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系游
在网络时代慢慢爬格子的落伍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新书上市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系游

你是在好好说话,还是在动动嘴皮?

系游  · 简书  ·  · 2017-04-21 12:20

正文

无论是打开一些书单、网络书店,或是去实体书店中走上一圈,我们都可以发现教人说话的书越来越多。可惜的是,这类书和文章越多越畅销,越是说明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不会说话。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嘴皮子很溜”的人,他们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但却未必会让我们喜欢,他们的口才也不一定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蔡康永看来,绝大部分教人讲话的书都只是在教“说话之术”,却并没有教人们“说话之道”。在他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他把自己的说话之道简单的概括为:“ 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

1.别人不是为了伺候你而存在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要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有交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会说话。在原始社会,说话是人类传递信息、分工合作的基础,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说话”是人类这一物种生存的必备技能之一。在现代社会,会不会说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死存亡,却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是否顺利,更会影响到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

每到过年的前后,网络上就会掀起一股对亲戚的口诛笔伐,为什么?因为总是有些不懂事的亲戚动不动就喜欢问: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找工作了吗?一个月赚多少钱?房子买了吗?这在他们看来是和你亲密的表现,但其实这些敏感的问题不是他们这些一年可能只见一次的人应该问的。尤其是现在的青年往往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我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告诉你们呢?于是“关你屁事”就成了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但经常会在心里念叨的一句话。

所以,蔡康永在书中提到,说话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 记住别人不是为了伺候你而存在的。 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都是主宰,没有谁应该为了别人而活。同样的,每个人都喜欢能够随意而自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但是这么做往往会冒犯到他人,甚至在无意之中树敌。所以,不要随意的问敏感的问题,也不要随意的提起那些会让人难堪的,不想说的,或是会引起对方抗拒的话题,不然你就会变成那些三姑六婆一样让人讨厌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 通过自问自答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在和别人说话,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谈话前,先好好想想,我说这句话合适吗?我问这个问题是不是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触碰到一些雷区,同时也能为谈话做好准备。而且,经常这么做的人一定是会把别人放在心上的、让人感到温暖的人。

2.懂得让别人说话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满腔怒火或是怨气,特别想要找一个人来分享、倾诉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树洞微博”的原因。如果你真的有一个朋友,每当你有心事的时候都可以找他毫无保留的倾诉,而他也一定会用最真挚的目光和语言来回应你,那当你对他把所有的苦水都倒完之后,你一定会觉得他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可依靠的肩膀。

其实当你在说话的时候,没有人知道 你对面的这位朋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作为一位树洞的树洞,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多数人在听别人倾诉的时候,心里往往是弹幕全开、吐槽满满的。但是,他们或许并不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可依靠的肩膀”,却依然是你最上道的朋友。为什么?因为说话,或者说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途径。既然是“交流”,那就一定是双向的。

蔡康永在书中说:“ 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在我们透过语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时候。 ”所以,会说话不仅意味着自己会说话,有时也要懂得让别人说话。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因此,有的时候不要太专注于自己,做个上道的朋友,让别人发挥吧。毕竟,愿意好好和你说话的人,才是把你当平等的人看待的,愿意跟你交朋友的人。

3.学会“于无字句处读书”

网上盛传,夏目漱石将“I Love You”翻译成“今晚的月色真美”。这件事是否真实已经不可考,但是这种流行本身就表明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国人会如此喜欢这一看似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翻译?因为它完美的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东方文化崇尚含蓄,因此大家都习惯“话里有话”,但 如果只听字面意思就做出决定,往往机会就溜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