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初,福特总部宣布了一次人事任命,福特中国董事长吴胜波,兼任“福特汽车国际市场集团”(IMG)的负责人。
这次升职可以看作是对于吴能力的认可。
在他的带领下,福特中国结束了自2017年三季度以来的长期亏损,2023年三季度实现单一季度扭亏为盈,去年则是更进一步,
七年来首次全年盈利
。
2023年前后,在燃油产品线青黄不接,电动化战略又开局受挫之后,福特总部迅速了调整中国管理层和战略打法。
从"All in BEV"转而聚焦商用车、电动车和出口业务,只是让人有些意外的是,福特总部选择了一位"车圈新人"来操刀这场大手术。
暂时止血
加入福特后,吴胜波对中国区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砍掉不盈利的车型,关闭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工厂。
在最巅峰的2016年,福特在中国卖了127万辆车,各个产品线全面开花。
仅长安福特,福克斯和福睿斯两兄弟联手斩获53.5万辆,翼搏、翼虎和锐界三款SUV为福特砍下27.6万辆的战绩,两款轿车蒙迪欧和金牛座也能贡献不菲的利润。
到2024年,这些功勋车型大部分都已被停产,仍然在长安福特渠道售卖的只剩下一款中型轿车和两款SUV:
蒙迪欧、锐界L以及锐际(翼虎换代改名而来)
。
对福特中国来说,砍掉小车只能暂时止血,无法药到病除,吴胜波上任后最被常问到的就是:在产品断档、电动化转型受挫之后,福特中国的新战略是什么?
吴胜波
2023年3月,吴胜波正式成为福特中国一把手,在一个月后的上海车展上,福特打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口号:
用“野”对抗“拼”,
这和陈安宁时代强调的“更福特、更中国”并不一致
。
之所以是“野”,原因在于福特当时宣布了两个重磅消息,被称为SUV祖师爷的Bronco(中文名为“福特烈马”)以及被称为小号F150的Ranger(中文名为“福特游骑侠”)将会国产。
很多人对于福特产品的第一印象仍然停留在福克斯、福睿斯以及嘉年华这些“无聊”的产品上。
和这些经典小车相比,福特烈马和游骑侠都是原汁原味的美系车,但它们所处的硬派越野和皮卡在中国都属于小众市场,而且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即便如此,这也没有影响吴胜波快刀斩乱麻,一边坚决停产前者,一边是快速国产后者并且坚持不加入价格战,因为在他看来,与其做大池子里的小鱼,不如做小池子里的大鱼。
股权梳理
福特中国近年来的调整分两条线,明线是产品结构优化和管理层调整,暗线则是股权关系的重新梳理。
2021年和2023年,在陈安宁和吴胜波的推动下,福特先后在中国成立了两家全新的合资公司:
江铃福特汽车科技(上海)和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注册资本分别为2亿元和2.5亿元。
在业绩低迷的背景下,
福特直接对应了两个最重要的经营目标:增利和减亏
。
先说减亏。
2021年上市的福特电马Mach-E在中国没有一炮而红,因为疫情、产品、渠道以及定价等,销量十分低迷,上市一年半才卖了不到一万辆,加重了中国市场的亏损。
福特中国在2023年8月宣布将原本直营的电马并入长安福特,让电马重回经销商模式,在这之前,福特电马已经在国内开了50多家城市展厅。
同时,长安福特和长安汽车合资成立了“长福新能源”,长安福特持股60%,长安持股40%,股权穿透后,福特间接持股30%。
这也意味着,长安在产品定义、技术开发以及营销服务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福特电马也成为长安福特旗下第一款纯电产品。
经过上述一系列操作,福特中国通过剥离电马事业部和终止部分项目实现了及时止损。
其次是增收和增利,
主要途径就是扩大江铃的乘用车阵容和出口业务
。
吴胜波上任董事长之后不久,利用“江福科技”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品牌“福特纵横”,除了领睿和领裕,游骑侠和烈马这两款国产车型也被先后导入到这个渠道中。
这本质上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
在“江福科技”的股权结构中,江铃汽车占比51%,但考虑到福特本身就是江铃的第二大股东,持股32%。
实际上,福特拥有”江福科技”65%的控制权,这也意味着,福特纵横卖出的每一辆烈马、猛禽、游骑侠以及领睿等产品,福特都能拿走利润的大头。
问题在于,曾经在华年销百万的福特真的甘心在中国成为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