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面蓝色的公号ID关注)
小时候家里养了一些鸡,等到小母鸡快要开始下蛋的时候总是很期盼。等到第一个鸡蛋到来的时候,自然很兴奋。鸡蛋虽然个头小,大人们总是说“这是‘头生子蛋’”。虽然不知道“头生子蛋”有什么特别,但因为它们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也就觉得它们很高级。
吃过多次“头生子蛋”,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不经意间,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初产蛋”(有的也叫“初生蛋”“开窝蛋”等),宣称是“营养含量较常见鸡蛋高”,“被称为‘聪明鸡蛋’”。而对聪明蛋的解释,是“(初产蛋)乃母鸡一生精华之精”“每只初产蛋鸡平均要积蓄3~9天的营养才能产下一枚小小的初产蛋”;“蛋白质、卵磷脂含量均要超出普通鸡蛋,而卵磷脂是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补充大脑营养的最佳物质”。
这些说法看起来“不明觉厉”,足以糊弄住一大批人。以前也被那个著名的不靠谱百科照搬,好在后来的版本去掉了,也算是知错能改。下面,让我们开启吐槽模式:
1、 在开始下蛋之前(一般在120天左右),母鸡的日常活动就是吃吃吃,“鸡生目标”就是赶紧长大成熟开始下蛋。到开始下蛋,此前“一生的精华”是它的身体。要获得它“一生的精华”,只能把它吃掉。
2、 母鸡下蛋只是它们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已。鸡蛋的形成跟工厂里把原料拼装成产品是类似的过程。“初产”相当于调试一条新的生产线。平均要几天才下一个蛋,就像生产线还没有磨合好,一会儿能生产一会儿又停工。鸡蛋的所有营养都来自于饲料,只要母鸡有吃的,就不会缺乏营养,更不需要“蓄积”营养才能下蛋。
3、 磷脂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并不是说吃了卵磷脂就能让跟磷脂有关的生理功能更强。关于卵磷脂的研究很多,但“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补充大脑营养”也都还是卖卵磷脂的人在扯,正经的科学依据是没有的。所以,不管初产蛋中的蛋白质和卵磷脂是否真的超出普通鸡蛋,也无法得出它们就是“聪明鸡蛋”的结论。
也就是说,这些关于初产蛋“营养高”的说法只是信口开河。
当然会有人问:初产蛋的营养组成跟普通但相比,到底如何呢?
还真有人做过这样的比较。比如推崇初产蛋的人喜欢引用中国农大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那项研究比较了三个品种的母鸡初产、峰期(42周)和晚期(70周)的所产鸡蛋的营养成分。结果发现,各个品种在不同周龄所产的蛋,在蛋黄比例、蛋白比例、蛋黄、维生素E 含量都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各品种的鸡蛋中维生素E的含量在初产蛋中最高,42周最低,然后72周又升高。
因为这个“显著性差异”和“维生素E在初产蛋中最高”,一些人就解读为“科学数据证实了初产蛋营养价值更高”。但是,维生素E在鸡蛋中并不是那么重要,一个鸡蛋所提供的量还不到每天需求量的5%。它的含量高点低点,对于鸡蛋本身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还比较了蛋清和蛋黄占整个鸡蛋的比例。在各个品种的鸡蛋中,初产蛋的蛋清比例要高于后来的鸡蛋。不过,鸡蛋清比例高是好呢还是不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答案是不同的。很多营养学家认为,蛋黄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物质的含量超过一半,而蛋清中除了10%左右的蛋白质其他都是水,所以蛋黄的营养价值更高。按照这个标准,那么蛋黄比例高的初产蛋,营养价值就不如后来的蛋更高。
那项研究还比较了其他的一些营养成分含量。而言之,不同品种、不同周龄的母鸡,所产的鸡蛋会有一定的差异。有的是这种成分高,有的是那种成分高。因为它们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也就很难根据哪种成分的多寡来为它们的“营养价值”分出高下。
更重要的是,食物的营养并不仅仅取决于在食物中的“含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摄入的“总量”。所以,即便是一种鸡蛋的某种营养成分比另一种高了一点,你也特别在意这种营养成分,但是要花高得多的价格去购买它,也依然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