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是国际化程度
最高的中央企业之一,
参加由共青团中央、国务院国资委
合作主办的
“筑梦丝路”青年发展计划,实施多项
海外青年工作获评
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联合国青年论坛、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
金砖国家青年峰会等作主旨发言,
引领中外籍电建青年携手
共建“一带一路”。
近日,《中国青年报》海外版
整版报道
“一带一路”电建青年故事,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电建力量。
▲
《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
中国是全球清洁低碳能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多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实施了众多电力项目,其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本地青年,他们在助力家乡电力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并见证了这些项目给当地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90后青年凯撒出生于巴基斯坦的奥拉克兹地区。“那里是一个与现代通信隔绝的世界。”凯撒说,直到2010年,电力才终于覆盖到他的家乡,但由于电网脆弱,每天的停电时间常常高达十几个小时。
凯撒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他的学生时代,大部分的阅读时光都伴随着昏暗的油灯。他很早就在心里种下希望:让更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们拥有光明。
▲
凯撒
在卡西姆项目现场
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凯撒成功考入了该国一所工程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一家纺织厂和一家132KV的电网担任实习工程师。“这两段经历教会了我如何维护电气面板、测试电力变压器、检测变电站中使用的继电器,为我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凯撒说道。
2018年,凯撒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有关
中巴经济走廊1号工程——卡西姆电站
的招聘广告。“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它。”经过层层选拔,凯撒如愿被卡西姆电站录用。2018年4月24日对他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上午11时25分,我们的工厂首次实现了满负荷发电。”凯撒回忆道,这对整个团队而言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那天,凯撒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电力系统,确保其在安全参数范围内运行。“当时,由于整个电网的负载需求较低,电压始终在545KV到550KV之间徘徊,而安全值是500KV。”凯撒对那一瞬间记忆犹新,如果电压持续上升,可能会导致重大事故。他当机立断,联系了负责电网运营的巴基斯坦国家电力控制中心,并通过详细的技术解释说服对方将系统电压调整至安全水平。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后怕,但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果断地作了决定。”这次经历让凯撒相信,自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电力工程师了。
2018年4月25日,卡西姆电站正式投入运行,兑现了中国电力对巴基斯坦政府的承诺。该电站通过燃烧煤炭加热水,产生蒸汽来驱动涡轮机发电,并通过输电线将电力输送至国家电网,为巴基斯坦各地供电。截至目前,卡西姆电站已累计发电超400亿千瓦时,满足了当地400万家庭的用电需求,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家乡的孩子们再也不必像我当年那样,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了。”凯撒说,他亲身见证了卡西姆电站为当地带来的改变。“我的一个朋友也在卡西姆电站工作,我和他都通过这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提高了我们家人的生活质量。”
2022年,凯撒的家乡遭受了洪灾,道路被切断,清洁水源短缺,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直接影响。凯撒表示,在得知灾情后,公司迅速启动了救济机制,向他的家乡运送了必需的物资,并为失去家园的人们设立了临时避难所,直到他们能够重建家园。“这次经历让我对中国同事的感情更深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不仅在顺境里支持我们,更会在最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凯撒说。
近日,
凯撒参加了一项“筑梦丝路”中文俱乐部项目,该项目由
共青团中央国际部发起、
北京语言大学授课,中国电建是首家实施单位,为外籍青年线上讲授汉语。参加完课程,凯撒已能够熟练表达日常生活和工作专业用语。凯撒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卡西姆电站,他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友谊,感受到了使命。“从家乡到卡拉奇,从打零工的实习生到电气工程师,‘中巴经济走廊’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凯撒说。
西蒙今年37岁,已在电建海投公司澳大利亚牧牛山项目工作了5年。
此前,他在风电领域有着超过15年的丰富经验。“
中国电建是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
,而牧牛山项目是澳大利亚首个采用鹰类检测技术的风电场。能加入这样一个团队,我感到非常兴奋。”西蒙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道。
西蒙的家乡远在珀
斯。初加入项目时,他每周都要往返于相距4000多公里的家乡和项目现场。后来,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西蒙决定举家搬迁,从西澳大利亚搬到塔斯马尼亚州。“这是我对工作的责任感驱使我作出的选择。”西蒙解释道。
▲
西蒙在牧牛山项目现场工作岗位
牧牛山项目所在的区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栖息着众多珍稀动植物,其中包括濒危的楔尾鹰和白腹海鹰等珍稀鸟类。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为了保护当地生态,项目组引入了IDF系统。“IDF系统由17座塔楼组成,每座塔楼配备有10台摄像机,全天候监控天空中的鸟类活动。”西蒙介绍了IDF系统的工作原理:一旦发现鸟类,IDF塔楼就会跟踪其飞行路径并开始拍摄。如果确认发现的是鹰,系统就会向附近的涡轮机发送停止信号,从而避免涡轮叶片与鹰相撞。
西蒙的职责之一就是审查IDF数据,包括鹰的飞行路线、速度和飞行时间。“目前,我们已经达成了连续超过400天的无鹰撞击事故纪录。”西蒙自豪地表示,这证明了风电场可以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同时保护野生动物。
▲牧牛山
项目在澳洲首次创新引入全球技术领先的鹰类保护系统
据了解,由中国投资的牧牛山项目是塔斯马尼亚州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场,自投运以来已累计安全稳定运行超1720天。项目年均上网电量约4.4亿
度,能够为超过6万个家庭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该项目
帮助塔斯马尼亚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供给
的目标。
“我们项目雇用的本地员工比例高达95%,为这里创造了上千个就业机会。”西蒙说,该项目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商业的发展,如商店和餐馆等小生意。可以说,风电项目的运营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很多发展红利。
在与中国同事共事的过程中,西蒙感受到了一种“
跨越大洋的友谊
”。“我们项目组经常会为当地有需要的人提供热腾腾的饭菜,还会举办健身课程,关心周边百姓的身心健康。”西蒙说,这些举动让他深受感动,也让他和许多中国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西蒙说,他现在几乎成了个
“中国通”。“牧牛山的冬天太冷了!中国的火锅很适合这里。热辣辣的火锅一端上来,我瞬间就感觉到了暖意。”他笑着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为了能更了解中国,西蒙还自学了中文:“我想带着家人们一起去中国旅游,去看看长城和故宫。有机会一定要与那些已经回到中国的同事们见上一面,我很想念他们。”
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西蒙为项目运营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他曾被《环球人物》杂志授予“丝路友好使者”称号。对于这份工作,西蒙表示:“它不仅让我获得了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为我的女儿树立了榜样。我希望她长大后,也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博言来自波黑,是塞尔维亚族人,毕业于东萨拉热窝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他曾参加学校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的交换生项目,在山东淄博和陕西西安学习工作,他与中国的缘分也从那时起生根发芽。
毕业后,博言回到了家乡,
再次与中国结缘。“我得知
伊沃维克风电项目是由中资企业在波黑投资建设的最大能源项目
时,心中倍感亲切。我决心一定要加入这个项目。”博言说。经过精心准
备和多轮面试,他终于如愿以偿。
受国家体制变化及内战等影响,波黑许多地区的土地文件存在遗失或缺失等情况。此外,政府地籍办公室信息、法院登记信息和当地私人地主所持信息之间时常还存在不一致。伊沃维克风电项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土地所有权、征地和送出线路等问题。为尽快厘清商务法律工作的重点,博言成为项目组招募的第一位本地员工。
入职后,博言和中国同事杨坤霖一起负责征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二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与法院、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当地机构紧密合作,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法院和私人地主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商务谈判,成功推动了项目用地的土地性质变更及征地等工作。”博言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