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新闻不会太联播,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亩三分地Warald  ·  海外9年VS北京1年,多少钱可以躺平? ·  4 天前  
新华社  ·  我是王柳云!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Weekly周末画报

2016年全球不能错过的40篇别人家的好文章——对,这就是赤裸裸的嫉妒

iWeekly周末画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03 16:12

正文

我们在这里给读者呈上40多篇文章。这都是我们2016年想据为已有的作品,也是不希望你错过的好文章。延续我们这个痛并快乐着的传统,请看《彭博社商业周刊》第四届年度嫉妒名单。



2013年,我们第一次饱含羡慕嫉妒恨向你们推荐了别人家的优秀新闻作品,宣称“在这个洋溢着无限善意的季节,嫉妒这种情绪被很不幸地忽略了。”2014年,我们假装这是为了公平起见,因为我们当年总共发表了750万字的报道,觉得自己有点贪心。2015年,我们多么希望这些文章是自己写的,以至于你可以从我们的表情中看出我们有多嫉妒。


这都是赤裸裸的嫉妒。


2016年有哪些呢?用有种族歧视的算法来计算被告人未来犯罪的概率(恨死你了,ProPublica)。公司辩护律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一心要告倒化工公司杜邦,只因为他接到了阿巴拉契亚山区某养牛户打来的电话,说他的牛快死了(呸,纽约时报)。一篇关于世界上最有钱的巡演音乐人的人物特写……你猜是谁写的?(Deadspin!)巴尔干半岛小国的青少年作坊式地制造假新闻,煽动远在美国的特朗普支持者(记住你了,BuzzFeed)。


心好痛。往下读,2016年嫉妒名单



《巴尔干半岛小国青年如何用假新闻为特朗普造势》来自Buzzfeed


Buzzfeed的这篇文章报道了马其顿青少年如何靠力推美国政治假新闻赚快钱。这不是“长篇特稿”,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这篇文章就是让人无法不去思考。多希望我们能先下手。我不认识这篇报道的记者克雷格•西尔弗曼(Craig Silverman)和劳伦斯•亚历山大(Lawrence Alexander),但我带着无限的嫉妒之情向他们致敬。此外,我还推荐《华盛顿邮报》记者戴维•法伦特霍尔德(David Fahrenthold)的文章

—吉姆•阿利(Jim Aley)

《走进国家枪支追踪中心》来自《GQ》


珍妮•玛丽•拉斯卡斯(Jeanne Marie Laskas)让我们一窥美国烟酒枪炮及爆裂物管理局(ATF)如何靠纸质记录来追踪枪支。这篇报道是对行政部门的赞歌,也是一则充满悖论的黑色幽默故事:每一年都有数万名美国人因枪支暴力受伤或遇害,尽管我们都是守秩序的好公民,执法部门在断案中还需查明枪支的购买人和购买地点。但考虑到一个全国性的枪支销售数据库会不可避免地滋生暴政,联邦法律迫使ATF从海量的纸质记录中寻找枪支信息。这就是联邦探员查理•豪泽(Charlie Houser)及其微缩胶片影印小分队的工作。

—埃文•阿普尔盖特(Evan Applegate)


《游泳,骑车,舞弊?》来自《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运动界不常有这样引人入胜的谜团,甚至带有阴谋元素:几名运动员感到被对手的可疑成绩所侵犯。记者萨拉•莱尔(Sarah Lyall)在英属哥伦比亚还原了2015年加拿大铁人三项大赛中的争议事件。这不是侦探小说,而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报道,讲述了一个以心理健康咨询师为职业的参赛者如何屡次在比赛中舞弊。最大的谜题是,朱莉•米勒(Julie Miller)是如何克服一系列复杂的反舞弊技术在多次比赛中“获胜”的?更确切地说是:为什么?

—贾斯汀•巴赫曼(Justin Bachman)


《德里克•布莱克的“白人群飞”》来自《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我嫉妒伊莱•沙斯洛(Eli Saslow)写的一切。我们现在不断听到有人说事实不重要,说美国的黑人和白人已经不再说话,这篇报道在当前的语境下读来显得尤为感人。这是一篇关于白人民族主义继承人德里克•布莱克(Derek Black)的人物特写,讲诉了他如何从白人民族主义运动中全身而退。这篇报道证实了人与人之间进行诚实、真挚、面对面的争论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即使面临的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此文也是一次案例研究,研究的是如何用真诚但又明辨是非的慈悲情怀来写那些持有可怕观点的人。(“白人群飞”指上世纪中叶欧洲裔美国人从种族混杂的城市地区大规模迁移到郊区或远郊地区,这里指美国当前的白人民族主义运动。——译注)

—德雷克•贝内特(Drake Bennett)


《让杜邦做噩梦的律师》来自《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


这篇文章含有一切元素:企业几十年的不道德行为;令人同情、善于表达、意志坚定的受害者;一名转而对抗世界上最大化学公司的律师,为找到有罪证据查看了数万份资料;还有吸引人心的开篇第一句:“在罗伯•比洛特(Rob Bilott)就要成为Taft Stettinius & Hollister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前几个月,他接到了一个养牛户打来的直线电话。”

—苏珊•伯菲尔德(Susan Berfield) 


《金•卡戴珊•韦斯特谈坎耶和泰勒•斯威夫特,O•J•辛普森的包里装了什么,以及理解凯特琳•詹纳》来自《GQ》


凯蒂•韦弗(Caity Weaver)为《GQ》的这篇撰文可能是对真人秀明星金•卡戴珊•韦斯特所引发的文化现象的最深挖掘。除了关于这位加州卡拉巴萨斯名媛的滑稽趣事,韦弗深入了她的核心:卡戴珊“把生活本身变成了钱。”这个夏天,我也在在汉普顿的某处住宅采访了和我同名的卡戴珊。我们谈到了她的加州生活,但没有机会谈及她对明星身份本质的影响。我很后悔,因为卡戴珊真的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商业楷模。

—吉姆•哈辛(Kim Bhasin)


《詹姆斯•杜兰想要你爱上他的乐队》来自Deadspin


Deadspin写出这种文章也真是很反常。该网站一直以来的口号都是“没有门槛、不带偏见、无需慎重的体育新闻。”我猜,已经不在了的高客传媒(Gawker)可能是对詹姆斯•杜兰(James Dolan)最不友好的网站。作为纽约尼克斯队(New York Knicks)的老板,杜兰挨了很多骂。但杜兰在这篇文章中倾情大谈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作为蓝调音乐人的副业。戴夫•麦肯纳(Dave McKenna)没有在文中对杜兰讽刺挖苦,而是直截了当、尽职尽责地报道了一个亿万富翁不寻常的音乐之路。杜兰的最新专辑只卖了113张。

—伊拉•布德维(Ira Boudway)


《灵魂乐教母》来自《纽约客》(New Yorker)


或许只是我这样觉得,2016年的新闻阅读是被迫的、无趣的行为,我们甚至很难从大选年的乌烟瘴气中找出几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但读完这篇关于歌手艾瑞卡•巴杜(ErykahBadu)的人物特写后,我确信世间仍有神奇。

—乔希•布鲁斯坦(Josh Brustein)


《父亲领袖》来自《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我不认同凯文•D•威廉姆森(Kevin D. Williamson)在这篇文章中的大部分观点,但这不能阻止我对他产生嫉妒之情。对于白人工人阶级的无望困境和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而这篇文章对此作出了不动声色却又颇为挑衅的回应。今年,似乎世界上的每个编辑都决定做一篇极有价值的长文来呼应美国核心地带的愤怒,威廉姆森却另辟蹊径。他以无比清晰地思维发问:美国真的需要一个核心地带吗?“丢开你的那套布鲁斯•斯普林斯廷式的破玩意儿,”他写道。“美国白人下层阶级”需要的是“真正的机会,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真正的改变,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租辆拖车离开那儿。”威廉姆森对疾苦的漠不关心遭到了左右两翼的抨击。我之前也在犹豫该不该公开赞扬这篇文章,因为它确实冷血,而且我认为其观点最终是错误的。但是,当社交媒体的“过滤气泡”让人们越来越看不到相反的观点,我认为这样一篇巧妙挑战我们最深信念的文章是值得称道的。

—马克思•查夫金(Max Chafkin)


《王子的吉他大声哭泣的一天》来自《纽约时报》


2016年的总统竞选报道似乎占据了我过去十年来新闻阅读的绝大部分,我读到了很多关于白人工人阶级选民和中产阶级艰难处境的好文章,都可以作为我的选题。在大选结束不到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很难从这些文章中挑出一篇放到这张名单上。当我闭上眼睛回想我今年读过的报道,我头脑里突然闪现出一篇很不一样的文章:芬恩•科恩(Finn Cohen)口诉王子(Prince)在摇滚名人堂(Rock & Roll Hall of Fame)上的那段吉他独奏。你肯定看过这段视频。王子抢走了舞台上所有演出者的风头,在表演结束时把手中的电吉他往空中一抛。这把吉他似乎永远没有落地。这不是我会写的东西,但我怀疑自己今年的任何一篇文章给别人带来的愉悦都没有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多,对此我心生嫉妒。(标题取自披头士歌曲《当我的吉他轻轻地哭泣》——译注)

—帕特•克拉克(Pat Clark)


《保守主义建制派的另类右派指南》来自Breitbart


根据Breitbart.com这篇文章的分类法,作者阿勒姆•波卡里(AllumBokhari)和麦洛•扬诺浦路斯(Milo Yiannopoulos)把另类右派细分为了“知识分子”、“保守主义自然派”,年轻一代的“网络迷因推手”(他们让青蛙哥Pepe成了一个象征符号),还有“1488信仰者”(“14”指的新纳粹的口号“我们必须保卫我们人民的生活和白人后代的未来”,这句话在英文里是14个单词;“88”指的是字母表里的第八个字母,也就是“HH”,德语指“希特勒万岁”。——译注)作者指出,“1488信仰者”才是“真正的种族歧视者和偏执狂”,也正是这部分人抹黑了另类右派的其他群体。我从这篇文章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我感觉和这篇文章在3月发表时相比,当前的另类右派处在更加黑暗的境地。

—彼得•科伊( Peter Coy)


《律师不如清洁工:低薪律师呼吁权益保护》来自《华盛顿邮报》


莉迪亚•迪菲利斯(Lydia DePillis)深入采访了审查文档的合同工律师,揭露了这一律师群体辛苦却低薪的工作,并讨论了他们的工作是否“专业性”太高,以至于他们没有资格获得底层职业都有的加班保护。“这样的讨论看似无足轻重,”她写道,“但直击核心的是,从事白领职业的这一阶层该如何看待自身,因为他们的工作越来越被商品化,兼职教授是这样,甚至记者也是如此。”

—乔希•艾德尔森( Josh Eidelson)


《颠覆卫生巾生产的印度创业大叔》来自《纽约时报》


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几个世纪了,即资本主义和创业精神在社会上处于何种地位,以及这两者应该如何与让世界更美好的崇高目标相互作用。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硅谷人自诩的“硅谷精神”崛起(这个概念有时候也遭到嘲弄),这样的讨论成为了各种话题的引爆点,从公共交通到住房到假新闻再到这个体制本身的不公平。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切元素,而且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报道里的创业者不仅颠覆了市场,还利用这一颠覆给使用他产品的人带来益处,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帮助人们致富。如果资本主义有个童话似的结局,我猜可能就和这个故事里的一样。我们没能写出这样的报道,对此我感到嫉妒。

—泰特•福斯特(Tait Foster)

《奥巴马主义》《自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这篇文章是对奥巴马总统的一次丰富而细微的刻画,呈现了奥巴马在两届任期快要结束时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包括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美国干涉主义的局限性,他的“斯波克式”沟通方式的效力,外交政策建制派一直遵循的老剧本的缺陷,尤其是美国在外交上对威慑力的迷恋。我确信,任何想要更好地理解美国这个全球第一超级强国(也越来越力不从心)的举动的人都会反复阅读这篇文章,而且读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精湛之作。

—费利克斯•吉莱特(Felix Gillette)


《唐纳德•特朗普在Twitter上侮辱过的289个人物、地点和事情:全名单》

来自《纽约时报》


贾斯明•李(Jasmine Lee)和凯文•奎利(Kevin Quealy)细数了唐纳德•特朗普竞选期间在Twitter上恶语中伤过的人、事、物,这是严谨数据挖掘的极好例证,只有靠真人手动才能完成。仅仅是数量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位当选总统花了多少时间来搞垮别人。(网页和纸质排版中的大量文字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文字内容的信息量也很丰富:重复多次的简单词句,形容词最高级的随意滥用,大写锁定和惊叹号的频频出现,以及毫无事实根据的批评指责。精彩!

—马克•格拉斯曼(Mark Glassman)


《美国单身女性》来自《纽约时报杂志》


读丽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的文字就像是在读我自己想写但没写的日记。这篇文章选自她的新书《所有的单身女性》(All the Single Ladies),和她的其它作品一样,这篇也充满了对美国女性生活状况和女性主义的绝妙洞见。2016年,美国选出了一个曾说出“摸一把她们的私处”这种话、还被多名女性指控性侵犯和性骚扰的总统。在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读一读特雷斯特的作品。

—丽贝卡•格林菲尔德(Rebecca Greenfield)


《30周谈30个问题》来自纽约公共电台(WNYC)


趁推荐一个作品的机会,我偷偷夹带两个私货。做这样的一个电台节目很带劲,也非常有难度(30个问题?),但见识广博的布赖恩.莱恩(Brian Lehrer)还是克服了竞选中的各种杂音,触及到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他应该获得一枚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和莱恩一样,汤姆•阿什布鲁克(Tom Ashbrook)的节目《On Point》也深入了竞选乱局,他尊敬每一个给节目打电话的听众,但拒不接受任何胡说八道。此外,在《纽约客电台时间》(New Yorker Radio Hour),才艺爆棚的戴维•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在他的精彩节目中邀请到了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施瓦茨和唐纳德•特朗普曾合著《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一书,对此简•迈耶(Jane Mayer)写过一篇令人深感不安的文章。你知道吗,干脆买一送三得了,我还要推荐布鲁克•格拉德斯通(Brooke Gladstone)和鲍勃•加菲尔德(Bob Garfield),他们的节目是2016年必听。

—彼得•杰佛里(Peter Jeffrey)


《不可思议的硅谷》来自n+1


安娜•维纳(Anna Wiener)在此文中用第一人称流畅地书写了硅谷生活。令人嫉妒的是,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商业也是文化,也是有价值的文学题材。作者所在的公司以其他科技公司为客户,这为她提供了观察硅谷的绝佳机会,包括硅谷的装修文化和自欺情结。此外,她的观察技巧、妙语连珠和现在时态的精确语句让读者沉醉于她描写的每一个场景。

—杰米里•基恩(Jeremy Keehn)


《暮色降临四季餐厅》来自Eater


这是一篇关于四季餐厅(Four Seasons)的神奇目录,让你忍不住对这个关门已有一段时间的标志性餐厅产生强烈的感情。从开篇第一句起(“几乎所有关于四季餐厅的故事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讲诉的,即便有的讲得比其他好。”),你就陷进去了。文中的图片就更绝了:不管你想不想看到半裸的大厨尚-乔治•冯格里奇顿(Jean-Georges Vongerichten)在酒店的水池里玩水,你反正躲不掉。此外,你还可以读一读《你吃了最后一个鳄梨吗》,来自Grub Street。

—凯特•克拉德(Kate Krader)


《烟镜行动:在芝加哥警察局,如果头儿说这事没发生,那就没发生》

来自The Intercept 


一开始你就知道你会读到什么,因为你读的是一篇关于公共服务的新闻报道,你肯定会在里面发现不公。但这篇报道非常引人入胜,我一读就停不下来,就像是在看电视剧《火线重案组》(The Wire)。你还可以读一读《认错脸:人脸识别误判会怎样毁掉你的生活》,同样来自The Intercept。(烟雾和镜子是在魔术中常用的障眼法,这里指用虚假消息欺瞒。——译注)

—迪宁•劳伦斯(Dune Lawrence)


乔什•格林(Josh Green)

《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上发表的三篇文章


《彭博商业周刊》的乔什•格林写了三篇非常出色的封面文章,报道了把唐纳德•特朗普送上总统之位的共和党内部乱局。我认为这三篇文章可以组成一个三部曲,因为它们之间互相有联系,但乔什不这么看。第一篇《美国最危险的政治幕后推手》向我们介绍了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Breibart新闻网站背后兴高采烈的煽动者。好吧,这篇文章是去年的,但包容一下好吗。第二篇《怎样在不毁掉整个党的情况下让特朗普当选》,叙述了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赖因斯•普里巴斯(Reince Priebus)的懊恼,运气似乎不太好的他因为特朗普的崛起而焦头烂额。文中还有总统候选人本人在特朗普大厦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友情客串。第三篇是《距大选12天,走进特朗普的数字战略中心》,乔什和彭博的伊森伯格•萨沙(Sasha Issenberg)采访了那些帮助特朗普在大选日意外获胜的工作人员。特朗普阵营的重要人物都在这篇文章里出现了。班农成了特朗普的竞选经理,而普里巴斯似乎意识到特朗普真的有机会入住白宫。文章还采访了一个长得像阿米什人的技术负责人,他的工作是在网上寻找特朗普的支持者,而他能拿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他帮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Ivanka)做了一个廉价网站。这些人都对乔什侃侃而谈,因为乔什没什么目的性,他只想知道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当乔什弄清楚了真相,他知道怎样把这些事实写成让人欲罢不能的文章,也就是上面提及的三部曲。我曾建议乔什下次把这写成一本书。我现在还是这样觉得的。你在读吗,乔什?

—德维内•伦纳德(Devin Leonard)


《想要创造奇迹的萨尔瓦多市长》

来自《弗吉尼亚评论季刊》(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劳伦•马克汉姆(Lauren Markham)对萨尔瓦多首都市长纳依比•布可勒(NayibBukele)的这篇特写向我重新介绍了这个在1992年内战结束后就淡出了人们视线的国家。35岁的前公关布可勒试图阻止首都圣萨尔瓦多的帮派斗争,斗争导致该市的谋杀率激增到美国平均水平的20多倍。由于高强度的治安整顿不起作用,布可勒现在开始尝试大修市中心,并通过社交媒体来触及年轻一代。他的理念是让人们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城市,不应该互相杀戮。马克汉姆非常了解中美洲的情况,他对市长的新理念没有盲目乐观。但丰富的轶事和感情色彩让这篇读起来非常享受。如果布可勒成功了,其他市长就会向他学习。

—卡罗尔•马特拉克(Carol Matlack)


《机器的偏见》来自ProPublica


ProPublica的这篇报道揭露,美国警方使用有种族歧视的软件算法来预测罪犯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通过计算罪犯的风险指数,这种算法被用来决定犯罪人的服刑期限,有时甚至被法官作为判刑的考虑依据。这篇报道不仅通过《信息自由法案》要求公开这部分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让这一议题进入了《白宫人工智能报告》(White House report on AI)。此外,这篇报道还影响了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写这段话的时候,arxiv.org网站上和这篇报道相关的论文达到了13篇。事实证明,要求对此类算法进行公开审查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布莱基•米廖齐(Blacki Migliozzi)


《读百科全书的人》来自《纽约客》


这篇文章向我们表明,发现一些微小细节能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刑事司法系统的独特视角,尤其是关于一个人离开监狱重新融入社会后的人生百味。更不要说,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优美。

—波利•莫森兹(Polly Mosendz)


《纽约警方把无辜居民赶出家门》来自ProPublica


上世纪70年代,纽约政府为了整顿时代广场的性交易而出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小法案;如今,纽约警方经常以这一法案为据把无辜的居民赶出家门,除非后者同意警方的条件,如不让自己犯事的孩子再住在家里。萨拉•莱利(Sarah Ryley)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一切元素:令人信服的数据,动人的故事,解释晦涩流程的罕见天分,还引用了该法案撰写人的一句金言。

—杰夫•穆斯库斯(Jeff Muskus)


《赏味23种精选黄油》来自Lucky Peach


小时候,表现好的话我就会被奖励一大勺黄油。如今,作为身材发福的成年人,我更加警觉吃进嘴里的脂肪。出于这个原因,我对沃尔特•格林(Walter Green)感激不尽,因为他让自己的动脉接受了来自23种黄油的攻击。我也非常嫉妒,因为彭博的生活方式平台Bloomberg Pursuits没有率先写出这种带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的趣文。另外我还推荐《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栽赃》一文。

—尤斯汀•奥切安(Justin Ocean)


《装饰之死:连星期五餐厅都开始走极简风了,那些怀旧装饰品怎么办?》

来自Collectors Weekly


如今,几乎每一家新餐厅都采用了开放型的、略带工业气息的装修风格,这种风格在凯尔•恰卡(Kyle Chayka)的另一片长文中被称为“空域风”(Airspace),就连星期五餐厅(T.G.I. Friday's)也成了这种风格的新教徒。星期五餐厅一直以来都以店里的各种小摆设品著称,如今则要摈弃这种风格,换上更现代的装潢。该餐厅的竞争对手也纷纷扔掉了之前散落在餐厅各处的怀旧锡制标牌、蒂凡尼灯饰和老卡车挡泥板。问题是:既然上不了餐厅的墙面,这些装了好几个仓库的怀旧摆设品该如何处置呢?

—乔希•佩特里(Josh Petri)


《沙特王子打破几十年的王室传统》来自《纽约时报》


谁不爱这样的故事开头呢?有钱有势的年轻沙特王子在法国南部度假,看中了停在海面上的一艘400英尺的游艇。几个小时后,王子就从俄罗斯伏特加大亨手里买过了这艘游艇。沙特阿拉伯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的权力崛起是去年最重要的报道之一,其对石油市场和美国外交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马泽蒂(Mark Mazzetti)和本•哈巴德(Ben Hubbard)详细讲述了萨勒曼当权背后的王室密谋,还分析了萨勒曼改革失败后会面临的危险处境。此外,我还推荐《纽约时报》《大富豪的双重目标:抗击气候变化和支持特朗普当选》

—马修•菲利普斯(Matthew Philips)


《哥伦比亚前女娃娃兵发现平民生活‘很艰难’》来自《纽约时报》


这篇报道讲述了一个被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绑架的女孩接受训练、为马克思主义事业战斗的故事。报道展现了意识形态下女性生活的两种不同可能性。文章的结尾让我感到不安:如今已是母亲的女孩表示家庭生活让她倍感无聊,和照顾小孩打扫卫生相比,她似乎更怀念全副武装参与作战行动的日子。

—米兰达•珀维斯(Miranda Purves)


《复仇者联盟应该接受联合国监督》来自《经济学人》(Economist)


在假新闻成为大选结束后争议话题的六个月前,《经济学人》就给大家上了一堂怎样写假新闻的课。5月10日发表的这篇时事评论完全是基于幻想。文章把漫威漫画电影钢铁侠、美国队长和X-Men中的情节当作现实中的老套时事。文章一本正经地胡说,读起来很有喜感(尽管有点冷),但也进行了有现实意义的理性论证。

—埃里克•罗斯顿(Eric Roston)


《突击行动:看媒体如何铲除伯尼•桑德斯和破坏真正的改革》来自《Harper’s》


当我读完托马斯•弗兰克(Thomas Frank)的书堪萨斯怎么了》(What’s the Matter With Kansas),我感到非常的满足,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有人和我一样,对潜入美国内心深处的漠然态度感到困惑。弗兰克在书中把目光锁向进步主义的发源地堪萨斯,巧妙地解构了进步主义运动如何在堪萨斯演化成了如今这种截然相反的局面。他近期的一篇文章则分解了媒体在2016年大选中不尽人意的表现,特别是在民主党初选期间。这篇文章是对2004年那本书的呼应。他在文中以一家主要媒体为对象,对该报的文字、专栏和社评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以令人压抑的方式表明美国新闻界的一部分已经完成了类似堪萨斯的转变。弗兰克的文章提醒我们,新闻的自身利益存在于开放的眼光和不惧不偏的使命。他在文中得出的结论是无可争辩的,而且在11月8日投票前他就明确地提出过这一结论:2016年的竞选表明美国,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从问题的解决方法变成了问题的一部分,而这个问题还在不断恶化。

—戴维•罗维拉(David Rovella)


《帅出天际的重罪犯》来自《纽约》杂志


当杰里米•米克斯(Jeremy Meeks)的惊天帅照(犯罪嫌疑人档案照)在网上疯传,这个加州重罪犯(他因藏毒和持枪而被捕)成了全国性的轰动人物,记者们想方设法要采访他。但要采访一个长得像男模的重罪犯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大部分时候都在监狱里。《纽约》杂志的杰西卡•普雷斯勒(Jessica Pressler)想了个好办法,她找到米克斯的代理人吉姆•乔丹(Jim Jordan),通过乔丹和还在联邦拘留所的米克斯用FaceTime视频。这篇人物特写展现了洛杉矶这个城市、时尚行业和美国流行文化的疯狂一面,不可理喻但令人捧腹。

—克里斯•洛夫扎尔(Chris Rovzar)


《Theranos丑闻揭发者震动公司和家人》来自《华尔街日报》


90亿美元的血液检测创业公司Theranos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太过美好,以至于没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被又一个硅谷神话所蒙蔽的大批记者没有去质疑;进入了公司董事会的假模假样的投资人和大腕名人没有去质疑;似乎大家都没有质疑,只有《华尔街日报》的约翰•凯里卢(John Carreyrou)一个人,他只身阻止了这家骗子公司继续靠伤害消费者来给自己人赚钱。这是篇了不起的、无懈可击的新闻报道,文中关键信源的勇气也是难能可贵。此外还推荐《价值逾100万美元的奥施康定止痛片落入罪犯和瘾君子之手》,来自《洛杉矶时报》

—阿龙•卢科夫(Aaron Rutkoff)


《餐桌上的农场神话》来自《坦帕湾时报》(Tampa Bay Times)


2016年几乎没有文章像这篇令我对食品报道(或者地方性报道)感到兴奋。《坦帕湾时报》的美食评论家劳拉•莱利(Laura Reiley)的系列调查报告揭穿了 “农场到餐桌”的虚假承诺,揭露了农贸市场的假农户,还向消费者给出了识别骗子的小窍门。诚然,她的报道证明我对餐厅菜单的厌倦之情是有理由的,很多菜单上都充斥着鲜为人知的农场名和各种自夸自擂。(这道名为“去你*的孟山都”的萨拉可能用的就是转基因蔬菜。很多大厨都称自己用的是本地某农场的猪肉,但这家农场主早就受够了这些大厨每次都拿他当幌子,实际上用的是其它来源的更便宜的猪肉。)报道还写了小规模农场的不堪一击,真正坚持“农场到餐桌”承诺的餐厅所遭遇的经营困境,以及监管的缺失。作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很难弄清的问题,即餐厅怎样才能做到当之无愧的“农场到餐桌”,而我们作为消费者真正重视的又是什么。此外,我还推荐《美国黑人如何被排斥在大麻热潮之外》,来自BuzzFeed

—萨姆•舒尔茨(Sam Schulz)


《如何管理一家都是“千禧一代”的公司》来自《纽约时报》


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似乎都不喜欢本•维迪孔布(Ben Widdicombe)的这篇文章。文章向我们展现了新闻媒体Mic的千禧一代年轻员工是怎样向老板撒谎,踩着悬浮滑板到休息室拿免费零食,取笑年纪比他们大的人。和这篇文章的网络评论一样,我也质疑千禧一代人是否真的比70、80或90年代的那些20多岁的人更自以为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维迪孔布能获知这类办公室冲突和狗血剧情,因为这类事件在其它公司只会在私下里流传。这篇文章超越了刻板印象,同时读起来非常有趣。

—本•斯蒂弗曼(Ben Steverman)


《当真?》来自电台节目《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


大多数美国人根本上都想要同样的东西:安全的社区,好学校,干净的空气,公平的对待,生病时能看好医生,努力工作的话就会在职业上有上升。我们需要坦率真诚地讨论如何才能最好地实现这些目标:交多少税是合适的,如何应对不断上涨的医保费用,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并没有进行这样的讨论,因为我们连什么是真相都不能达成一致。就在大选日的前几天,《美国生活》播出了这期节目,节目的主题是:两个不同的群体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现实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来自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移民专家解释道,很多人眼里的移民现状根本就不是真的。节目还讲到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影响,以及为何现在有很多人反对自由贸易(包括唐纳德•特朗普和伯尼•桑德斯)。事实是,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好处。听一听这期节目,它让我认识到,不管我们的政治立场如何,我们都应该接受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确信不疑的某些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

—克莱尔•萨德思(Claire Suddath)



《竭尽所能:奥林匹克盛装舞步比赛上的兴奋剂丑闻》来自ClickHole


2016年我最喜欢的长阅读文章是来自ClickHole网站的这篇讽刺性恶搞作品。这篇文章编得堪称完美。极不自然的场景描写(“那是美好的一天,大大的太阳傻傻地挂在天上”),一本正经的叙述,甚至是网页上的视差滚动效果——很明显ClickHole在恶搞前非常细致地学习了这种风格。不管这是谁写的,请联系我。我非常乐意让你做一篇(真实的)特写。

—尼克•萨默斯(Nick Summers)


《搞糟这一切 责怪所有人》来自Deadspin


我不清楚到底是谁决定政治分析需要写得很严肃庄重,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文章大部分都相当无趣。这篇文章做到了诚心诚意地出言不逊,虽然是在大选日后一天写的,在我看来它今天依然是所有大选评论中的最佳作品。此外,我还推荐来自网络杂志《Atavist》《沉没》

—詹姆斯•塔米(James Tarmy)



《专访A•J•道勒里奥》来自Longform


高客网站(Gawker)在2016年停止运营,因为此事受到最多谴责的人之一就是高客网站的前记者A•J•道勒里奥(A.J. Daulerio)。在高客网站和霍克•霍肯(Hulk Hogan)及彼得•泰尔(Peter Thiel)的官司战中,道勒里奥的报道及其在法庭上的表现成了核心问题。在这篇专访中,道勒里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谈到遭受事业和经济双重毁灭的感受。

—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



《卡罗尔花园社区的猫市长》来自《纽约时报》


第一条规则:不要对写动物说不。第二条规则:有时候好的故事就在你的眼前(或是在你的后院)。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一只生活在布鲁克林区的猫,让它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是这篇文章写得好,而且这样的写作练习还应该成为新闻院校的必修课。写得漂亮,安迪•纽曼(Andy Newman)。

—朱莉•韦尔哈格(Julie Verhage)




《让杜邦做噩梦的律师》来自《纽约时报杂志》


这篇文章五脏齐全:精彩的文字和报道,复杂而令人信服的主要人物,以及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的一个启发人心的故事。

—卡洛琳•温特(Caroline Winter)


编辑:刘馨蔚

翻译:陶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