”

客机在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上行驶资料图。中新社

陈美宝说,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已开通,今年局方会积极筹备新客运大楼分阶段启用,冀做好定位,吸引更多外国航空公司;在传统航空公司之外,发展年轻人爱去的新航点,使服务更多元化;机管局今年也打算在大湾区城市设置更多海天码头,将由20个增至30个,更好利用“经珠港飞”等。




海:加强协作保持港口竞争力



海运方面,陈美宝承认存在不少挑战。“香港距离货物生产地较远,加上工业转移、地缘政治风险,邻近许多港口亦不断冒起。”为此,她称香港码头还是要多与其他港口加强协作。陈美宝提到,葵涌货柜码头营办商与深圳、南沙等港口有合作协议,货运能惠及双方,期望类似做法可进一步深化、系统化。

香港一货运码头资料图。中新社


被问到香港能否回复以往的货运量,陈美宝回应指现在不止要看香港货运量,“香港在国家、在大湾区,要看整体需求,要将自己的站点拉阔、拉高,做到整个大湾区,要做大个饼,做更好的服务。”她说,说到货运,甚至可利用高铁、航空,发展多式联运,连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边境地方,“如广西就是可合作的地方,局方稍后会带团考察。”
“香港要保持港口竞争力,让涉及港口操作的海运服务发展,其中金融、法律对航运同样重要!”她又说,“香港的仲裁、保险、船舶管理做得很好。之前与香港海运港口局推出行动纲领,措施正是希望吸引公司到香港落户。”现时已有1100间相关公司在香港,日后要优化税务,则要通过修例,令香港的港口更加吸引外资,保持竞争力。
她亦提到香港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船用燃料加注中心之一,2023年在全球十大加注港中位列第七。“香港可装备自己,在绿色燃料上加速发展;局方希望今年能安排第一次液化天然气加注示范。”




陆:为粤车南下做好筹备



最后,陈美宝谈到陆路交通。她指,香港目前正在兴建、筹备的有6条重型铁路、4条中型运量绿色智慧集体运输系统,“要在有限时间、资源下,令目标一一达成,需要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陈美宝透露了东九龙线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的最新细节。她称,去年收到相关意向书达30多份,局方团队做了初步研究,听到不少居民意见。相关走线由彩虹东到山上,沿油塘接驳到港铁站,希望用中型铁路将山上居民带回重型铁路。近月团队做过可行性研究,如新线要由蓝田到油塘,需开隧道、开山劈石,过程复杂、成本高,或未能令蓝田居民受惠。因此,局方需将走线稍为向左移,靠近蓝田北的位置设车站,令3条公共屋邨包括德田邨、兴田邨、蓝田邨近3万名居民能受惠。局方会跟地区团体沟通,向居民解释。
谈及香港高铁,陈美宝称2024年内地直达点已由44点增至93点;大湾区站点则有20个,包含7个大湾区城市;2024年首10个月,高铁乘搭人次达2100万,数字已比2023年总数高,成绩斐然。
她亦希望香港利用好港珠澳大桥。她介绍,2024年7月至9月间,港珠澳大桥每天平均旅客达7万 人次 ;11月双向车流达37万架次,即每天平均12000车次,增长速度快。除了港车北上,局方接下来会与广东省做好对接、沟通,为粤车南下做好筹备。




的士车队年内陆续启动
不视之为难题





“的士车队将陆续推出。”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介绍,第一队预料会在3月推出,年中则会陆续展开;之后当局会就网约车平台订定规管立法建议。对于上述改革,她强调要以民为本,并充满信心,不视之为难题。
陈美宝表示,香港是先进、发达的城市,当市民去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东南亚城市旅行时,享用到方便的点对点服务,香港不能原地踏步,要随时代而发展;再者,当旅客来香港,除了公共交通工具、专营巴士外,点对点的交通也会影响旅客对香港的印象。她进一步说:“的士业界都明白,当他们做得好,这不止是司机、车公司的业务,还关乎香港好客之都、服务市民的整体利益。”

陈美宝(左)早前视察启德体育园交通安排时,与的士业界人士交流。运输及物流局图片
陈美宝一再强调,当下推动改革,会有不少的持份者,其中市民是最重要的持份者;但同时亦要兼顾与业界持份者的沟通,要设身处地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当然,不能让市民觉得政府因业界困难而却步,并令政策措施离开初心,故各方沟通都十分重要。”她说。
安装车厢摄录机可达三赢
当局早前宣布,建议修订相关法例,规定所有的士必须在车厢内安装摄录机。陈美宝说,面对好的事、应做的事,当局会积极推出,惟社会氛围都很重要。她承认对于业界而言,安装车厢摄录机是新事物,也要花成本。她希望业界了解,这并不是针对性措施,而是可达双赢甚至三赢的举措,保障司机及乘客,有百利而无一害;局方会做好沟通、舆论引导,令市民和业界明白。

陈美宝说,摄录机装置已很普遍,当局落实措施时会订明要求,但不会如澳门一样要求只用同一样式的摄录机。她称,市面摄录机款式多,很多价格都具竞争性;相信业界很务实,知道积极求变,明白安装摄录机后会令市民有信心。
对于网约车规管事宜,陈美宝称运输署会作实地调研,了解市民需求。她透露,交通谘询委员会辖下的小组,将在2月与网约车平台营办商见面,会参考内地一些地方的经验,期望尽量保留弹性,宗旨是令市民有保障,感到放心、安心。

会独立审核巴士公司申请加价
巴士公司申请加价,与民生息息相关。对此,陈美宝回应指,希望巴士服务要有保证,安全亦很重要,而巴士公司在车辆、车长等的资源,要投放得适得其所,维持财政稳健,是营运交通服务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政府会做好把关工作,不会单凭巴士公司的数字做决定,局方会有独立的审核,希望财政稳健前提下都要顾及市民负担能力。
陈美宝又指,巴士公司可以开拓额外收入来源。例如,近期“一签多行”旅客多了,巴士公司可研究新的旅客路线,客源、收费弹性较大;至于非票务收益方面,巴士公司亦可开放车厂充电设施予非专营巴士。




【新闻链接】

香港可助C919踏上世界舞台






陈美宝(左四)等嘉宾出席庆祝仪式。 中新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