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做書  ·  超长书单!139位编辑的2024年度之书 ·  昨天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12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为我好的话,就让我更好地成为自己吧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1月21日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中国诗词大会》虽好,复兴传统文化才刚上路丨文化观察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2-12 12:11

正文


《中国诗词大会》这种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可以唤起人民内心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但如果指望它成为老师,看几期节目诗词水平就能突飞猛进,那也不现实。



这几天,各大媒体、公号都被《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刷屏,溢美之词不绝,如此叫好叫座的电视节目,近年来非常罕见。再加上《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在网络上热播,很多人都不禁感叹:复兴传统文化,看起来并不遥远。

 

诚然,这些节目的确把人们的目光重新汇聚到文化和传统上来了,对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真的觉得靠综艺节目能够弘扬乃至复兴传统文化,那就真的想多了……

 


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本质上都是综艺秀,作用更像广告而不是教师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不管《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选手多么满腹经纶,不管点评嘉宾多么妙语连珠,不管主持人董卿的谈吐气质多么不凡,这终究还是一档在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而综艺节目就必然要遵循其客观规律,即制造引爆点,吸引观众眼球,制造话题,继而推广传播。

 

关于制造引爆点这个问题,《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完全没有避讳,看看刚刚过去的第二季节目,从第一期第一个选手开始,就把引爆点这根弦绷得紧紧的。

 

第一期节目参与答题的有四个选手,第一个选手是个小孩子,8岁,上四年级。看到这,所有人估计都在掰着手指头算:8岁孩子是怎么上的四年级的?

 

 

 


“我5岁上学,一年级上了半年,二年级上了半年,三年级以后就不让跳(级)了……我父母在北京上班,我在上海跟着姥姥姥爷上学”


哐啷啷,一个神童+留守儿童的形象跃然屏幕上,可能所有观众心里都在赞叹:“看人家这孩子!!!爸妈不在身边还能学得这么好!”只需一步,一个人物,就把观众的眼光吸引过来了,不得不说,从节目效果上,这个设置非常赞。


但赞扬的同时,观众的注意力自然也从参与变为了猎奇,因为我们身边的孩子可都没8岁上四年级。这个孩子之后,接着上场的两位选手也是同样的定位:用略带猎奇但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制造引爆点,继而引发话题。

第二个上场的选手是一位藏族兄弟,普通话比较一般,口音很重,负责点评的北师大教授康震还特意帮他圆了一下场,说用他的口音把古诗读出来,别有一番韵味。他的出场,代表了广大少数民族兄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热爱。



第三位出场的是个“感动中国”型的人物。她叫张超凡,是个90后女孩,天生没有左臂。但先天的残疾并没有给她带来阴影,她全程含着笑意,答题过程中展现了很好的修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人物背景、形象,到名字“超凡”,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她也是一位综艺达人,登上过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央视财经频道《惊喜连连》等综艺节目的舞台。


 

关键的是,这前三位上场的选手,诗词水平并不顶尖,少则三道题,多则六道题,就都败下阵来了。他们与之后出场的第四位选手(答对全部九道常规题)有明显差距,跟之后几集出现的“大神级”人物更是差距巨大,然而却能最先出场,为什么?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是个综艺节目,用美国人的说法,这是个秀,是要吸引人看,传播出去,招商卖广告的秀。没有引爆点,没有传播噱头,这场秀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作为央视一套播出的节目,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基本要求,所以区区三个人,就做到了有爆点,有话题,有正能量,有感动,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关注到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兄弟、残障人士等人群,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无可挑剔。


然而,人物越有代表性,越猎奇,也就意味着越“套路”。一位参与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的选手曾在某网站匿名回答网友问题,其中就提到了,选手的故事性是导演组选人非常看重的一点。



另一位在校大学生则爆料,他们学院报名了30个人参与选拔,包括一位能背一万首诗的同学,但最终他没有入选,而是选了另一个人。

 


而且,据那位匿名选手说,节目组会给他们发一个60多页的word文档,相当于“题库”。




当然,没有办法证明这些爆料100%真实,但即便属实,也不能说这个节目造假,毕竟如果没有很好的诗词功底,现背60多页word文档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认明一点,即这种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可以唤起人民内心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但如果指望它成为老师,看几期节目诗词水平就能突飞猛进,那也不现实。



二、做文化类节目不是地方电视台、商业网站的职责,不能指望人家“自觉”复兴



其实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前,一档人文类电视节目已经于年前走红,这就是由黑龙江卫视推出,腾讯视频网络独播的节目《见字如面》。节目形式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人在中间读信,周围一圈人听着。另外在第二现场,还有一位主持人和两位嘉宾,为大家解读这封信的幕后背景,以及介绍这位读信人。


按照节目类型划分,《见字如面》也应该划到综艺之列,然而很明显,它与市面上大热的《奔跑吧兄弟》、《欢乐喜剧人》等明显不同,区别之大简直像两个星球的物种一样。它很巧妙地利用了当代都市人的软肋:没人写信了,但又都或多或少怀念那个读信的年代,写在信上的字仿佛都有温度。所以在节目形式异常简单且无甚创新的情况下,依然在豆瓣拿到了9分的超高评价。


其实细究起来,我们的观众是很宽容的,《见字如面》这个节目并非无嘈可吐。相比读信嘉宾们的精彩表演,负责解读的第二现场主持人及嘉宾则成了网友吐槽的对象。豆瓣评论区最火的一条帖子是建议换掉某位点评嘉宾的,后边网友跟帖则有很多提到建议连主持人一起换掉的。



这个帖子获得了55个“有用”、2个“没用”(分别代表支持和反对),可见网友的态度是一边倒的。在腾讯视频的弹幕上,也是一片建议“拿掉第二现场解读,只保留读信部分就好”的呼声。后来还真在网友的呼声下,出了一版“纯享版”,即去掉解读的版本。


即便网友对解读嘉宾和主持人的怨念如此之深,也没有妨碍本片被网友评到了9分的高分,一方面证明网友的宽容,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大众对此类节目的饥渴程度:不求你有多完美,有瑕疵没关系,有这样的节目就不容易。

 

您可能会说了,既然大家这么爱看文化类节目,那电视台、网站多做这类节目不就行了?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投入产出比。说得更直白一点,这类节目怎么挣钱?

 

众所周知,我国各电视台虽然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但要想过得好,都是要自负盈亏,通过精心的经营来获取利润的,也就是要通过节目、剧集来吸引广告投放。这其中,央视的资源得天独厚,每年广告费惊人,加之国家大台的使命感,由央视来主导《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是很自然的。

 

但是到了地方电视台和商业网站这里,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观众在面对优质的文化类节目时,往往会献上一份敬意,但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每天下班或周末在家,窝在沙发里捧着Pad想看点什么,你真的会选择看文化类节目吗?

 

数据不骗人,以下各节目的播放量截图都来自腾讯视频——

 

《见字如面》的播放量


《王牌对王牌》的播放量 


《见字如面》的播放量在每集200万-1000多万之间,同期热播的另一档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则是3000万-1.4亿的规模。而且《王牌对王牌》是一档电视综艺,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推荐,腾讯视频并非独播,如果算上其他视频网站的话,播放量将多几倍。而《见字如面》则是腾讯独播,如果只在独播综艺里对比的话,《吐槽大会》的播放量除一期精选集是3000万量级外,其余三期正片均在1.2亿以上,是《见字如面》的10-50倍。

 

 

《吐槽大会》的播放量


当然,文化类综艺和游戏类搞笑类综艺比播放量,那是欺负人,不带这么比的。但在商言商,稍微算一下投入产出比,就能明白做文化类节目有多么费力不讨好了。


《见字如面》和《吐槽大会》单从节目形式上讲,差不太多,都是每期找七八个明星“说话”,除了场地灯光和人员等必须投入外,并没有太多其他花销。区别只在于说话内容,一个是读信,另一个是吐槽。论嘉宾阵容,《见字如面》的张国立、林更新、归亚蕾、蒋勤勤等,完爆《吐槽大会》的贾玲、王自健、阿猫、阿狗等。我们都知道,请嘉宾是要花钱的,就算张国立们为了文化少拿出场费甚至不拿,但这种义务劳动似的行为是长久之计吗?


以上是拿商业网站的播放量为例,对比了一下文化类节目和娱乐搞笑类节目的差异,平移到电视台,这个差异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因为视频网站可以靠其他自制节目等收回成本,但电视台的时间段是唯一的,播了这个,就丧失了播别的高收视率换取高额广告费的机会。


热门电视剧的播放量都在几亿到几十亿之间,比《见字如面》多上百倍


10-50倍的播放量差距,可能就是这个时代“吐槽”和“正经”的差距。别赖网友没素质,下了班下了学拿起手机抱起pad,你我也是如上俗人之一。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匆匆忙忙,急需茶余饭后笑一笑闹一闹。看到一档正儿八经的节目,我们多半会“十动然拒”——


“哎呀这个节目好感动,念得真好,我都要哭了……(10分钟过后)有点困,视频框旁边推荐了一个叫《吐槽大会》的,点进去看看……(1分钟后)哈哈哈哈哈哈,太搞笑了,哈哈哈哈……”


观众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苛责电视台和网站不多出产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呢?





结 语:


综艺节目与文化传承,说到底是两条几乎平行的直线,它们没有相交的义务。《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这种节目的诞生并非必然,从经济角度考量也并不能长久持续。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一次契机,用来唤醒人们心底沉睡已久的那份文化情怀,但千万别指着看电视能学到多少知识。




 


推荐文章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2 小时前
医学之声  ·  轻松医刻:超级搞笑的医患对话!
7 年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为你读书,我们在寻找最适合读书的好声音!
7 年前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  2017年AI和机器学习公司占医疗科技投资交易的12%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