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常识中,“县”这一行政单位的诞生总是与秦国的“郡县制”挂钩。但实际上,“县”概念的产生要先于“郡县制”,甚至先于春秋时代。
“县”字繁体做“縣”,以字形论,原指将头颅悬挂在树上,可能与当时出于统治目的的暴力恐吓有关。后引申为悬挂于君主之下,即直属行政单位。1961 年 10 月 30 日,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出土了五十三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便刻有一段关于“县”的铭文:
图片来自:《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5
文中“丰还”的“还”属于“县”的假借字,因此原句大意为周天子命人在一处名为“丰县”的地区为官。
上文中周天子既然能在“丰还(县)”直接任命官员,说明该地仍处于周王室的直接管辖之下,尚未加以分封。东汉《周礼》载:“都县野之地,其邑非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则皆公邑也,谓之县。”也意味着周代的“县”指的是尚未加以分封,仍直属于周王室管辖的一级行政机构。
金文中的“县”,形似悬挂在树上的人头
不过,与战国郡县制不同,西周的县要大于郡。东汉《说文解字》载:“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换言之,在春秋战国期间,西周时代原本的“县郡制”逐渐演变成了“郡县制”,郡和县的地位发生了颠倒。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春秋战国时期设置郡的目的有关。在秦代严格的郡县制实施以前,各国的郡往往被设置在边地,负责军事防卫。如《史记·楚世家》载:“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秦,其事急,请以为郡’。”说明郡与战争密切相关,是一级重要的戎戍机构,且受到中央直辖。
而县随着各国领土的扩张,逐渐变为内地,不再具备边戍作用,其驻兵数量自然远不及郡。清代史学家姚鼐就考证称:“郡远而县近,县成聚富庶,而郡荒陋,故以美恶异等,而非相统属也。”
秦时期全图
秦代以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直辖兵力强大的郡自然要比直辖县更有意义。因此原本“直系于君主之下”的“縣”反而成了基层行政单位,要受郡的约束。而后世承袭秦制,县作为中国基础行政单位的称呼也就被沿用至今。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