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养师顾中一  ·  吃了这4种菜,等于只吃一样“菜”? ·  2 天前  
营养师顾中一  ·  这个时期,女性真的会特别想吃高热量食物! ·  2 天前  
营养师顾中一  ·  这种“超生”蔬菜正当季,好吃营养也不错!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三中全会今开幕!什么与法律人联系紧密?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07-15 19:39

正文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1



此为智合研究院《法律行业新质生产力专题研究》第1篇报告,后续更新,敬请期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今天在京开幕,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语境 下诞生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同时也大量存在。发展 新质生产力 ,正是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和全面依法治国重要力量,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律师行业自身也 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行业发展实践 ,培育律师行业新质生产力,形成 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法律需求。

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什么是律师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说法律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新技术 新业态 新制度

律师行业新质生产力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

新质生产力之所以称“新”,正是由于 创新 在其中起 主导作用 ,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 显著特点

这种创新既包括 技术和业态模式 层面的创新,也包括 管理和制度层面 的创新。

近年来,律师行业在 技术层面 迎来法律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在 业态层面 不断创新法律服务模式, 管理制度层面 积极探索数字化、一体化等组织变革,渐趋形成律师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 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取得的革命性突破,深刻改变了律师行业的作业模式、服务方式,乃至律所的管理运营与发展模式。

· 律师行业在规模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化、行业化,催生出各类新兴的法律服务模式、法律服务产品。

· 随着律师规模的扩大与行业集聚度的加强,演进出一批覆盖综合业务领域的航母级律所或专注特定领域的精专律所,积极探索管理和制度创新,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律所发展路径。


律师行业的这些变化,正是由 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而催生,摆脱了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

法律科技是律师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

新质生产力,不是普通的进步、不是边际的改进。

新质生产力,是把创新作为关键驱动要素,形成具有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特征的生产力,实现生产力质变的跃升。这种跃升,以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为核心标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新质生产力的 关键在质优

法律科技正是由 技术革命性突破 催生而成,以 创新 为关键驱动,具有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特征,且 大幅提升法律服务行业效率 的新质生产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法律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方兴未艾,法律科技广泛覆盖司法机关、律师、企业、普通个体,深刻改变司法审判、法律研究、合规管控、司法普惠等全方位需求场景。

· 在司法生态方面:我国案多人少矛盾严峻突出,去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突破4000万,全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高达357件。如此巨大的案件量,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同案不同判也对司法统一造成一定挑战。如今,各地、各级法院的智能办案系统正逐步发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法律科技智能生成裁判文书,推送相似案例与相似裁判,极大程度缓解法官办案压力,促进裁判尺度统一。广东以“ZHI系统”为代表的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可使 裁判文书智能生成率达95%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法院“全链条要素式审判系统”可使 庭时间减少近40%,案件平均审理时长下降15天 ……

· 在律师生产方式层面,AI已覆盖法律研究、文档自动化、案件管理、文件审查、合同分析起草校对等多个工作场景,极大提升律师工作效率。汤森路透近日一份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AI可能为法律等专业人士 每周节省12 个小时 。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未来3年内 约40%的法律任务将通过AI完成 。AI技术在法律行业的应用有望带来 1800亿至2600亿美元 的额外价值。


法律科技已经广泛而深入渗透到司法和法律服务的方方面面。

· 除了智能审判,基于互联网+、5G、区块链等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在线争议解决、智能庭审记录、电子证据平台等,覆盖了法院立案、审判、案件管理、执行等司法全流程。

· 在律师与律所端,法律科技也覆盖了市场平台、流程管理、在线教育等多个应用场景。

· 在企业端,电子签名、电子证据、智能合同管理等法律科技极大提升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法律科技通过高科技手段,释放法律服务高效能,提升法律服务高质量,促进了法律服务生产率大幅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在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三者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及其 优化组合的跃升 为基本内涵。

以人工智能等 法律科技 为代表的 革命性进步 。无疑是律师行业在 劳动资料方面 最引人瞩目的 先进生产力

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一方面为律师行业发展 打造新引擎 ,另一方面也将 促进传统生产力转型升级 ,普惠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2年底,全国律所3.86万多家,50人以下中小律所占比达96%以上。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中小律所在组织管理、业务发展、市场生存、人才队伍等方面面临缺乏科学机制、市场遭受挤压、人才流失严重等挑战。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律所,在传统生产方式下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存在提升的空间。

传统生产力是行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创新开辟“新”的质变。

国际知名媒体汤森路透调研数据显示,2023-2024年间,企业法务部门 没有考虑使用 生成式AI计划的比例从 60%下降至36% ;律所方面这一比例 下降到42%

数字集成平台、市场平台、法律AI等法律科技的发展将助力律所在运营管理、案源拓展、法律辅助工作等方面赋能,法律科技较低的边际成本也将助推其在律师、律所中迅速普及。法律科技的进一步普及或将在全行业重塑律师生产作业方式。

法律科技是涉外法治的快速超车道

近三十年,我国抓住信息时代历史机遇,互联网发展与信息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梯队。

在国家前瞻布局与产业扶持下,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迎头赶上,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美中两强引领 的总体格局。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法律科技浪潮中,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全球发展态势令人奔涌。

谷歌、微软、OpenAI、汤森路透、律商联讯等行业龙头纷纷下场,通过投资、开发等方式布局法律科技。

以Harvery、Luminance、Clio等为代表的法律大语言模型、法律事务流程平台等法律科技产品获得资本和用户的青睐,迅速与国际知名律所展开全面合作。

伟凯、安理谢尔曼、司力达、麦克法兰、CMS等国际知名律所也躬身入局,通过内部孵化、协同开发、直接投资、全面合作等方式紧跟法律科技趋势变化。

在我国,以百度、阿里等行业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推出法律大语言模型,以智爱等法律行业细分企业为代表的法律科技企业也已初步形成围绕法律AI、电子签名、合同管理等多业态的法律科技产业链。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起于微澜之间。

当前,法律科技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中美法律科技近乎于同一起跑线,抓住此轮法律科技发展机遇,将有助于中国律师行业与法律科技产业在加强涉外法治、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规则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如果错失法律科技的发展机遇,可能将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法律科技,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时就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法律科技,关键在培育法律科技产业。

早在多年以前,中央及各地就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作出前瞻部署和推动,中央及各地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也强调要重视发挥科技作用,为法律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有关部门推进布局法律科技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法律科技产业集群,其中以上海最为典型。



整理/制图:智合研究院


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本地的 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 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2023年底,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推动上海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工作方案》,从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深化法律科技应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推动法律科技发展。

《方案》专门提出,要支持法律科技企业发展,吸引法律科技企业集聚,将法律科技纳入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