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Top News丨Premier: ... ·  3 天前  
求是网  ·  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  3 天前  
政事堂2019  ·  宏观政策,由利益集团决定 ·  3 天前  
CHINADAILY  ·  我国科研人员在西藏发现两种罕见飞松鼠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聊友汇】四六级考试或成“鸡肋”,改革路往何方?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8-07 19:25

正文

今日话题

近日,有专家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成鸡肋,要么取缔停摆、要么转型改变,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据称,四六级考试制度实施30年来确实对推动中国英语教育和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地位有着历史性贡献,但也造成了“应试教学”和“高分低能”的弊端,影响了大学生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大学生不断“刷分”的游戏和主管部门弃之可惜的“鸡肋”。



据报道分析称,虽然近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了不少改革,但并没有摆脱全国性教学考试定位带来的问题,许多企业、高校已经不再认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除了停摆,就必须向社会化水平考试转型。而所谓社会化考试,即以用人单位需求为设计、进行市场化运作,从仅仅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通用英语实现向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能力的学术英语转型。


然而许多网友对此表示质疑,大学生“刷分”不正是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么,所谓“高分低能”并无统计数据支撑,相反周围英语好的同学“高分高能”才是普遍现象,而且大多数企业招聘仍是要看四六级成绩的。如果进行市场化运作,那么收费提高将成为必然,即使不会变得托福雅思那么贵,在庞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之下,也将会加重许多大学生的负担。也有许多网友表示支持,四六级考试的科学性确实没有托福雅思的高,有些人拿了高分也未必一下子就能和外国人通畅交流。随着开放的越来越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以及学术科研的需求,转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对此,你怎么看?


在这里,先恭祝@胡越获得“租房读书”话题投票冠军!


关键是培养服务社会的英语人才

“大部分大学生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学英语,结果工作中根本就用不上,而需要的又不够用,四六级确需深刻反思!”面对网友热议,笔者认为需要反思的不仅是考试制度,更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有两个维度,一是“人”,二是“才”。一些高校更关注于“才”,而忽视“人”的培养。大学培育的不止是知识和文化,更是社会担当、学业操守。不少大学生一入校就盯着四六级、托福、雅思等考级考证,在通识教育阶段不打牢语言基础,而将证级作为实现个人意愿的跳板,一旦取得证级又束之高阁、枕之泰然。加之社会和家庭为功利教育推波助澜,使掌握语言工具与研习专业技能常常本末倒置。


创新创业时代,英语人才赋予新定义,尤其需要差异化培养。未来四六级考试和专门用途英语社会化考试如将多举并行,高校要加大英语教学点建设,广泛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人文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等舞台上,获得全面与个性相结合的语言能力。把学生置身于为社会服务,取得社会回报场景中产生的激励作用,将超出考证考级教学所生成的行为观念和学习效率。


——@杨新军


用“鸡肋”质疑不如给予指引鼓励

近日,有专家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成鸡肋,要么取缔停摆、要么转型改变,引发热议。


一项已实施30年的考试制度,有缺点不足很正常,要求转变以适应时代,无疑也是好建议。但一味地只看弊端,将之视为鸡肋,也有失偏颇。其实,对许多人而言,四六级考试何尝不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好途径。笔者在大学时通过了四级考试,当时也不觉得有啥用,但在毕业20年之后,参加了某项选拔考试,竟然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这完全要归功于四级打下的底子。学英语没有捷径可走,关键靠用功,下笨功夫去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而通过四六级考试,夯实的是基础,迈上的是更高的台阶,又岂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开放的时代,地球是个村,掌握一门外语显得尤为迫切。与其在各种考试形式上质疑,不如在端正学习态度上鼓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肯花“铁棒磨成针”的功夫,提高英语成绩、开阔国际视野将不是一句空话。


——@庄永明


关键在学以致用

近日,有专家对实施30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抛出“鸡肋”之论,不由得让我回想起当年参加四六级考试的情形。当年英语四级证书与毕业证挂钩,狂背单词与做模拟试题还是带给我一定的压力。毕业工作后,又参加过职称英语考试,顺利评上工程师。现在也在坚持每天收听英语节目。这些都是四六级考试带给我的持续红利。


学英语最大的问题并非四六级考试带来的,而是没有一个合适的英语环境,所以造成“哑巴英语”或“Chinelish”。如果没有这些年的四六级考试,估计我们整体的英语水平还会下降一截。所以,“鸡肋论”还是有偏颇之处,“应试教育”及“高分低能”的黑锅不能全扔给四六级考试。


笔者所在的单位因与国外打交道多,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能熟练运用英语甚至别的外语与老外直接交流,这既是搞好科研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学以致用的结果。考试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能力素质始终是职场“硬通货”,学好英语是全球化背景下个人必备的能力素质。


——@严平


对待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有一颗平常心

目前来看,英语四六级考试有工具属性,是一部分学生升学、就业的“敲门砖”,亦有评价属性,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把尺”。那么,在一套全新的科学的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出现时,我们还是不可怀疑和否认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淬炼”,更有可能自己在进入目前工作岗位时都从中获益。这应该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带给我们的“红利”。应该说,旧有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做出调整才能不至于陷入死循环而成为“鸡肋”。从自己所工作的高校来看,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上已经作出了调整,如按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分批次、分时间段进行报考,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不同毕业挂钩,等等。无疑,此类调整是有积极意义的,相信绝大部分学校都在因时因实做出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正向作用,而且其在当下也并非与大环境格格不入,比如它的试题已不是“天马行空”一般,而是与现实生活开始“共鸣”,它的成绩高低背后可以看得出个人在英语学习上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待英语四六级考试,我们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现在,如何更好地设计考试题型,科学地使用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者构建一套更加具体的评价指标,值得多多考虑。


——@张贵礼


用转型为“鸡肋”增香添味

有专家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成鸡肋,引发舆论热议。有支持的意见,也有反对的声音。


英语四六级考试之所以转型缓慢,滞后于社会需要,关键是没有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而是由各级教育和大学教务部门组织,并且考试成绩通知所在学校,作为能否毕业的条件。考试的垄断性,导致了考试从设计到实施都缺少内生活力,满足于封闭运行,自话自说,与用人单位和社会渐成互不融合的油水关系,导致一些企业、高校开始拒绝认可四六级证书。


因为四六级考试整体上存在“学用脱节”的问题,确实影响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但是,作为一项运行了30年的考试,四六级考试的成绩有目共睹,社会认同程度高,不可一概否定。很多高分考生,经过针对性训练,也能很快弥补口语和科技阅读等方面的“短板”,表现出高分高能。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社会需求,搞好“去行政化”改革,今日“鸡肋”也能成明日的营养美味。


——@何冠军


让考场与“战场”无缝对接

一直以来,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争论不断。有的因“应试教学”和“高分低能”的存在,视其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一些企业和高校已不认可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强烈呼吁取缔停摆。


在国际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看说明书、查文献资料,等等,英语这一工具已然不可或缺。出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废存的争论,无疑是过度放大大学生“刷分”和“高分低能”等现象,降低弱化英语的实用价值,其源头就在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科学与否上,根本则取决于如何对其实施转型改革。


军队有句老话: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有效实施转型改革,关键是实现考场与“战场”的无缝对接,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战化水平。这就需要从实用出发,加强对现实中英语应用程度、应用领域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科学设计考试方式,规范考试内容,评定考试等级,坚持用什么就考什么,怎么用就怎么考,“战场”什么样考场就怎么设,真正让考试成为“战斗”的预演,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陈大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