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眸
看透娱乐,死磕真相
51好读  ›  专栏  ›  毒眸

文学到电影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毒眸  · 公众号  · 电影 文学  · 2024-09-11 23:0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中国电影从文学中汲取灵感的重要性,以及海浪电影周推动文学改编电影产业的尝试和成果。通过举办文学推介会和改编短片首映礼等活动,激发文学与电影的创作思维,为两个市场搭建沟通的桥梁。文章还强调了文学改编电影的重要性,以及青年创作者在文学改编中的贡献。海浪电影周的产业模式旨在让文学作品和创作者被看见,进一步推动文学改编电影的市场落地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电影需要文学灵感

文学改编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重要性,以及市场需求下文学改编进入新的变革期。

关键观点2: 海浪电影周推动文学改编电影产业

海浪电影周通过文学推介会和改编短片首映礼等活动,激发文学与电影的创作思维,为两个市场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学改编电影产业的发展。

关键观点3: 文学与电影互文性的重要性

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改编,让故事在解构和重构之间寻求平衡,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内容解读和开放性空间。

关键观点4: 海浪产业的创新模式

海浪产业通过引入出版社参与文学推介,加入提案环节等方式,挖掘故事的魅力与行业的潜能,为创作者提供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关键观点5: 青年创作者的贡献

青年创作者在文学改编的短片试炼中,不仅修得了对于文学改编的内容理解,更获得了电影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成为推动文学改编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


正文


中国电影需要文学灵感

文|李欣媛

编辑|刘南豆

坐了8个小时火车的王红卫,在酒店放下行李,便匆匆赶到阿那亚的酒神剧场,参加今年海浪电影周“从文学到电影”六部短片的首映礼。

所有短片结束放映后,坐在人群之中的王红卫尽是感慨,“在这个绝望的暑期结束的九月初,今天晚上的六个短片,让我再一次相信那句话:电影的希望在年轻人。”

王红卫

现场不止王红卫发出如此感慨,四散坐在露天剧场各处的活动主理人们也有同样的感受。编剧焦华静,面对出乎意料的成片质量,直呼“像是开了一个盲盒。”张大磊也表示赞叹,他之前阅读原著时,觉得没有一个是容易改编的,但是这些电影人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度很高。

从提案通过到成片放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六位青年创作者用自己的作品,不仅获得了主理人的认可,还赢得了原著作者的赞许。来到现场的作者们纷纷表示短片的表达让他们感到惊喜,他们看到了自己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海浪产业延续“从文学到电影”这一内容单元,通过文学推介会和改编短片首映礼两个活动,推动文学改编电影的产业可能,激发文学与电影的创作思维,为两个市场搭建沟通的桥梁。

一个截然不同的产业维度正在徐徐展开其面貌和愿景,文学与电影的互通力量给予了当下中国电影新的灵感和思路。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暑期档之后,一次有价值的内容探索是无比重要的。


电影文学性的重要性

文学改编电影并非新鲜事。

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文学电影化改编的起步阶段,之后随着80年代文学热潮,第五代导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连拿出蜚声国际的作品。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孩子王》均改编自文学大家的代表作品。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霸王别姬》《孩子王》(图源:豆瓣)

随着电影市场化,网络文学走向台前,传统文学失去了落脚地,根据传统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明显呈下降趋势。

今年的产业主理人、壹线影业CEO陈洁告诉毒眸(id:DomoreDumou),整个电影领域过去十多年,文学改编成电影的比例相对于第五代那时少了许多。“我不太确定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我简单理解为,2000年之后商业电影的崛起,市场上商业类型创作比例越来越高了,导致它对应的文学类别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商业逻辑和创作方向的考虑,加之电影本身的时长限制,创作更倾向于在流行文学、类型文学里寻找把手。”

产业主理人、壹线影业CEO 陈洁

文学作品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读屏时代的冲击,而电影在经过IP泡沫后,也陷入了创意枯竭的泥泞之中,在此背景下,跨媒介文本的重构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文学的出现可以为电影赋予更多的文学价值,《河边的错误》《平原上的摩西》等作品正凭借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吸引观众的注意;另一方面,借助电影的传播性,文学作品的内核进一步有了大众化阐释的机会。

《河边的错误》《平原上的火焰》(图源:豆瓣 微博)

在市场需求下,当下文学改编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变革期:区隔于早些年改编风潮,叙事增殖和内容重构正在为电影美学带来全新的变革。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展选择将产业方向,着重放置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探索可能上。

海浪电影周从去年开始推动“从文学到电影”内容单元,并在今年升级完善,邀请了9家出版机构,用更广袤的产业上游视角,挖掘文学作品更优的改编路径。并联动阿里影业、嘉映文化、新丽电影等9家年度理事单位以产业视角对推介作品进行梳理审阅。

这种别具一格的产业模式,吸引到了青年创作者的加入,也让更多的作品迸发出了不同以往的文本魅力。


灵感与灵感的触碰

英国学者克莱·派克曾把改编分为三种:忠实原著,严格地把文本转变成电影语言;保持原作叙事结构核心,进行重新阐释或结构;把原著看作一种原始素材,进行重新创作。

长期以来,前两种改编一直被市场选择,但也正因如此,大众对于改编的关注点往往放置在忠实度和复刻性上。

新时代下的改编思维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今年的六部短片不约而同选择冲破传统改编模式,进行较大的改动。

改动并不意味着撼动,在保证人物关系和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导演们的再次创作可以为内容提供更多的新鲜感,也让原著有了更多的释义性。

短片《不存在的恋人》导演朱心亦被小说里的人物关系和概念设置所吸引——“当我们不再爱人类,当我们爱上一个游戏人物、虚拟人物或者AI人,我们的情感关系会是什么样子的”。她用一场冲突,勾勒了荒谬恋情背后“爱”另一重解释,“我不想占有月亮,只希望今晚的月光照在我身上。”

《不存在的恋人》导演朱心赤

可以说,这种重构的文学改编意味着,同一个内核之下,作家和导演进行了一次文学灵感和电影灵感的交流,彼此激发出新的内容思考。

重要的是,这种的互文性的改编,也让故事在解构和重构之间寻求到了某种平衡:电影填补了小说的空间关系,小说填补了电影的视点问题,两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可供解读的开放性空间。

内容的再创作一方面基于创作者创作热情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在于,创作者需要从现实角度考虑改编的可能性。

《灰猫事务所》导演龚三三表示,“故事是个奇幻温情的类型故事,原著就非常有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落地,我们会保留原著故事中最基本的故事设定和触动人心的情感,然后那些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难以呈现的奇幻部分,我们会在叙事上寻求可落地的方案,并且尽量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去呈现。影片需要呈现的元素比较多,比如婴儿、动物、精灵等,但筹备和拍摄期较为紧张,当时我们面临了很多压力,但好在我们团队十分团结,最终非常幸运的一起完成了这部作品。”

《灰猫事务所》导演龚三三

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场问题,他们不得不迅速进行调整。“拍摄那天早上,一起床听到了雨声,我瞬间就开始构思我们的拍摄计划的Plan B,无论有没有雨我们都会拍下去。”龚三三回忆当时拍摄的各种突发情况。

年轻的创作者们在文学改编的短片试炼中,不仅修得了对于文学改编的内容理解,更有了机会获得电影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

即便创作有坎坷,落地有难度,进行这样一次文学改编,在创作者们看来,这仍是一次有价值的内容探索。

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反哺电影的生产,丰富电影的类型题材,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内容灵感,而这恰恰是当下电影市场最需要的。

成为桥梁

“市场并不缺创投,平台已经足够多了。”海浪产业负责人汉青面对当下的产业市场分析道。

传统产业模式以青年导演为主视角,进行从上游到下游的孵化培养,这种孵化背后的曲折,面临着从剧本到制作等多个环节的制约。而海浪产业为了避免现实风险,选择以作品为出发点,挖掘故事的魅力与行业的潜能。

去年,海浪产业就开启了“从文学到电影”内容单元,由发起人双雪涛及受邀作家进行文学推介,阐述作品的改编优势和创作思路,进而由曾入围海浪短片荣誉导演及海浪电影周理事单位合作导演,进行短片的拍摄。

(图源:微博@海浪电影周)

文本的内容重构打破了传统电影制作的框架和限制,为电影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度。这种有效的尝试得到了许多创作者的认可,也让行业嘉宾关注到了这一内容趋势。到了今年,海浪产业决定进一步推动文学作品市场层面的落地性。

汉青提到,今年的内容单元为创作者们加入提案环节,“短片提案相对于长片来说更加准确,出入不会很大。而提案环节里,五位评审可以分别从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作家的身份视野对项目预先进行市场判断。”

龚三三提到,在提案现场,主理人会从各个维度给每个项目提一些中肯的建议,大家也都较为关注改编的创新性以及项目的可落地性。

与此同时,海浪产业汲取去年经验,避免作家在市场判断上的视野盲区和主观喜好,选择出版社介入进来。“出版社每天都在跟所有书打交道,他们清楚所有书的细分类型,而且近些年不少出版社已经成立了非常成熟的团队,在接洽影视版权项目,比如他们更清楚版权的授权流程。”

(图源:微博@海浪电影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