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晚点Auto
《晚点 LatePost》旗下汽车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投资眼老A  ·  突发消息!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  2 天前  
淘股吧  ·  出手!陈小群1.3个亿! ·  3 天前  
投资明见  ·  徐小明:周四操作策略(0206) ·  3 天前  
唐史主任司马迁  ·  晚上这个点,还有多少人在准备开盘的,点个赞看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晚点Auto

MONA M03 起售价不到 12 万元,小鹏决定放手一搏

晚点Auto  · 公众号  ·  · 2024-08-27 23:28

正文



直到今天上午,小鹏内部还在讨论如何定价。



文丨 赵宇

编辑 宋玮



8 月 27 日,小鹏汽车举行 MONA M03 新车上市发布会。这款车上市 52 分钟,大定突破 1 万台。


M03 定价比市场预期更低,其中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的 Max 版售价为 15.58 万 元,续航为 580 公里;搭载基础智驾功能 两个版本车型的售价分别为 11.98 万元 和 12.98 万元,续航分别为 515 公里和 620 公里。


M03 的定价最低下探至不到 12 万元,这意味着 MONA 与理想、蔚来彻底不在同一个战场。


这符合其 “主打性价比” 的产品定位。在发布会上,何小鹏多次称,M03 的很多配置都是同级领先,甚至超过售价在 20 万元以上的一些车型。M03 的竞品车型包括比亚迪秦 PLUS EV、零跑 C01、广汽 AION S、长安启源 A05、吉利银河 L6、五菱星光等。


小鹏内部也曾为 M03 的定价感到纠结。何小鹏在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环节说,“我们每天开一次会,直到今天上午,内部还在讨论如何定价。”


对于 M03 基础版和 Max 版之间的定价差异较大,何小鹏解释称,这是因为 “智能的成本很高,硬件成本高、研发成本更高”。


三年前,何小鹏曾公开提出:没有汽车企业能够在那个时候推出一款便宜的、带高等级智能驾驶的车。“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做不便宜,企业没有利润。”


何小鹏今天说,他很高兴能把三年前提出的想法变成现实。


能够在 10 万-15 万元价格带推出一款纯电车型,同时做到有利润,这十分考验小鹏的供应链协同能力和降本能力。


何小鹏称,小鹏实际上是用大量的技术创新把成本控下来,例如在整车的能量管理上花了很多力气,做到用更少电池,跑更长续航。M03 做到了小电池、低电耗,整车电耗为同级别车型最低,达到 11.5kWh/100km。


他们希望降低 M03 的生产成本。何小鹏称,“小鹏跟大众的合作在供应链上对所有车型都有贡献,不同车型差别挺大,但都有。这是我们最开始没想到的。我们原本以为只是跟大众合作那些车会有。”


小鹏汽车一直以 “智能化” 作为品牌标签。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介绍称,M03 Max 版是 20 万元以内最好的,也是当前市场唯一的高阶智驾车型。小鹏智能驾驶研发负责人李力耘说:M03 在智驾配置上没有 Pro 版本,这是因为小鹏希望以用户最能负担的价格,提供极致的 “门到门” 智驾体验。


M03 原本准备作为小鹏汽车的第二品牌推向市场,但在今年改为一个产品系列。何小鹏称,MONA 系列车型的主力产品售价全部都会在 20 万元以内。


今天 M03 的发布会,滴滴创始人程维也来到了现场,这是因为 MONA 的车型平台源自滴滴。


2023 年 8 月,小鹏宣布以约 54 亿元人民币的总对价,收购滴滴的造车项目。双方当时称,将共同推出代号为 “MONA” 的新品牌。滴滴的造车项目分为 D1 和 D2 两个。其中,D1 是滴滴 2020 年与比亚迪合作的定制网约车。小鹏收购的滴滴造车项目,为 2021 年起滴滴独立开发的定制车 D2,该项目在内部曾被称为 “达芬奇”。


小鹏联席总裁顾宏地当时称,MONA 要卖给普通消费者(C 端)和网约车队等运营车辆需求方(B 端)。但在今年 8 月,小鹏汽车宣布,M03 不会推出网约车版本。


何小鹏近期在小鹏汽车内部全员演讲中表示:MONA M03 的小订表现远超 G6 同期,“现在很多人都在稳供应链,我百分之一千相信一定会超过 G6。”


据了解,MONA M03 的月销量目标至少是 1 万辆。


今年也是小鹏成立 10 周年,在回顾公司发展历史时,何小鹏说,市场、客户都在快速变化。10 年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千分之四,到现在已经超过 50%,10 年间增长了 125 倍。


当技术处于变革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时,往往是创业公司成长的好机会。当前,汽车的电动化已经成为市场共识,而智能驾驶等智能化功能还没有迎来技术 拐点。


何小鹏称,在他进入汽车产业时,中国共有大约 300 家造车企业,现在有规模销量的大约 40 家,再用 10 年,主流汽车品牌估计会减少到小于 7 家。未来 10 年,年销 100 万台 AI 汽车是决赛的入场券。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小鹏以 “不超过 7 家” 为判断依据,重新调整了战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