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畔,晨曦初露,金色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伦敦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金融城中心,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矗立其中,玻璃幕墙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与周围的建筑交相辉映。透过分行建筑观景台,伦敦眼缓缓旋转,塔桥巍峨壮丽,大本钟的钟声悠扬传来,尽显这座世界金融之都的宏伟气势。这里不仅是一个银行分支机构,更是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建行伦敦分行作为英国人民币清算行。至此,建行伦敦分行连接中国金融与全球市场的作用更加重要。
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在此担任人民币清算行的角色,凸显了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十年间,英国人民币清算行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基础设施之一,累计清算量突破100万亿元,连续八年稳居亚洲以外最大人民币清算行地位。
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开拓国际蓝海市场已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在“走出去”的浪潮中,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稳步扎实推进。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凭借专业服务、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多措并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无论是支持中国企业“出海”,还是服务境外机构到境内投资,中国银行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前《哈佛商业评论》主编莱维特曾在《营销短视症》中提到:客户购买钻头,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钻头,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墙上的洞。同理,金融服务要真正赢得客户的信任,必须深刻洞察客户的核心需求和痛点。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青睐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自然可以做到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融资领域。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提升和开放水平提高,境外主体境内发债的便利性和规范性进一步优化。
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元市场融资成本高企,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产生了“熊猫债”融资需求。然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债面临着差异巨大的法律法规和陌生的市场环境,这对于许多外企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出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深刻洞察需求。通过打造敏捷的组织机制,建立了跨国营销团队和跨时区、多语种服务机制,提供从合规咨询到发行承销一条龙服务,为客户解决了跨国融资的后顾之忧,即赢得了客户信赖,也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人民币国际化场景。
2023年,建设银行敏锐捕捉到跨国公司D集团的熊猫债发行意向,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建了跨国服务团队,总行投资银行部与战略客户部联动境内外分行,共同拜访D集团总部,与其全球融资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探讨跨境债券市场合作的可能性。
为帮助D集团跨越境内外市场的差异,建行为其按月提供债券市场行情、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以及最新监管动态。同时,建行通过线上会议和邮件交流,及时回应客户的疑问,确保沟通无缝衔接。在发行主体和会计准则差异的调整方面,建行为客户提供了多种方案对比分析,最终为D集团量身定制了最优方案,满足了公开发行要求。2023年,D集团首期熊猫债成功发行,认购倍数超过3倍,参与投资机构达30余家,远超预期,成功打开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大门。
建设银行的国际化团队是其提供专业跨境金融服务的基石。目前,建行商业银行类境外分支机构已覆盖全球六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机构与运营团队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确保能够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结算服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客户需求日趋精细化和多元化,只有持续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适应需求。在为客户提供坚实金融供应链的基础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商业银行顺应政策环境优化,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银行通过建立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增强了企业对跨境资金的管理能力。此外,银行运用包括远期、掉期和期权等衍生品,帮助企业有效管理汇率风险。
同时,中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设和推广,显著提高了跨境人民币交易的处理速度和安全性。
建设银行在这一过程中也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H集团是苏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企业,其业务囊括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板块。近年来集团开始加速国际化布局,然而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多个实体境内外资金调度异常繁琐。
为了H集团全球资金“可视、可控、可调”的需求,建设银行通过江苏自贸区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在同业中率先办理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搭建工作。资金池共计囊括了集团19家境内成员企业,2家境外成员企业,可开展外债额度集中、境外放款额度集中以及意愿购汇业务。
F集团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产业集团公司。近年来,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围绕镍资源的综合利用,赴境外投资建设多个项目。
然而伴随国际形势不断复杂,跨境采购外币结算的汇兑风险直线上升。了解到需求后,建行重点推荐了RCEP区域内贸易投资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金融方案,结合贸易流程关键点,为企业量身定制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方案。通过CIPS直通渠道,建行快速高效地办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赢得了客户认可。
近年来,通过提供创新产品服务,增强市场和客户对人民币结算的优势心智,越来越受到监管和整个银行业的关注。建设银行对此高度重视,借助多种途径向企业财务和管理者宣传“本币优先”,帮助企业树立“本币结算成本更低、更便利”理念。建设银行近年来已举办近200场人民币国际化推广活动,涵盖贸易、大宗商品、投资等领域。2016年起,建设银行连续9年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通过跟踪人民币国际化情况,为企业跨境业务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建设银行历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科技创新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无论是服务创新还是产品创新,都依赖于先进且可靠的金融科技系统。另一方面,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显著提升银行运营效率、增强系统可靠性、降低金融风险。
在跨境支付和清算流程中,银行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多家国际央行合作开发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和清算服务,支持多种货币间的即时兑换。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也已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跨境贸易融资平台,有效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
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通过AI算法的深度数据分析,银行能够提供更精准的信用评分和风险评估,优化跨境信贷风险管理。借助AI聊天机器人,银行能提供全天候、多语种的客户支持,解答关于跨境业务及人民币使用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与灵活运营提供了强大支撑。通过云计算平台,银行可以快速部署并更新金融服务,实现系统的高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开放API接口,与其他机构和服务商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共享,进一步促进了跨境金融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
2018年,建设银行率先实现“区块链+金融”试水,完成了BCTrade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搭建。日前平台交易量突破1万亿元。区块链技术拥有“分布式存储、交易可溯、不可篡改”的优势,可为境内外机构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便利,大幅降低金融欺诈的可能性,保障信息安全。
L进出口有限公司有小额批量跨境人民币收款需求,款项需全额到账且实现及时收款。在传统跨境收付款模式下,到账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此外,为了确保全额到账,还需额外支付全额到账手续费。综合考虑客户需求,建设银行为L企业客户推荐了“跨境易支付点对点支付”产品。
“跨境易支付——点对点支付”产品是建行首创,以钱包为清算载体的创新型支付工具。在符合境内外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区块链技术传输支付信息和交易背景信息,为在建行系统内已开立钱包的境内外客户提供点对点支付服务。
跨境易支付——点对点支付
A有限公司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主要从事钢材进口、备品备件出口和大宗商品转口等业务。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A公司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结算和融资需求。针对A公司账期短、资金大等特点,建行为A公司提供了跨境易支付点对点支付产品,将到账时间缩短为15分钟之内,客户获得极致体验。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中国商业银行凭借专业的国际化团队、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科技体系,成为了这一历史潮流中的重要推手。通过构建跨境金融服务的“三叉戟”,建设银行不仅为中国企业出海铺设了坚实的金融桥梁,也为境外机构投资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持。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坚决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继续肩负国有大行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