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已经过去一周了,本来Simon老师应该多多更新的。奈何学期末临近,每天都是监考安排,学生复习考试累,我是监考站的腰疼。下个学期就是毕业季了,这两天有好几个学生选了我的毕业设计,忙上加忙,你说咱们学工科的本来也没几个女生,结果全年级有一半的女生都选了我的题目,女生缘好得有点让别的老师嫉妒~~~~~
很多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在为毕业去向担忧了。其实现在的大学生和Simon老师读大学时的大学生差不多,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多的是迷茫和无知。我在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一家英国能源公司做技术咨询,在这家公司多年,算是稍有资格谈谈自己的感受。
和大多数人一样,刚毕业的时候犹如一只在弦上等待的箭,踌躇满志,准备随时大干一场,用国外职业经理人的鸡汤来说叫「to make a real impact」。工作三年,看到过30出头就做到general manager的同胞,当然也不乏40多岁还在初级行政岗位上挣扎的英国男人。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样,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公司,那么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两点:
第一,升值加薪是一件自己不可控的事情
;
第二,千万警惕自己陷入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中耗费青春。
人们选择大公司,可能出于它提供的大平台,也可能是出于对稳定的追求。请明白,和你有一样想法的的人一定是大多数,其中不乏才能和你相近,甚至是胜于你的人。一个有完善商业模式的大公司其实是很清楚这一点的,对公司而言,有你们这样一群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是好事,因为你们要升职加薪,自然就要产生竞争,就要疯狂工作啊,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嘛。
在这样充满激烈竞争的丛林环境下,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办公室政治,派系山头,信息交换等等,
这意味着,你的升职加薪往往是不可控的,不是努力工作就一定能保证的
(血的教训T_T)。在这么多可变因素下,大多数职场专家的建议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你可以观察下,大公司里比你大但是职位和你差不多的人非常多,这和公务员系统里的领导岗位一样,本来就是僧多粥少。你往往只看到了冰山顶部,但是请不要忘了水下面的九分之一的牺牲品。
越早明白这这个道理,你就越能少一点歇斯底里,少一点焦虑,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我同事中有很多我的同龄人,工作几年以后当初身上的「锐气」早已消失不见。大公司具有成熟的分工体系,这让每个人都变成一个螺丝钉,只需要从事某个环节中某个流程上的一部分。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每个人只要不断的重复流水线上自己的那一部分就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早顿悟,就很容易变成流水线的俘虏,很多人最后只精通自己那一小块的业务,并且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安稳日子里自我麻痹,全然不知手头工作之外的业务流程。如果你向他请教业务流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很多人一脸懵逼,甚至会觉得你有病:「这本来就不是我应该懂的啊!」
如果运气好,产业稳稳当当,能混到退休当然是好事一桩。可是,如果产业格局发生了突变,一枚螺丝钉是最最容易被淘汰的,因为你的「那一小块」的业务能力就完全报废了。知乎里有个问题是问如果人到中年被fire后怎么办,你不妨去看看里面是不是有很多人当初都是如此。仔细想想,在这个快速变化,追求创新同时充满风险的社会里,这种人被淘汰不是很正常吗?社会从来都是很残酷的。
我上面说了这么多废话,听起来好像和职业发展关系并不大。
其实不然,只有意识到了上面两点,你才会不拒绝学习,才能潜心提升自己真正的实力,才有机会在某个时刻大放异彩。
那么下面来给出我的建议。
如果你打算献身本行业,除去自己的职责外,请主动学习业务的来龙去脉。当你去试图了解流水线上别人的工作内容时,你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麽浅薄。这会强迫你学习新的技术,新的产品,这让你可以思考流水线上别人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不妨放低姿态,去向别人请教,试着去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
一句话,请不要拒绝任何学习的机会。
如果你能坚持这一点,在建立知识储备的同时,你自然而然会结识其它的同事,理解如何沟通,如何解释自己的观点,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当你能完整的了解业务如何运行,公司如何运转的时候,你才真正建立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这至少保证了,你永远都会有饭吃。
如果你野心更大一些,除了自己行业,也想把握住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的话,
请好好利用工作之后的时间。
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可能会发现世界变化快的惊人,有些人前一秒还普普通通,下一秒就突然站在了浪潮之巅。其实,这些人不是在浪来得时候才出现,他们往往是在浪头出现的时候就已经站在那里了。看惯了这一幕的你不禁自问「我当时去哪儿了?」
你和这些人的区别往往在于你缺乏对世界变化的敏锐直觉,这种直觉的培养,需要你在工作之外持续地学习积累,参与其中,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比如很多抓住了公众号红利的人,其实是在「红利期」出现之前就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经营的,那个时候谁都不知道公众号会不会成功,而后来姗姗来迟的大多数人在抱怨错过了「红利期」的同时,把前人的「成功」简单的归结为「运气」,完全无视别人的敏锐的嗅觉和背后地付出的辛劳。其实,那些抱怨错过「红利期」的大多数人当时可能正沉溺在安稳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却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