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等待世界末日的1999年,对于上海少年韩寒来说也是特别的年份。
那年春天,韩寒在《萌芽》杂志社的小房间里参加了一场单独“补考”,对着一杯泡有纸团的白水坐了一个多小时,他写下那篇《杯中窥人》,一举成名。
一切皆有征兆。
时间回到1998年冬天的晚上,上海松江二中的教学楼里正播放着《新闻联播》。钱钟书去世的新闻吸引了正在埋头看闲书的韩寒。他抬起头来,又走到电视机前,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然后转身向同学宣布: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
钱钟书第一,李敖第二,韩寒第三,这是他此前自认的排序。
这位体育特长生在松江二中是个特别的存在。入学自我介绍时他就放下狂言:”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他确实自证了实力。但与写作能力同样突出的是糟糕表现:上课不听讲,考试交白卷,经常不及格……每隔一阵子,父亲韩仁均就要从金山换两趟公交车,跑到松江二中去接受批评。
新概念大赛成为韩寒的转折点
。大赛成名的第二年,他趁热出版了小说《三重门》,几个月23万册的销量让这位中学生拿到了50万的版税。
不过,当韩寒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书店的畅销书架上时,他在学校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被嘲讽“出了名就不用听课了”、“将来当个自由撰稿人或者报刊编辑都困难”。
更要命的是,2000年的期末考试,他有7门功课不及格。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一次,7盏红灯让他在高一留级了一年。
这次,他选择了退学。
与罗永浩退学时的悄无声息不同,韩寒的选择在当年掀起了轩然大波。央视《对话》栏目为此录制了一期节目,韩寒“舌战群儒”的场面在多年后仍被反复提起。一位北京老师在节目里断言:韩寒你这样是畸形发展,是不对的。
图:韩寒(左一)参加央视节目《对话》
“对抗”成为韩寒在此后多年摘不掉的标签。
他写书和博客、开赛车、拍电影……世人总在等着看这位叛逆少年跌倒,但出乎意料的,他似乎走得还不错。人至中年,甚至还因为女儿可爱被封为“国民爸爸”。
那些年少时的愤世嫉俗似乎已经在时光中被消磨,其中也包括他对高考的态度。
今年1月,他在微博上称“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这不值得学习
”。而11年前的那个高考日,他还在博客里狷狂表达:到现在都一直在庆幸自己没去上大学、高考作文很蠢、即使复旦大学请他当文学教授也要看他有没有时间等等。
改变的原因总有很多,比如年岁增长,比如世事磨炼。
退学后的前三年,韩寒曾经密集出版过5本书。
除了想表达自我,另一个更现实也更重要的原因是:缺钱
。
他喜欢赛车,与朋友组建了车队,但他此前通过写作积累的名气在这个新领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2004年他加入云南红河车队后,需要自己去拉赞助,每场10万,但他能找到的,只有一家小卖铺赠送的一箱纯净水。
图:穿赛车服的韩寒
这似乎印证了18年前那位中国社会研究院专家在《对话》栏目里的预测:
“选择退学对韩寒这个人来说是很纯粹、自由和美好的,但把他放入社会中,其实有一条很艰难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