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雅:乾隆朝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乾隆十三年》导读答疑课
微课堂第131期
2019年6月1日(周六)
20:00—21:00
前沿讲座,不容错过
许多人都知道,做精读课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再好的书,不投入时间去认真读,你也读不出来价值。
一旦下决心投入时间精力认真读,高手的指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高手
“
点拨
”,
能让自己许多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印象豁然开朗。
古人练拳要拜师,而不是自己那个拳谱瞎练,正是这个道理。
4月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邀请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王敬雅小姐姐开设了21天的《乾隆十三年》导读课。别的课程都在吹嘘嘉宾有多厉害,但王敬雅小姐姐一直在跟我们强调,要理解乾隆王朝很复杂,她自己都是在摸索中。
她越是觉得没底气,我们却越是觉得她可以信赖,相信她会为读者负责地讲述她的思考与困惑。其实,
我们精读课一直想给大家请的老师不是“
开口跪
”类型的大咖,而希望TA能引导你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引领你进入一个广阔的天地。
这是一场赌博,我们赌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愿意花时间认真精读一本书,我们也愿意赌一下带领大家精读,会让大家有收获。
听听王敬雅小姐姐怎么讲吧!
我经手过一些关于乾隆的工作,五花八门,然后发现其实最简单的,是写故事。因为故事不用review,不用“竭泽而渔”,甚至在不是关键的地方,你随意连结一下情节,都没人能发现。
点击上图可查看王敬雅博士开设的21天精读课
最难的,是给电视剧做顾问
,因为恢复历史场景是最需要细节的,而细节往往是历史记录中最难以发现的。常说历史上言有易,言无难,其实比“言无”更难的,是言“有没有”。
所以有些问题即使听起来有些无厘头,细究下去,也终是一个学术问题。
做学术讲座,当然也很难。曾经看过一本小书,叫作《别闹了,费曼先生》,讲的是物理学家兼段子手费曼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点,真正的“懂”并不是看过,了解了,而是给别人讲出来。
我不是专业的大学教师,这不是我的长项。最近随着收费音频的兴起,我补了很多大学时因为睡觉错过的通识课,不少老师讲课讲得真是漂亮,收放自如还自带段子。
老师自己的才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讲课是个熟练工种,跟开手动挡汽车一样,需要公里数,公里数够了,自然知道包袱抖在哪儿,知识点扩展在哪儿,伏笔埋在哪儿。
有机会,大家可以听一听我硕士导师董建中先生讲的雍正继位问题,他大概讲过二十几遍了吧(也许都不止),讲得真是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即使在中午上课,也不会困的那种。
但是说回来,我还是不太擅长,
我除了脑洞开得比较大,杂书读了几本,再无长处
,所以大家在音频中听到的,更像是一个菜鸟结结巴巴的入职介绍,各位有听完了的,有听了几次的,我都很感激。
十八世纪清朝施政的问题,是一个对视角要求非常复杂,也不可能竭泽而渔的问题,所以你要观察它,必须有一个自己位置。
我们的主人公
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有立场的人
,他评价了大批历史人物,重修《明史》告成,刊布了《御批通鉴纲要》,为多尔衮平反,为袁崇焕翻案,为范文程、祖大寿定调子,都是站在一个“华夏之君”的位置上。
高王凌老师站的位置在哪儿呢?
在二十世纪的世纪末。
这个位置很有趣
,离十八世纪很远,离今天倒是很近。在受教于高老师之前,我其实很少思考,一个古代史的研究者,应该站在一个什么视角去审视问题,或者说是发现问题。
这个位置是相当特殊的,也是非常高明的,站在这个位置上,三百年前很多改革和尝试,看起来就明白多了,很多改革或尝试不能成功的原因也明晰了。
如果舍弃了那些眼花缭乱的奇闻异事,
专注于历史学的几个核心问题
,乾隆朝政治的轮廓也可以逐渐被勾勒清晰。
粮政、吏政、田政、荒政,这些政策之所以存在和运行,各自合理性内核是什么,运行动力又是什么,是需要我们每个奏折翻看,细致而微的观察的问题。
▲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
好了,还是借用胡适的那句话来收尾吧,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在本次《乾隆十三年》的导读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一些问题,本次课程,我们从70多位参与课程的小伙伴在读书中
发现的问题中挑选了一些,进行一些集中解答讨论
:
1、如何看待乾隆在书画上盖那么多印章这件事的,除了大家普遍吐槽之外,乾隆此举是否还可以有其他解读?
2、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社会?
3、在第16章的《自失》中,有一小段乾隆对于金川之役所发谕旨的记载:朕深为追悔,不知上年何以办理至此,岂非前谕所谓命运使然耶…”(引自“《高宗实录》,卷332,乾隆十四年正月壬子谕)在这里乾隆感叹的命运使然,当时
他认为他自己的命运是什么
?
4、本书第一章里,天主教耶稣会刘松龄的说,“上帝对他的野心的第二个报复,不比第一个小,是他丧失了自己的皇后”,这里让
传教士认为的乾隆的野心不知道是指什么
?
5、人口在何种程度上能体现现代化?清朝当时的人口爆炸和西方的人口增长是一回事吗?
6、
宽严之辨能否放长时段去理解
,比如雍正过紧,乾隆宽松,后来又紧,后来又宽,这么一种“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死循环。这样理解是不是更合适,而比单纯的观察乾隆十三年前后的变化要更有意义?
7、乾隆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减赋、摊丁入亩之间的关系?
8、乾隆朝是18世纪的中国的现代化的努力还是饥饿的盛世?
9、如何理解序中所提到的
专制只是某些人给中国扣的帽子
?读罢以后还是不能理解。
……
(btw,看到粉丝提的问题我们就放心了,这本书的导读还是有效果的,嘻嘻!)
本周六晚20:00,我们不见不散~
主题:
王敬雅:康乾盛世离我们有多远?
——《乾隆十三年》导读答疑课
主办:
历史研习社
活动支持:
中国地图出版社
时间:
6月1
日2
0:00—21:00
王敬雅
(人大清史所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