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柚木桥,
每当夕阳西下,
桥上行走的人
就会被锐化成一张张浪漫的剪影;
这里有可以目睹千僧
同时进餐盛况的僧院,
群僧鱼贯而来,目光低垂,
头看向前方地面,
目不斜视,谨慎而行;
这里有小锤敲打声
此起彼伏的工匠之城,
制作金箔的汉子挥汗如雨,
用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金箔装饰佛像、
敬塑金身;
这里有让灵魂得到升华的
万佛之城,
两千余座历经时光洗礼依旧屹立的佛塔,
在日升月落间演绎着成住坏空的轮回;
这里有
最虔诚的信徒,
出生、成长、婚嫁、死亡,
人生每个重要阶段都闪烁着
信仰的光芒,
共同守护着一种传统的价值观;
这里就是东南亚最后一方净土
中国的友好睦邻-
缅甸。
云南卫视创作的大型记录电影
《睦邻•缅甸》
在云南广播电视台正式开播纪录片共4集,分别为《生生不息》《天赐国度》《诗意栖居》和《水梦山魂》全方位的展示了缅甸的城市风景和人文之美,
把一个神秘的、淳朴的、敬畏的、美丽的国度呈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走吧,让我们跟随纪录片中的镜头
一起走进佛国缅甸,
走进一段宛如静止的美妙时光~
//睦邻缅甸,别样佛国的尘世//
《睦邻·缅甸》
镜头下的缅甸,
呈现出缅甸最自然真实的一面
诵经的僧侣、滴汗的工匠、赶牛的牧人、
撒网的渔夫,大象伐木队,
这是缅甸最平常的生活
通过镜头你甚至可以闻到这片土地的味道
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向你发出的诚挚邀请
//历史古都曼德勒//
曼德勒
是缅甸富有历史的古都,
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
这一地区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到曼德勒山上看夕阳西下,
可以让人异常沉静。
曼德勒也是《睦邻.缅甸》摄制组成员
从云南到缅甸的首站。
他们说到了曼德勒后,
之前对去缅甸的种种惴惴不安终于放下了。
因为在这里,他们遇见的除了美的风景,
还有面带微笑,神情安祥的人们。
、
//蒲甘-万塔佛光//
旧时的缅甸,无论是国王、僧侣还是平民,
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便是修建一座献给佛的塔,
他们认为建造佛塔就是完成一个最大的善果,
这个善果并非个人独享而是可以惠及众生。
根据建塔者的经济实力,
社会地位以及审美趣味,
佛塔有着不同的风格。
数百年来,历经战火兵灾和1975年的大地震,
蒲甘仍存
2230座佛塔
和
416所古寺,
即使加上一些残存的遗迹,
全部古迹
5000处
左右,
虽不复当年风采,
但规模依旧庞大,数量依旧惊人。
直到今天,新的塔依旧有人在建,
只是没有了旧时的辉煌印迹。
如果要问蒲甘最好的欣赏角度是哪里,
清晨和傍晚的热气球
绝对是绝佳的选择之一。
当
你有幸等到一个一个无风无雨,
云层不厚的时刻,
在热气球中看着万佛之城逐渐的离开自己的脚下,
身旁的阳光温暖的洒在身上
,
而此时你所乘坐的热气球,
又刚好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千人僧饭//
在曼德勒的
千人和尚庙,
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众和尚在黎明初晓时集体外出托钵,
再将托钵回来的食物集中,
10点一到,两排长龙般的和尚队伍便依序领食,
领餐时他们会将
袈裟密实地缚住臂膀,
代表对信徒布施的
重视与感恩。
一队队的和尚有序的列队接受信众的施舍;
他们只是默默地双手捧着手中的钵,
让
施主把饭盛进钵里,
全程
听不到任何交流说话的声音。
僧人们进入食堂后,
开始解开方才裹得严严实实得僧衣,
然后抖平那长长的布,
再重新围裹住身体,露出半边臂膀,
坐下开始
悄无声息地用斋饭。
在《睦邻.缅甸》的镜头下,
我们也感受了这种千人吃饭
而无声息的震撼场景。
由于历史的原因,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保留传统文化最多的国家。
其中有很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是他们独有的。
本次《睦邻.缅甸》拍到的脸
涂黄粉、
藕丝纺线、迎佛节、点灯节
等都是他们特有的传统文化。
在脸颊涂上一片
“黄粉”
,
这似乎已经成了缅甸标志性的街头景观。
这种“黄粉”缅甸人称之为“特纳卡”,
其学名叫做“黄香楝粉”。
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天然防晒美容霜,
具有清凉、化淤、消炎、
止疼、止痒、医治疔疮、
防止蚊虫叮咬等作用。
把香楝粉抹在脸上,
既可防止紫外线,
又起到清凉、美容的作用。
//茵莱湖畔迎佛节/
/
缅甸是佛国中的尘世,
亦是尘世中的佛国。
在这个遍布寺庙与塔林的国度,
时光都忍不住停下脚步
在明珠般的茵莱湖畔歇止片刻。
每当雨季结束、云开雾散之际,
人们便汇聚于此虔诚祭祀,
仰望万千神佛由天国重返人间。
茵莱湖
在缅甸语中,
“茵莱”即为“四座湖泊”之意,
由于地处掸邦高原,气候、
纬度都和云南的滇池差不多,
早已成为缅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即便天空阴郁,
茵莱湖依然充溢着神性的光辉,
湖面静谧,波澜不惊。
每当雨季结束,湖水便荡漾起细细的涟漪,
湖边的居民都知道,
那是迎佛的宝船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