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炮轰苹果公司:
“我们一直在贸易和很多其他问题上帮助苹果,但他们却拒绝解锁杀手、毒贩和其他暴力犯罪分子使用的手机。
”
其实这次的回绝,在意料之中。
随后,微软等互联网巨头以及相关公民机构也发声力挺苹果。
一直以来,隐私与安全,就像一对相爱相杀的恋人。
在现实世界,很多时候,科技公司要面对的压力,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1月13日,美国司法部长威廉·巴尔抱怨苹果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向其施压,希望后者解锁iPhone。
结果是,苹果拒绝了。
据悉,苹果已经向FBI提供了嫌犯icloud账户的信息,但对于有密码保护的两部iPhone,苹果表示拒绝解锁。
“对苹果而言隐私就是人权”这是库克很早就对外表明的态度
但这并不是苹果第一次拒绝配合。
从好的方面说,苹果在捍卫公司关于用户隐私的原则。
但是,站在国家层面是苹果不顾反恐大局。
苹果在尊重用户隐私的强硬立场,也得到了同行的赞赏,其中就包括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
近日,他在接受专访时重申了微软反对加密后门的立场,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法律和技术解决方案的试探性支持。
而这一次,纳德拉的立场没有改变,但是态度更加温和。
他说:
“我们不能在所有方面都采取强硬立场。
但我确实认为留后门是一个可怕的主意,如果他们要我留后门,我会说不。
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直在强调隐私和国家安全,但在民主制度中,我们应该通过某些法律和技术来解决问题。
”
同时,纳德拉也表达了自己对密钥托管系统的支持,此前研究人员曾提出过多个版本的密钥托管系统。
跟苹果和微软不同,Facebook和谷歌在过去几年屡屡遭遇“隐私门”丑闻,尤其是Facebook,2018年剑桥分析非法获取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将其钉在了数据泄露的耻辱柱。
2019年,Facebook因多次侵犯隐私向联邦贸易委员会交了创纪录的50亿美元罚款。
相比之下,卖硬件的苹果要更加硬气。
苹果的隐私保护政策之所以在社会上引发争议,就在于它在用户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做出了选择。
作为嫌犯的用户,是否具有隐私保护的权利,这可能会涉及到美国价值观的探讨,但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使用这家公司的产品似乎显得更加安全。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泛滥的年代,安全可能是最奢侈的价值。
以智能音响或者语音助手为例,这些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记录我们的声音,也有可能偷走我们的秘密:
这些智能设备都在依赖成千上万的低薪员工进行人工转录,可以轻易偷听用户私密对话。
2011年,苹果刚推出Siri的iPhone 4S,不再需要通过实验室收集录音。
当苹果卖出了400多万部4S手机后,就开始积累海量的自然语音数据。
这些数据被送到苹果外包的语音软件专家,由后者收听数据来提高Siri的分析能力。
以数据分析公司GlobeTech为例,公司的员工每天戴着耳机坐在电脑前,要抄录1300个片段,比对Siri的结果,给出反馈。
很多员工都表示偷听他人的对话很无聊。
到了2015年,当Siri每周处理的请求超过10亿次时,iPhone用户可以开启全天候的Siri作为语音助手。
到2019年,苹果将Siri引入无线耳机和HomePod音箱等产品后,Siri每月处理150亿条语音指令,0.2%仍意味着每月有3000万次请求经过语音分析,一年就是3.6亿次。
这无异于增强了用户隐私的泄露可能性。
但是苹果还是没办法与亚马逊比,因为前者的HomePod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仅为5%,而后者高达70%。
据悉,亚马逊Echo的七个麦克风一直在监听触发词,然后每一段用户音频都会被发送到公司的服务器,并被分流到数百个数据关联公司中进行人工审查。
默认情况下,亚马逊会无限期保留录音。
在亚马逊Alexa可以翻译世界各地新语言和扩展其响应能力的同时,用户语音也被泄露得差不多。
微软的Cortana和Skype如法炮制,宝马、惠普也在跟进,而谷歌Assistant和Facebook Portal及Messenger同样在以语音作为扩大广告业务的敲门砖。
当然,随着用户隐私话题成为社会热点,上述公司也相应调整了政策。
苹果允许用户删除Siri的历史记录,并选择不再分享更多内容,且把共享录音设为可选项;
亚马逊公开表示,Alexa用户可以选择对录音不进行人工审核;
谷歌暂停人工转录Assistant音频;
微软、Facebook也修改了隐私政策中的免责声明。
显然,在频频曝出隐私门之后,科技互联网巨头们都开始小心翼翼地对待维权的用户,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将其推给竞争对手,并为自己招致官司风险与舆论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