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循迹晓讲  ·  知识专辑 | 钱文忠:玄奘大师的身世之谜 ·  1 周前  
史事挖掘机  ·  1944年,一名下乡扫荡的日军归来留影,背着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Q&A | 为什么说考古与盗墓绝对不是一回事?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24 18:45

正文

经公号“视知TV"(微信ID:shizhimedia)授权转载。

考古学家并不是持证上岗的盗墓贼。


随着《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的热播,又有人自认为自己看穿一切,比如:



首先,考古学家与盗墓者的工种有着本质的区别。


考古学家是抢救已破坏的古墓,从古墓的结构、文物的信息中得到历史的真相、古代的习俗与祖先们的兴趣爱好。


而盗墓贼在意的只是值钱的东西。很多年前,有个盗墓贼拿古墓里的竹简当火把,于是秦始皇之前的许多历史我们再也不知道了。最重要的是,影视作品里盗墓者的身手再好,也是虚构故事,现实生活中,盗墓者的行为不光是缺德,更是犯罪。


为了能过进一步说明白,我们换个角度讲。


先讲一个故事。


众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养活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那么水稻是从哪里起源的呢?


以19世纪的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为代表的欧洲学者认为,水稻是从印度起源的,因为从两河流域到欧洲,很多语言中的“水稻”都源自梵语。


至于中国,虽然水稻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是五谷之一,但是没有可靠的记录,所以,国际上一直认为,水稻是印度先民驯化的。


中国学者在20世纪初开始,对水稻的起源进行了研究,认为更有可能是中国先民最早驯化,但一直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


直到1955年,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屈家岭村发现了一个史前人类遗址,并在土层中发现了稻壳的遗留。


之后,又在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稻谷遗存。到近年,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1.2万年前的炭化稻谷,江西仙人洞也发现了差不多同时期的稻谷化石。



这些证据,有力证明了中国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水稻的地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请问谁家的盗墓贼会去山里面找一颗1万年前的稻子壳?


何况今天的考古学,为了搞清楚各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作物和人类生产生活,连土层里的花粉、孢子遗存都不会放过。


再说说所谓“从墓里把宝贝拿出来献给国家”这种神奇的想法。


对考古学而言,一个“宝贝”的价值,不仅仅在自身,还在于它所在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各种物品、痕迹的关系。


比如大家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国宝,曾侯乙编钟。


被盗的墓葬中,编钟往往无法保持完整,被零散地卖到不同地方,从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见。


而这一套完整的编钟,在被发现时还保持着下葬时的状态,考古学家才得以将它恢复原貌,并在研究之后发现,早在战国早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的复杂音乐技术。


再比如这个↓



这是风干的面条,发现于青海喇家遗址,距今大约4000年。这种东西,盗墓贼是绝对不感兴趣的。


但是这个东西多重要呢?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用小米制成。更重要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其他东西,可能证明大禹治水——也就是黄河流域对中国早期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大洪水确实发生过。


再比如这个↓



这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一座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里面是一副骨架,旁边两堆是蚌壳,没有一个值钱的东西。但是两堆蚌壳堆成的形象,可能是中国文化对”龙图腾”崇拜的早期证明


如果这些无价之宝不是被考古学家发现和研究,而是被盗墓贼发现,他们会干什么呢?


按照惯例,没有发现宝贝的盗掘现场,要毁掉来掩盖痕迹,于是,这些能够向我们揭示古代文明秘密的文物,可能就从此消灭了。


伤不伤心?遗不遗憾?

所以,以后谁再跟你说“考古就是官方盗墓”,一定要毫不客气的怼回去。


好 文 推 荐


一句大白话胜过千条枪的红军标语:国民党旅长表示很怕“穷人不打穷人”的口号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今天的人们不会忘记共产党当年那些充满革命斗志和豪情。而在湖南东南部的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中,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那个激情的燎原岁月。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侵华战争日军何以敢以一挑五?陆军轻兵器产能竟不如中国地方军阀!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一直如车行刀刃之上,时有彻底倾覆之险。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司马懿的奸雄养成路:四十一年沉与浮,因活太久陷两难之境

最近热播的《军师联盟》里,司马懿竟被洗白成了一朵白莲花。历史上的司马懿怎么可能如此一尘不染?从河内郡温县走到洛阳高平陵,司马懿花了41年。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