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港天港地港人才  ·  4类人申请港硕爽翻天,利益buff拉满! ·  昨天  
港天港地港人才  ·  4类人申请港硕爽翻天,利益buff拉满! ·  昨天  
PM圈子  ·  程序员连相7天亲:规划有多重要! ·  2 天前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长城新媒体  ·  微信朋友圈更新!网友:年度最有效功能 ·  3 天前  
长城新媒体  ·  微信朋友圈更新!网友:年度最有效功能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人世间的一大半疑难,都可以从这一个字入手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7-09-15 18:49

正文

前不久,一个同行跟我打电话求助。

有一个青少年的案例请她去干预,那个孩子尝试自杀未遂,据家长说可能与「蓝鲸游戏」有关。她光是听说这种游戏的恐怖,从没接触过,心里没底。

「就怕我说什么,他都不听。」她说。

我问:「你打算说什么?」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接触过蓝鲸游戏。如果是真的,那只能告诉他这个游戏不好,害人,不要再玩下去了。」她说,「但我怕他已经被 洗脑 了。」

她的想法不无道理。事实上,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如果我们发起一个投票的话,我猜最少有 70% 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做的事就是说服对方,向他证明,这个东西是错的,坏的,对他有害的。「不然还能怎么办?」

很多时候这样做就够了,对方会听。

但我们必须承认,也有的时候,对方根本不听。而且不是因为你的说服技巧不够好,你尝试了一百种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但就像这位同行担心的一样,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用。有时候我们会找到一些解释:这个人性格太固执啊,他被「洗脑」了啊,生病了啊,强大的童年创伤啊,之类。但不管是什么解释,它们只能让我们自己的心里好过一点,对于改变这个局面,没什么用。


我建议她:也许你可以问问 是怎么想的。

「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好玩在哪?」

她说,嗯,知道。我猜她有一点不耐烦,像是在说:这种事我还用你教吗?然后她说:「问完之后呢?他说完以后,我又该怎么说?」

我说:「你先听他说,他有他的想法。」

她说:「我知道。问题是听完之后呢?我不可能同意他的想法。」

我说:「然后你再告诉他你的想法。」

她很困惑:「那不是一样吗?我的想法,他不同意,那我们还是谈不拢。」

我说:「那我就没办法了。」

我说的都是实话。她挂了电话,我猜她很失落。她会想,这算什么建议啊,说的每句话我都知道,要是有用,我还问你干嘛?但其实,我告诉她的每句话,都是很宝贵的。 这些东西实实在在能帮到她 ,只是她视而不见。


同一句话,作用不同。关键是怎么听,怎么说。

如果你听 《洞悉相处之道》 到今天,你大概已经理解我在说什么了。但这是要花一点时间的。我记得《洞悉相处之道》上线一两个月的时候,运营的小朋友不断给我转用户的留言:「这讲的不都是常识吗?一点干货都没有!」

我的一个朋友,一直跟着听这个节目,听到半年的时候,有一天对我说:「我终于明白你在讲什么了。翻来覆去那么多,其实是在讲一个字。」

我吓了一跳:「什么字?」

他一字千钧地说:「 。」

按照他的说法,我讨论分析那么多案例,其实都在说这个字:这是谁的事?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不过你也不用灰心,」他安慰我,「把这个字讲清楚已经不容易了,至少我明白的那一刻,脑子里会有嗡的一声。」

我叹服:「有这嗡的一声,你可以当咨询师了。」

他说的没错。如果你回头看前面一段对话,你会发现我给那位同行的建议,就是在说这一个字:你光是在那里说「你」,你去听听「他」呀!

她看上去也听了对方。但她还是在想我该怎么说,我还可以怎么说,我怎么证明这个游戏是有害的。在这个过程中她忽略了一件事——无论怎么说,都只是「我」单方面的想法。「对方」怎么想呢?她不关心,只是一个劲地想要消灭。

我想消灭掉你的想法,这是我的事。你坚持反驳,这是你的事。这两件事,我们把它同时拿出来,会看到它们并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并行不悖地存在着。谁也不比谁更优先,在我们急着消灭其中之一的存在之前( 天呐,你怎么可以这么想! ),我们何妨坐下来,真的谈一谈呢?

你说,谈有什么用,又谈不拢。

是啊,谁也不能保证得到怎样的结果。但正因为如此,才不是一个预设结果的交涉,而是两个真实的人彼此交互。这样的交互,叫做「 对话 」。

每个人每天都说很多话,但真正可以称之为「对话」的,屈指可数。


这篇文章,是一个对话的尝试。

应该是冯唐说的吧?人生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关我屁事」,一个是「关你屁事」,这两个问题问好了,可以省却人生一大半的麻烦。

别小看它,它比想象的困难得多。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做了十年的心理咨询,听很多人讲过他们的人生困扰。不下一百个人是这么定义的:

「因为别人觉得我不好。」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读过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懂得很多道理,三观正常,也有人际边界的概念。在全部人群中,已经算是头脑最清楚的 1% 。但他们仍然会相信,「别人觉得我不好」,那是「我」的困扰。

再想一想呢?仔细想一想,别人觉得你不好,这是别人的事,还是你的事?

我问:「你怎么看?你觉得自己好不好?」

他们点头。我说:「所以是别人错了。」

别人错了,但困扰的是你。困扰「你」的究竟是什么?问出这个问题之后,他们有的人会低下头,想一想,再抬起头的时候,就换了一个说法:

「我的困扰在于,我害怕面对他们的白眼。」

「我想要的职位拒绝了我,我不敢为自己争取!」

「我在公司被人排挤,我不知道要怎么沟通。」

「我没办法让家人为我感到骄傲。」

「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吸引更多人听我的课。」

——顺便说一句,最后一句是我本人的困扰。


这些句子,跟「别人觉得我不好」,差别有多大?

也许你觉得,一个人抱怨「别人觉得我不好」,和他认识到「我不敢为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只是在说法上变了一点点。但就这一点点,天差地远。

第一次这么想,也许脑子里会有嗡的一声。

要知道,我说的不是心灵鸡汤,不是甩一句「别人觉得你不好,那是别人的问题,你不用理会」就轻飘飘丢下不管。恰恰相反,不爽的时候你要做一些事,去调整,去抗争,去改变,去为自己发声。前提是你必须找到真正的发力点。

你无法改变别人,也不必改变别人。发力的是你自己, 最起码是要为自己发声:

「我很好,而且,我想要这个东西。」

很多事情,表达出来就会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得不到一些东西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没有说,或者没有大声地说,或者我们以为足够大声了,然而并没有。别人未必知道我们有样的想法 (嘿!我想要更多人听 这门课 !) 。当然,我这样讲的时候,它又有另一层鸡汤的嫌疑。正如你会想到的: 我大声表达了,别人也不一定给啊。

上一次当我这么讲的时候,有一位女生就提问:

「我跟老板说:我需要你给我加薪。但这有什么用呢?——老板的需要就是不给我加薪啊!我们表达了,但根本不能取得一致,怎么办?」

我停下来,看着她。

「真的吗?老板的需要是 不给你加薪 ?」

她愣了一下。

「你再想一想, 老板 的需要是什么?」

她低下头:「老板的需要……是赚更多的钱。」

你看,我们要的别人不一定给,但我们是可以谈的。事实上,一旦她真正意识到对方想要什么,这笔交易就很好谈:我给你带来更大的利润,你给我加薪。——有趣的地方是,她的第一反应,竟然会认为老板最关心的事,是不给 加薪!

这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她很少从老板的角度出发过,去考虑「他」真正想要什么。第二,就算让她这样想,她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挡在前面。


不过,分清了是谁的事,就能解决「我」的一切疑难吗?

也不是,那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不会因为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就升职加薪。也不会因为听过别人的意见,就能顺利扭转对方的看法。事实上,当我们分清一件事是「谁」的同时,失控的感觉是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我的事是我的,你的事是你的,归根到底,它们来自不同的意志,有不同的主宰,像两条独立的线。所谓对话,只是两条线相交的一刹那,纵然有让人目眩神迷的无限可能,但毕竟还是两条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