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金证券研究
发布国金证券研究所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交流证券研究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交通918  ·  爆雷!商家突然破产倒闭!杭州有人充值上万元... ·  22 小时前  
杭州日报  ·  突发!杭州一板房起火! ... ·  昨天  
杭州交通918  ·  重磅!刚刚,阿里巴巴突传大消息! ·  昨天  
杭州交通918  ·  杭州东站突发停电?刚刚,官方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金证券研究

【研途漫谈】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转型+内卷时代如何做好研究?

国金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5-26 01:09

正文


君子以同道为朋,同心而共济。国金研究特邀各位首席,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研究心得,以同行者的新视角和新思考,助您在投研之路上行稳致远。



从传统周期论到“结构主义”框架

我刚入行的时候,周期框架风头正盛,但近些年传统框架的有效性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一般3~4年一个周期轮回。经济过热-通胀抬升-政策打压-经济下行-就业压力-逆周期调控-企业利润改善-资本开支扩张-经济过热,整个一轮走下来是3年左右;中间如果遇到一些外部冲击,周期可能稍微拉长些。


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过程中的第一轮集中“换挡期”,传统框架的有效性开始减弱,但是,截至2015年前后,传统方法论依然具有一定解释力。2016年之后,伴随总量经济的波动弱化、结构分化的不断加大,传统框架的解释力加速弱化。


这种情况下,直接套用传统周期框架就不一定行得通了。比如在理解宏观总量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的定位、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节奏的关系、库存周期运行的逻辑与规律等问题时,传统周期框架中一些很成熟的经验规律变得不再适用。


由此, 我提出“结构主义”框架的分析思路,建议更多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视角,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中,结构变迁给总量经济分析以及金融市场运行带来的新变化。 用“结构主义”框架透视经济和金融市场,会发现很多 现象和规律 与传统框架所描绘的并不相同。最终多年研究的沉淀总结,催生出了我的两本专著——《转型之机》与《蜕变·新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研究员的自我修养

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传统框架的 “失效”,行业生态也在变化。市场从重视研究转向关注信息,“小蜜蜂” (搬运工) 式的研究、专家“经纪人”定位的研究员越来越多;资深研究员的自我认同感下降,年轻研究员在谋求进步中心态也更加焦虑。内卷加剧的另一面,就是低效的自我内耗。


前段时间组里一个小朋友跟我吐槽现在卖方研究过于内卷,自己的同学主打情绪价值反而派点不错。过去一些年,这种案例我听过太多,但每次听到心情还是很复杂。虽说多样性是生态进化的前提,各种类型都有其生态位,但我还是觉得 研究员始终要坚守研究本身 。重服务轻研究,显然不利于长期成长。


重视研究不等于写大量研报灌水,那无非是自我感动和无效内卷。市面上的研报已经很多了,再写同质化、低质量的报告,等于给市场制造噪音。 从最开始的选题就要考虑“信噪比” ,即“研究的内容对市场有没有价值,对政策制定能不能起到参考,对自身研究框架的深化有没有意义”。Checklist里的三条都过了,这个研究主题才有进行下去的必要。


在我看来, 好的研究一定是前提假设清晰合理,论证过程扎实严密,最终观点简洁明了 。“不粘锅”式的研究,诸如“或将上行”“但仍存下行的风险”,再加个“不排除震荡的可能性”之类的论述,确实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看似保护了自己的羽毛,但实际上是对市场研究工作的不尊重。按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观点,只有可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似是而非的结论不仅难以指导投资落地,也不利于事后的复盘分析和研究体系的持续迭代。


被打脸其实没那么可怕

研究员经常讲“正如我们所料”,在我看来这大可不必。预测正确与否并非考核研究价值的唯一标准。逻辑梳理、数据论证的过程扎实可靠,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好的研究框架补充,有些时候比预测准某些数据现象更重要。


市场上还有些投机取巧赌单边的,一直坚持看多或看空。此举的确总会有看对的时候,而且因为长期关注有利于自己的研究积累,一旦遇到“顺风局”很容易“一飞冲天”,但这样不仅不会进步,久而久之还会变得怠惰,失去思考的“锐度”,对市场的贡献也有限。


我觉得立论后不要怕否定自己,因为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重构的过程中,研究框架和研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研究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而是要在持续迭代的过程中不断逼近真相。


最好的成长是坚守“长期主义”


埋头赶路、莫问前程

这些年我做研究、带团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坎坷之中每年都会有更多新的感悟,而早些年的一些认识,也在不断推倒重建。唯有对研究的热爱始终如一,即便岁月磨掉了棱角,在人群中日渐沉默,那颗追求成长的心也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年轻的时候总想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同业的比较,为了更快的“进步”而改造自己、迎合市场。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迎合市场带来的反噬会严重影响到个人成长。对于卖方研究员而言,研究服务是本职工作,研究可以让人走得“远”、服务可以让人走得“快”,二者并不对立冲突,却是我们悟透之后必须做出适当取舍的问题。


真心热爱研究的我们,还是应该追求长期主义,为不断成长进化而持续修剪自己,在不断否定中重塑自己。不要太在意于短期的评价,以免因此失去了长期进化的可能。我一直觉得,研究是所有工种中最受优待的工种,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大多可以沉淀成自己独特的框架体系,又可以因持续积累而享受行业的尊重与相对高的收入,激励自身研究水准向更高处进阶。


我始终觉得, 研究是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研究,须是能够落地的研究 。所谓落地,是指经过足够深入的思考,给出的政策建议可以造福社会,给出的投资建议可以帮助规避风险、优化配置。可能任何一个时点都做不到完美,但每天都在更进一步地逼近真相。


我始终觉得, 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埋头赶路、莫问前程” ,不悲不喜、不贪不恋,不在意任何人的评判,不留恋任何的羁绊, 坚持长期主义 ,在反复否定中不断重构自我。研究之路漫漫,我虽已过不惑,但以我来看才只是走到经济研究这座大山的山脚下。


我始终觉得, 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必然是“利他先于利己”“协同大于竞争”的模式 。现实中,能带来持续快乐的事情往往都是“利他”的,痛苦则多来自于私欲过重。“痛苦”之下行为必然扭曲,扭曲的行为又会带来更多痛苦。所以要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对年轻人而言,即便遇到一时的不如意,也不要有任何气馁,不要轻言放弃。年轻时的磨难是人生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更早地悟道、更冷静地思考、更沉稳地坚守。真正的爱,是会用一生追求的,给理想一点时间,不必太焦虑,一切都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我。



研究成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