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B治疗冠脉病变从2010年至今获得多部指南或共识推荐,2014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将DCB治疗ISR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提升为I A。随着DCB大量临床应用研究汇总数据支持,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交流探讨结果,DCB在治疗原位病变、小血管病变以及分叉病变中都显示出独特优势,还有一些特殊病变、特殊病人,如高出血倾向风险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近期进行外科手术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或既往有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史的患者以及拒绝体内植入异物的患者,DCB也为之提供了不同的治疗策略选择,拓宽了适应症,得到了国外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因此,DCB的出现使介入医师的治疗理念得到了转变。例如,在小血管病变置入支架后支架内再狭窄率高、弥漫病变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以及分叉病变置入支架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DCB的应用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DCB在使用操作方面,与普通球囊不同,DCB有药物涂层,且药物涂层的降解速度较快,需要在进入血液两分钟内到达病变部位完成扩张,这就需要术者有过硬的基本功、娴熟的操作技能及熟悉操作流程。严格把握好适应症,对病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
药物球囊在临床应用的操作要点要熟记于心。首先,术者在术前要对药物球囊的使用有清晰概念,哪些病变适合,哪些病变不适合。选择强支撑力指引导管、导丝,保证支持药物球囊到达病变部位;做好病变部位充分的预处理,包括双导丝或者切割球囊的使用等。如果没有良好的预处理,可能在球囊通过病变部位时会阻力很大,盲目推入药物球囊,也不能顺利到达病变处,造成药物球囊表面涂层药物已完全降解,若操作时间过长即使到达病变部位,也起不到药物球囊治疗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术者的心态很重要,要充分理解DCB与支架的区别,心不急手要稳,严格按照使用流程规范操作,不能轻易简化病变部位的预处理的关键步骤。其次,球囊/血管直径比率 0.8-1.0,使用适中的压力(8-14 atm),以避免夹层;多体位投照对扩张后病变的判断,观察病变是否存在夹层、夹层的情况及血管有无弹性回缩等。对于复杂病变可以选择影像技术(IVUS, OCT),功能性检测(FFR)的精准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