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6 月,莱杯咖啡宣布获得由真格基金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这是莱杯咖啡 9 个月内获得的第三次融资。
在创始人周培杰看来,自助咖啡机的特点在于其“生产即消费”的模式,能满足消费者多(终端生产个性化)、快(消费场景便利化)、好(新鲜、健康品质)、省(砍掉流通环节)的本质需求。
目前来看,中国咖啡市场不断扩张,渐渐与国际接轨,灵活、易规模化且贴近消费者的自动咖啡机,也许可以在这样的变化中找到机会。
本文授权转载自 | 36氪(ID:wow36Kr)
自助咖啡机企业“莱杯咖啡”宣布,已在 9 个月内完成 3 轮融资,包括: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海尔产业金融 CEO 周剑振于 2016 年 9 月的数百万元种子轮投资;2017 年 3 月,青山资本、险峰长青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 1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2017 年 6 月,真格基金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
相比于投资视角对自助咖啡机的认知——优化成本结构、重构消费场景,周培杰认为自助咖啡机其实是“生产即消费"模式的体现,根本区别于数十年来已发展成熟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大渠道物流分发、中心化营销、标品化体验的传统零售模式,生产即消费则刚好相反,它代表产品从原材料组织、生产加工,变为最终消费品,到完成交易交付和售后服务的全流程都在消费者端完成,从而满足消费者多(终端生产个性化)、快(消费场景便利化)、好(新鲜、健康品质)、省(砍掉流通环节)的本质需求。
“生产即消费有三大核心:与新形态相适应的原料供应链组织、智能化&匠心品质的机器终端,数据驱动的消费者交互和消费场景体验运营。而所谓'移动支付的成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周培杰说。
从表面上看,所谓生产即消费模式同样可以套用在“前店后厂”的小型店铺上,但归根结底,自助咖啡机的投资回报率和可复制性更好。
根据业内给出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在 2015 年时超过了 700 亿元,且以每年 15% 以上的速度增长。彼时,全球范围内现磨咖啡在咖啡总消费量中的占比超过 87% ,而中国刚好相反,速溶咖啡占据了 84% 市场。但星巴克、 Costa 十几年时间的培育,中国人对咖啡的兴趣和依赖正逐渐“与国际接轨”。
自助咖啡机的出现正迎合了这一趋势,它经营模式灵活、更加贴近消费者、工艺稳定、可满足个性化定制;同时,传统的咖啡馆存资产结构过重,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盈利周期长,而自助咖啡机的资本效率更高、更易规模化。与咖啡馆售卖第三空间的本质相比,它满足喝咖啡需求的效率已经被验证——截至 2015 年,日本有 174,000 台自助咖啡机(占 VM 总体量的 3.5% )。
更关键的是,我们发现欧洲、日本的自助咖啡机很多都是由品牌商投放,但中国市场尚未形成足够强大的咖啡品牌,该品类还存在产品品牌的机会。
不过中国自助咖啡机市场仍在跑马圈地阶段,据莱杯咖啡创始人& CEO 周培杰介绍,中国当前只有 2000 台左右自助咖啡机(莱杯咖啡目前有近200台)。他预计, 2017 年市场整体出货量将达到 1 万台。
莱杯咖啡目前平均单机日销 30 杯咖啡、单价 10 元,按照机器成本 4 万元( 5 年折旧)、原材料成本 25% 、1 个员工负责 10 台机器运维、长租进场费 500 元/月来计算,营业利润率在 5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