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中国和欧洲霸榜,美国最高排第13” ·  昨天  
IPRdaily  ·  浅谈商业秘密之技术秘密 ·  昨天  
参考消息  ·  39年,中国收获亚冬会100金!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祝贺李方慧!首金来了!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习近平主席宣布哈尔滨亚冬会开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俞敏洪:平衡,才是顶级的智慧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10-19 07:45

正文

  • 文 /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 来源: 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

  • 选编自俞敏洪对谈录1-2册《向光而行》《心灵激荡》,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如何平衡身体与精神
我们祝福一个人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祝你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身体好;第二是精神好。一个人只有身体好、精神好才是真的好,身体好了精神不好或者精神好了身体不好,都会觉得有所遗憾。所以我们发现自己是一个很正常健全的人,身体上健全、心智上正常,就应该感谢老天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恩惠。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思考,身体、精神对于生命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毕竟只要是人,就会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吃了睡、睡了吃,吃饱了躺着就行,饿了再去寻找食物。我们不太知道动物的精神状态,也不太知道动物的心智状态。 对于人来说,精神和身体相互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生命要过得好,我们就既得管理好身体,也得管理好精神,只有管好这两者以后,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充实的生活状态。

人的行为、发展和未来也是同时被身体和心智指挥的,身体对我们的作用并不见得会小于精神层面,大部分人更多被身体牵着走,而不是被精神引领着往前走。从人的本性来说,人带有欲望和贪婪,而这些欲望和贪婪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来自精神的追求,而是来自肉体的追求。佛教中所讲的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常常是来自一种生理上的反应或者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来自身体的需求,一个人如果欲望过度,无节制消耗身体,就会出问题。

所以, 人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控制身体的欲望。 佛教中所说的贪、嗔、痴是欲望,我们平时对于饮食、爱情、财富、地位、权力、名声、美酒的追求,都来自肉体自动产生出来的欲望,有的人欲望过分强烈,有的人欲望在正常状态,有的人欲望上稍低一点。欲望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起到了比较大的牵引作用。

为了遏制欲望,佛教讲究人要四大皆空,就是你什么都不要有,甚至要放弃家庭,放弃后代,这样才会没有任何牵挂,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人生也没什么意义了。 红尘不是一个需要抛弃的世界,而是一个需要自我管理的世界。对于欲望或者愿望,只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就行。

我们希望有人文之乐、天伦之乐、家庭团聚、亲人温馨,希望自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服、有房子住,我觉得只要不是过分的、过度的要求,都是正常的。但一个人如果被过分的欲望牵着走,可能肉体所产生的欲望就会变成人生追求精神的负担。

因为有欲望,要面子,有虚荣心,所以要有更好的汽车,要有大房子,要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包,有社会地位……但这些东西是无止境的,而且越追求越难控制,最后甚至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去,比如变成了贪腐。所以我们可以满足欲望的正常追求,但不能过分,而什么是正常,什么是过分,只能每个人自己体会。

人生正常追求已经基本满足的前提之下,克制自己进一步的欲望,让 自己 的精神和灵魂不断上升,是一个人走上充实而丰盈的生活的正确途径。 高僧大德们做到了极致,比如弘一法师,摆脱了尘世中所有的花花世界,遁入空门,让自己彻底在精神上超越肉体,达到无上崇高追求的境界。这样的人,我们能仰望,也可以部分学习,但不一定非要达到那样的境界。凡间尘世依然是个让人幸福和快乐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变成苦行僧一样去生活。

每个人追求的精神和灵魂的升华可能都不太一样,但如果只追求欲望的满足,不追求精神的充实,我们会感觉到空虚。人天生或多或少是有点精神性的动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油盐酱醋对于菜肴一样,不管多么好的菜,炒菜的时候不放油盐酱醋,就不会太好吃。精神世界对人来说也像绘画时的颜料,只有颜料丰富了,画出来的画才会丰富多彩。

一个人生命的丰富性,一定或多或少来自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来自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精神世界最重要的其中一个追求,是拥有知识。 知识是习得的,知识的追求会使我们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得到发展的基础。当然只追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知识的思考,转化为人生智慧,才会真正对精神的丰富性起到作用。

此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作为社群性动物,如果所有东西都是为了自己的满足,不关注别人的感受,就很难达到精神充裕的境界,所以一个人觉得自己幸福并且生命最有意义的时候,恰恰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而且是在具体帮助到什么人的时候。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既是自足的,又是利他的。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其实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利他,做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的事情就好。所以, 苦行者太刻意,但放纵者又太随意,只有润物细无声对自己生命精神的滋养才是比较重要的。

02

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
理想不等于理想化。“理想化”在某种意义是一个贬义词,理想化会把某些人、事、物想得非常完美,脱离现实。举例来说,我们谈恋爱时,在心醉神迷的状态下,容易把对方想得比他本身好很多,这时就是把对方理想化了,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如此。但结婚后,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回到现实,突然发现原来觉得完美的那个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甚至缺陷,产生失望、矛盾的情绪。所以,谈恋爱这件事,入迷就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同样,我们也容易把某种社会结构放入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觉得只要实现,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切大同,人人富有。这通常也是脱离现实的,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等。所以 理想化就是在内心重新构建了一个现实的状态,而这个现实又离真正的现实非常遥远,用批判性的话语来说,理想化就是一种罔顾现实的疯癫。

但理想不是。 理想是改造现实的一种信念。 比如你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但你的理想是考上大学,甚至是北大,这就订立了一个目标,要改变自己的现实。你已经意识到自己不满足于现实、现状,并且很愿意付出努力改变这个现实,为未来制定一个超越于当前现实之上的标准,这就叫理想。所以, 理想是知道现实不完美,愿意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的一种努力 !

一个人拥有理想状态,一是对自己不放弃,二是对未来有期待。 两者能够让我们通过日常的努力,使自己逐步积累到一定的厚度,而后应用出来,为我们更好的人生道路添砖加瓦。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生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否则生命就不会有太多的美好与惊喜出现。

百度对理想主义有一个解释:理想主义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最核心的层面是精神层面,因为一个人只有精神强大,继续保持自己的热情和美好,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实际上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你对未来有信仰,有信心;二是你的精神层面由于对未来的追求会变得更加丰富。

当然理想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物质,不追求名利财富,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只追求权力与金钱,是比较世俗的,离理想主义有点远,因为 精神层面的丰富性是理想主义重要的色彩。 从这个意义来说,一个拥有理想或者理想主义的 人,一定会比过分现实或者理想化的人过得更好。
但是,有理想也要避免两种倾向。有理想的人常常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容易变得灰心丧气。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会习惯于接受现实,就像一头猪接受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它不会想到更干净的地方。但一个有理想的人,会产生更多精神上的挣扎,这就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第一, 低估在实现理想的现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战胜不了后容易产生幻灭或者精神问题。 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往往想要改变现实,但现实的困难并不容易改变。当我们的心理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现实给我们带来的不可解决的困难、困境和困苦时,就容易产生幻灭,一旦如此,人就容易陷入精神问题。

第二,不顾现实地制定一个远 高于 自己能力或者现实本身能够承载的理想,最后容易产生人生的虚幻 有些人是理想主义者,但他的理想没有现实基础,在现实之上能通过信念、努力达到的,才是真正符合现实的理想。如果你的理想远离现实,就是一种虚幻。

我现在做投资,很多创业者订立的创业目标完全脱离了他们的能力和资源范围,有些商业模式本身就跑不通,或者有些能跑通,但上来就要投几个亿。我曾经碰到一个一无所有的创业者,拿了一个商业计划书给我,说俞老师只要你给我投五个亿我就能改变整个世界。也许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设想离现实太遥远了,这种遥远最终会带来理想的毁灭。

理想是以对现实的深刻了解为基础,将追求建立在能够战胜现实条件之上的,才叫作真正有基础的理想。罗曼·罗兰说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03

如何平衡当下与未来
现代社会中,中国各阶层的人不管收入多少都充满了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引发了大量精神问题。从心理学上来看,如果简单描述一下,焦虑是我身在当下,但心在未来。比如我现在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明天股市会不会跌,后天会不会出现一个难以预料的事情,等等,这种身在当下、心在未来的情况,造成了焦虑。

那为什么现在更焦虑 ? 是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我们以前对明天要发生什么、后天要发生什么,或多或少有点预期,而现在是什么状况 ? 我们不知道。很多问题很难用逻辑推理去解决,但就是发生了,没有任何理由和逻辑,所以这个时代碰到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不确定性。

我们身在当下、心在未来,而未来又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 我们应该抓住我们能控制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当下 但人不可能不思考未来,这是人的动物性本能,松鼠在冬天来临之前,也会提前储存松果,因为它知道冬天来了外面没有食物。对于人来说,对于未来的思考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只想当下,就变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常态。

那么,我们如何既能关注到未来,又能享受当下,使我们当下的愉悦和面向未来的焦虑和担忧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

在心理学领域非常关注一个词:平衡。关注未来, 首先应该关注未来的什么 ? 应该关注我们的大方向、使命,关注什 么是我们这辈子想追求的东西,什么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怎么来判断这个东西究竟是使命还是目标?

心理学和物理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不同尺度的关注,物理学关注的是空间尺度,心理学关注的是时间尺度,关心的是当我们追求的事情超越了生命长度,它是否还有价值。如果有价值,它就是使命;如果没有价值,它就是目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IPRdaily  ·  浅谈商业秘密之技术秘密
昨天
参考消息  ·  39年,中国收获亚冬会100金!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祝贺李方慧!首金来了!
3 天前
参考消息  ·  习近平主席宣布哈尔滨亚冬会开幕
4 天前
程序员大咖  ·  最牛B的编码套路
8 年前
法律读库  ·  章莹颖案在中国能起诉吗
7 年前
跑步指南  ·  可以拿去卖钱的跑步秘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