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纳米人
最新、最全、最前沿的纳米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Mol Cell | ... ·  昨天  
生信宝典  ·  专家点评Cell | ... ·  2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盘点 | ... ·  3 天前  
生信人  ·  Cell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纳米人

厉害了,109次诺贝尔化学奖中,催化竟然占了这么多!

纳米人  · 公众号  ·  · 2018-04-11 08:44

正文


自1901年至今,诺贝尔化学奖已经过去了长达118个岁月,共颁奖109次,催化作为化学领域的分支,竟有15次和催化直接相关或者密切相关的获奖经历,接近总数的15%。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伟大的人及其成就到底有哪些。


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van't Hoff)


1901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荷兰人(1852—1911),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算是有点关系)


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1912

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格氏试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1913

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法国人(1854–1941)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他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巴黎,在有机合成创始人柏里勒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金属硫化物的研究。二十四岁时,就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法国是很少见的。他曾被誉为”娃娃博士”。

1916 年、1917年未授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1918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 年、1924年未授奖



1929

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图左)英国人(1865–1940)。


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Hans vonEuler-Chelpim,图右)德国人(1873–1964)。


哈登在发酵机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由于在酶化学上的杰出贡献,奥伊勒·歇尔乎与阿瑟”哈登一道获得了一九二九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金。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


1932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欧文·朗缪尔是世界上首先发现氢吸收大量热而离解为原子的现象并创造了原子氢焊接法的物理化学家。兰茂尔一生潜心科学研究,有过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由于对表面化学的探究和发现以及在原子结构和理论方面的建树,于一九三二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3 年、1940年、1941年、1942年皆未授奖



1956

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1986,图左) 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图右)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跟催化有直接关系)。



1963

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图左)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纳塔 (G iulio Natta,1903—1979,图右)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从此由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催化剂便脱颖问世了。它与齐格勒发明的聚乙烯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剂。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



1972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Anfinsen,1916-1995,图左)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摩雷(Stanford Moore,1913-1982,图中)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斯坦(William H.Stein,1911—1980,图右)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陶布 (Henry Taube,1915-2005)


1983

陶布 (Henry Taube,1915-200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8

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图左)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图中)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哈特穆特·米歇尔 (Hartnut Michel,图右)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989

阿尔特曼(SidneyAlman,图左)美国人、托马斯·罗伯特·切赫(Thomas Robert Cech,图右)因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而获奖。


2001

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图左)美国人,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图中)日本人,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William S. Knowles,图右)美国人,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