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消费金融的兴起,消费贷证券化在中国证券化市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和全球证券化市场的结构是吻合的。消费贷证券化是相对专业化的领域,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企业端和消费端基础资产”,“静态和动态资产池”——而现在很多财经媒体浮夸之风太盛,专业精神趋向负无穷,为了吸引眼球,断章取义,随意混淆视听,无端端惹得吃瓜群众一惊一乍。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是这代人的幸运,但是现实中过多的噪音确实已经对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小的扭曲。
中国经济发展结构正在向消费和服务领域转型。城乡一体化和中产阶级崛正在推动消费和服务的增长。世代转换和财富增长使得居民消费理念迅速转变,消费规模增长和消费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破局点。然而截止2016年,中国人均信用卡持卡量仅为0.31,即每三个人才持有一张信用卡——这意味着中国个人和家户在整体信用等级上升,但是金融需求却远远没有得到传统金融部门的有效满足,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目前,众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发现了这片蓝海,进入这个领域开疆拓土。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各类金融机构均承受着资金压力,资产证券化也因此成为了各机构破解资金困境的一个重要招式。
从全球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证券化是消费贷的重要资金来源。以美国为例,2016年美国消费贷证券化余额与消费贷余额的比例为18%。我国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前11年,企业端债权证券化项目是主流,发行量占比88%,消费者端债权证券化项目发行量占比仅为12%。但是仅仅2016年全年,消费者端债权证券化项目(包括房贷证券化,车贷证券化,和消费贷证券化)发行量达到了2,985亿元,占比38%,其中消费贷证券化项目发行额达到了938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588%——这说明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产品结构正在优化。
从2014年的首单发行,到2016年中国消费贷证券化(公募)市场的累计发行量为1,098.03亿元,占同期证券化产品发行总量的6.35%。我们手动收集了这三年内证券化公募市场上的详细数据,包括共56单项目,179层债券的发行数据(发行利率、面额、期限、债券评级、层级支撑率等)、15家发行人的发行数据(机构属性、资金池模式、风控模式、放贷模式等),试图剖析消费贷证券化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消费贷证券化产品的研究报告《中国消费贷证券化白皮书(2017)》,分析中国消费贷证券化市场的现状和特征。
为了方便读者,我们摘取主要内容编制了一份PPT简略版。整体上看,中国消费贷证券化(公募)市场存在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持牌类金融机构发行人与非持牌金融公司发行人并存,二是循环型消费贷基础资产和非循环型消费贷基础资产并存,三是动态资产池模式和静态资产池模式并存,四是场内市场发行和场外市场发行并存。
这四个特征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债券市场监管分割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首先,非持牌金融公司在互联网信用贷领域的异军突起是中国金融抑制的产物。持牌类金融机构对信用卡贷的授信审核严格,居民信用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非持牌金融公司借势而起,依靠自身或者第三方的营销、征信、催收、资管能力建立了信用贷全业务流程,全力杀入消费金融的蓝海。其次,这些非持牌类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受限,发行消费贷证券化意愿强烈。而对于持牌类金融机构融而言,信用卡贷这类循环型消费贷属于极其优良的资产,它们缺乏将其表外化的动力。再次,非持牌类金融公司渴求通过消费贷证券化获得长期融资,所以倾向于采用动态池模式,以达到发行更长期限的债券的目标。而持牌类金融机构获得长期融资的渠道畅通,所以即使在进行消费贷证券化时,它们也主要采用静态池模式。
根据数据和案例分析,对于消费贷证券化市场的未来,我们预计1)消费贷证券化的发行量比例将持续增加,2)非持牌类金融公司将在消费贷证券化发行中主导地位,3)采用动态池的循环型消费贷证券化产品将成为主流。
内容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就请参见PPT如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