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做研究、带团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坎坷之中每年都会有更多新的感悟,而早些年的一些认识,也在不断推倒重建。唯有对研究的热爱始终如一,即便岁月磨掉了棱角,在人群中日渐沉默,那颗追求成长的心也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年轻的时候总想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同业的比较,为了更快的“进步”而改造自己、迎合市场。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迎合市场带来的反噬会严重影响到个人成长。对于卖方研究员而言,研究服务是本职工作,研究可以让人走得“远”、服务可以让人走得“快”,二者并不对立冲突,却是我们悟透之后必须做出适当取舍的问题。
真心热爱研究的我们,还是应该追求长期主义,为不断成长进化而持续修剪自己,在不断否定中重塑自己。不要太在意于短期的评价,以免因此失去了长期进化的可能。我一直觉得,研究是所有工种中最受优待的工种,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大多可以沉淀成自己独特的框架体系,又可以因持续积累而享受行业的尊重与相对高的收入,激励自身研究水准向更高处进阶。
我始终觉得,
研究是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研究,须是能够落地的研究
。所谓落地,是指经过足够深入的思考,给出的政策建议可以造福社会,给出的投资建议可以帮助规避风险、优化配置。可能任何一个时点都做不到完美,但每天都在更进一步地逼近真相。
我始终觉得,
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埋头赶路、莫问前程”
,不悲不喜、不贪不恋,不在意任何人的评判,不留恋任何的羁绊,
坚持长期主义
,在反复否定中不断重构自我。研究之路漫漫,我虽已过不惑,但以我来看才只是走到经济研究这座大山的山脚下。
我始终觉得,
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必然是“利他先于利己”“协同大于竞争”的模式
。现实中,能带来持续快乐的事情往往都是“利他”的,痛苦则多来自于私欲过重。“痛苦”之下行为必然扭曲,扭曲的行为又会带来更多痛苦。所以要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对年轻人而言,即便遇到一时的不如意,也不要有任何气馁,不要轻言放弃。年轻时的磨难是人生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更早地悟道、更冷静地思考、更沉稳地坚守。真正的爱,是会用一生追求的,给理想一点时间,不必太焦虑,一切都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