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济网(综合中国基金报、网友评论)
(原标题:獐子岛又出事:3亿扇贝没跑,而是死了)
又到了獐子岛的扇贝“集体消失”的季节,这一次是扇贝们“携3亿人民币跑路”。
11月11日晚,被股民吐槽了几百次的上市公司獐子岛又火了。
没想到“扇贝跑了”可以拍成连续剧,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2014年以来,该公司第四次跑了扇贝,不对,这一次獐子岛直接说是扇贝死了。
11日晚间,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公告称,根据公司11月8日-9 日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已抽测区域 2017 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不足 2 公斤;
2018 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 月平均亩产 25.61 公斤,公司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正常情况一亩产20到30公斤的扇贝,突然就只剩下不到2公斤,亩产暴减超90%,这不就是扇贝又跑了么?
以下为公告内容:
这一次的损失有多大?
公告显示,因本次抽测工作未完成,且部分海域虾夷扇贝死亡情况可能还将持续,暂时无法判断此次底播虾夷扇贝死亡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及核销的具体金额。
截至2019年10月末,公司上述2017年底播虾夷扇贝(面积26万亩)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1.6亿元、2018年底播虾夷扇贝(面积32.4万亩)账面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1.4亿元,合计账面价值3亿元。
獐子岛的公告出来没多久,深交所就发了关注函,要求獐子岛解释说明是否存在“隐瞒减值迹象”等情况。
而据媒体消息,獐子岛于11月12日上午回应表示,正在等待专家组的调查结果,调查工作最快在中旬前完成,公司方面已调整扇贝业务占比以减轻业绩损失。
具体的调查进度,视天气情况而定。
2014年和2017年,獐子岛两次业绩“大变脸”,市场将其形象的总结为:
“扇贝跑了”、“扇贝又跑了”。
2014年10月,獐子岛的扇贝“突然跑了”,震惊整个A股市场。
当时,獐子岛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几十年一遇的异常冷水团,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
受此影响,獐子岛2014年巨亏11.89亿元。
到2018年1月,獐子岛“扇贝跑路”升级2.0版本。
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预计2017年业绩由盈利0.9亿元至1.1亿元,变为亏损5.3亿至7.2亿元。
最后,公司在年报中解释2017年亏损7.23亿元的原因是,海洋灾害导致扇贝瘦死。
2019年一季报,獐子岛净利润亏损4314万元,理由依然是“扇贝跑路”。
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配方。
不仅如此,“扇贝跑了”后“海参透支”?
今年10月中旬,有媒体刊载《扇贝跑了海参顶?
獐子岛为增添报表利润涉嫌违规采捕》的报道,称獐子岛存在伏季休渔期开展野生海参采捕举动,董事长
吴厚刚
内部回应表示,相关举动是为了摆脱经营困境、增添全年报表利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