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杭州交通91.8综合发布
来源:南方都市报(nddaily)
已获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两日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张张“高考准考证”刷屏,准考证上显示有年份、姓名、照片等信息。通过扫描别人制作的“高考准考证”上二维码,就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
就是这样的↓↓
可是,记者却发现,刷屏的这个小游戏有一定的隐患,要不要继续玩,看看我们下面的报道。
参与者:好玩
只一种对高考的缅怀
南都记者扫描“高考准考证”上二维码打开链接,点击屏幕即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这一过程中,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高考年份”,然后选择自己的性别,并按照要求上传自己的正面照,之后选择自己想要的造型,填写上自己的姓名,并在“想对那一年的自己说什么”文字框内,输入18个字内的文字内容,点击“确认信息准确无误”后,即生成带有“准考证号”的“高考准考证”。
事实上,这是互联网系统通过人脸头像识别技术,根据脸部轮廓和特征、性别等元素,进行面部处理。选择不同年份,制作的准考证版本不同,生成出来的个人照片风格也颇具时代特色,都是某个时期的标准造型,比如如果输入年份大于2017,甚至会出现科幻造型。
如果用户上传的不是人脸正面照,系统将因无法识别而要求重新上传照片,如果没有填写姓名(当然你可以填写网名等非真实姓名),也无法制作准考证。
“好玩,是一种对高考的缅怀。”一些参与分享的用户告诉南都记者,生成证件的活动因为没有具体的营销内容而不会反感。
个人信息的泄露隐患
几乎没人注意
其实,不少品牌都进行过类似的传播活动。
比如,情人节时的“结婚证生成器”,用户填写姓名即可生成显示持证人姓名、登记日期、结婚证字号的结婚证。
去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便有“我的小学生证件照”的H5作品刷屏,通过上传正面照片生成戴红领巾的小学生证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