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上海约177万名中小学生迎来春季新学期开学。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上海基础教育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本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促进均衡布局、优质发展,聚焦内涵建设、优化育人方式,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大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近年来,上海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分批推进普通高中“双新”(新课程、新教材)项目工作,持续完善资源建设,全面开展课程监测,组织交流实践经验。2024年起,上海全面启动推进义务教育“双新”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多样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培训,持续深化小学低年级主题综合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及“三个助手”等项目实践,促进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向“启发式”“探究式”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确保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在学校落地。
杨浦区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依托区域“创智课堂”的深厚底蕴,发布区域方案和七大配套行动计划,已累计举办5场专题研训、47场学科教研及26场区级交流活动,全面推动“双新”工作深入实施。区内学校积极响应,全面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通过课程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基于大数据精准教学和教研,提升数字教学服务能级,积极探索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创智课堂”新范式。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通过党建联建、睦邻合作、高校共建等,助力人工智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开发,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如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设计集团人物形象,创编人工智能绘本《校园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构建“洵美”集团课程群,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围绕科创素养,举办集团研学营、科创节等活动,建立长效稳固的科学教育和创新素养贯通培养通道。
控江中学教育集团“未来建造”STEM研学营优化课程
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致力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最优质的学习体验,通过学习空间建设撬动育人方式变革。学校先后建成多个极具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创新实验室,如电子科技创新实验室、STEM体验中心、数字化学习中心、超能量电视台、AI智能教室、京剧脸谱创新实验室等,打造了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漫步科创园”“自然探索屋”“超能量智慧厅”“能量星演播厅”“哆来咪”“舞之悦”“趣习字”“趣画画”“超能量阅读学习空间”等,实现了多平台一键认证,“三个助手”、数字教材、数字图书馆、导学视频平台、网上画展平台等虚拟空间活跃度很高。
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在“超能量阅读空间”创新实验室开展阅读小组辅导
静安区青云中学
结合校情学情,以市级课题为引领,聚焦核心素养,打造“学与教”新样态。学校探索“活力课堂”,以“3+1”路径创新模式,即情景化设计、合作化活动、进阶化任务及综合化单元内容,促进育人方式优化,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如在数学、道法、历史等课堂上,打造“走进生活,探寻变量关联”“祖国,我想对您说”等多元实践。构建了“气象小专家”“水资源守护者”等跨学科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认知边界,锤炼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活力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成长。
青浦区尚美中学
依托“强校工程”,发挥集团资源共享优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打造教研改进与项目驱动的“双引擎”。一方面积极推进“3+2+1”教研模式:3即“单元目标设计+作业精选+命题评估”,2即“课堂展示+小问题研究”,1即“学本”课堂教学——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教、研、培、赛、学”五个项目,引领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实现办学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徐汇区中国中学
围绕“双新”要求,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和高品质构建“新六艺”校本特色课程,涵育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其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能力,同时在课程建设与办学特色的深度融合中,指导教师逐步突破学科内容单一化和知识点教学等惯性思维,探索了“三全育人”和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新路径。学校迭代打造的学科指南、单元设计、案例分析等“三件套”课堂教学支架,以及数字化工具在学习效果监测、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运用,为达成课程闭环、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系全市唯一的公办女子中学,拥有130多年女子教育传统,学校秉承“文理兼备,中西融合”的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扬人文学科之长、夯科学教育之基,积极探索女生成才规律,挖掘女生潜能,发展女生个性特长。学校课程设置多元,英语教学一流、艺术教育出色、科技教育丰富,形成了“志趣高雅、学识博雅、言行优雅”的“雅”文化,持续带动女校高水平特色发展。
作业管理是中小学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双减”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上海持续探索“双新”背景下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开展项目培育、组织交流研讨,覆盖了全市16个区和义务教育学段的各主要学科。据悉,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等有关要求,市教委正在研制“优化本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政策,其中鼓励学校实施“无书面作业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作业负担中走出来,增加社会实践,到社会场馆中学习,多和大自然接触,与家长一起游戏、散步,让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虹口区广灵路小学
每月都有一个“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增加自由时间,促进兴趣发展和幸福感提升。学生可进行体育、阅读、艺术等活动或休息调整,家长也可借此改善亲子关系。学校尊重学生意见,灵活调整日期,并计划逐步增加无作业日频次,鼓励社区活动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设为“无作业日”,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如阅读、观影、运动或参与学科实践活动,以丰富成长生活并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课堂外的学习收获。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学生在“无作业日”做手工
闵行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以“轻负高质”为核心,构建“三维一体”无作业日体系:日常通过“学习能量卡”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优秀表现可兑换“免作业券”等奖励;每周一下午为“快乐活动半日”,开设100余个活动项目,实施“无书面作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每月最后一个周一为“总结成长日”,学生通过错题反思和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反思能力,推动深度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开展生活里的数学“土豆种植义卖行动”
崇明区建设中学
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实践路径,聚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个性化教学设计让核心素养在思维碰撞间落地;推行“一生一作业”,以差异化作业布置精准契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奏;实行“一生一评价”,以多元化评价体系立体展现学生的发展轨迹,为学生搭建起多元成长的舞台。
崇明区建设中学基于“三个助手”开展“双师型”个别化作业辅导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上海以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打造先行先试联合体,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积极构建“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同时,作为在全国率先将人工智能基础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城市,上海将继续支持指导各区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全新挑战。
浦东新区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以“创新引领、开放多元”为核心理念,以“赛先生·STAR计划”(科学启明星计划)为引领,“四向”发力,构建科学教育新模式。Social(社会资源):十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为“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合作单位;百余名科技专家组成科学教育专家团;各中小学迎来科学副校长。Teach/Teacher(教师队伍与课程):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案例、改革典型案例评选,引导教师探索科学教育新样态;遴选近400门次浦东特色的科学类课程进校惠及近万名学生。Activity(科学活动):浦东小院士、浦东青少年科技节、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等精品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开放、多元、前沿的科学教育平台,浦东学子在各项科创类活动中屡获佳绩。Reform(改革创新):首创“浦东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估指数”,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助力学校精准优化管理策略,同时将创新能力纳入发展性督导中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尝试个体素养评价。
浦东新区Teach/Teacher(教师队伍与课程)之“学生体验商用飞机科学课程”
宝山区行知实验中学
的“行以求知、生活创美”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生动的实践探索。跨学科“创客大智汇”名师工作室里,地理、化学、生命科学老师就像魔法师,带领学生穿梭知识的海洋,无论是多学科科技创新课程、长期课题的深度挖掘,还是短期探索的灵光一闪,都能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学校联合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开设创新系列课程、工程训练中心夏令营,充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动态;开展“未来之城”等项目式研究和课题化探索,让每个学生找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舞台;举办“解读科学类诺贝尔奖”系列活动和“天宫课堂”“科学大讲堂”等科普活动,带领学生发现未知,创造未来。
行知实验中学“行实创想队”获2024—2025年度“未来之城”比赛全国二等奖
黄浦区
整体构建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补充的特色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明确核心需求,合理分配协作分工,构建全方位的教学环境。重点完善智能硬件配套,加强管理平台建设,将课程质量保障贯穿始终。面上整体推进过程中,依托“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卢湾高级中学、“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大同中学、大同初级中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北京东路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进行校本课程深入研究。探索将人工智能教师培训纳入区域教师培训计划,在数学、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类等学科教师中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参与各级培训,建立一批专职教师队伍,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种子教师。完成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建立技术支持群,确保相关问题得到及时响应和解决;组织开展教师试教试用活动。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迭代升级,依托数字基座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实践,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场景的立体化布局,挖掘其在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教学评估等领域的优势,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方式变革。
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以“赋能终身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人工智能实验校的建设目标,通过拓展学习与自主管理空间、优化教师教育教学空间、重构校园智慧管理空间等三个空间的建设,以学生管理系统建设为依托,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华四大脑”,实现基于评估反馈闭环的数字化流程,基于课程育人与学科实践的数字化内容,基于学习轨迹跟踪的学习数据运用,打破数据壁垒,做到数据共通共融,实现智能化赋能教育变革和高质量发展。学校始终坚持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健康成长,依托高校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综合能力多维评估体系,并配以一对一服务学生的情感机器人,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快乐、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做到有温度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