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界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个“老”就是说老舍。
我们对老舍先生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等等耳熟能详,但在很多人眼中,老舍似乎只是一个现代文学家。
其实,在文学家、戏剧家之外,老舍先生还是个收藏家,并且有着自己的“收藏经”,今天小藏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先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先生饱满的文艺气质不仅仅表现在写作方面,一手书法亦是尽显其文人气质,而提起他收藏艺术品,更是难以三言两语道尽。
老舍的收藏之癖是在其中年时期开始的,在一般人想来,老舍搞收藏肯定方便,认识那么多名人和艺术家,随便开口要几张,都够藏一箱子的。
其实不然。
齐白石《花虫人物册》
老舍虽然跟齐白石交往很深,但向白石求画,都是按当时的润笔付酬。在收藏齐白石的第一件作品《雏鸡图》时,老舍如获至宝,精心托裱成长轴,只在家庭的重大节日才张挂几天。
齐白石《雏鸡图》
当然也有“赠品”,那是因为老舍的夫人胡絜青业余时间为齐白石的四子、五子补课,齐白石酬谢了两张小画,一张虾,一张蟹,均很精彩。
北京老舍故居
后来,老舍和画家的来往渐多,藏画也日益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家里客厅的西墙是他挂画的主要阵地,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此墙获得“老舍画墙”的美称。
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说:“他自己作画水平不及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却偏偏有一双鉴赏家的眼力……家中常常画家入云,墙上好画常换,满壁生辉。”
吴昌硕 《野葡萄》
老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术理论家,他常常看画家朋友们画画,关心美术理论的导向,和画家深入讨论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创作技巧等。
他由这些活动中得到了丰厚的美术修养,具备了相当高的美学判断标准,并能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
傅抱石 《山雨图》
据统计,老舍写过25篇以上与美术有关的文章。除了国画之外还评论过油画、漫画、木刻和连环画。
他提出的一些建议不仅对画家有帮助,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老舍还喜欢收藏名流的折扇,而这中间,还有一段佳话。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主演 《晴雯撕扇》时,十分认真,必定亲笔画一张扇面,装上扇骨带到台上表演,然后当场撕掉,就这样画一次,演一次,撕一次,成了规矩。
琴师
徐芝源
看到后为之可惜,有一次散戏之后,他偷偷地把梅先生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裱师重新装裱好送给老舍。
老舍大为感
动,更为梅先生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而赞叹不已。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收集
,
老舍先生还收藏了100多位名伶的扇子,足够开一个名伶扇画展。
老舍晚年的一
大爱好便是请朋友们来家中观看这些扇子,作家朋友们也把这种参观当成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老舍先生喜欢收藏,藏品中有书画,有瓷器,也有折扇,因为大多数藏品是朋友所赠,因此无论价值几何,他都爱若珍宝。
老舍儿子舒乙回忆,父亲曾收藏一只康熙年间的蓝花碗,质地细腻,底釉色泽纯正;另有一只通体孔雀蓝的小水罐。尽管后来知道它是赝品,但因为是朋友所送,老舍仍珍爱有加。
郑振铎看了老舍的这些藏品后曾戏言:“一堆破烂,归拢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全该扔。”
可老舍不以为然,轻轻地回答一句:“我看着舒服。”
北京老舍故居展览馆
舒乙说,老舍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收藏家,他完全是以一种纯粹爱好者的态度去行事。自己认为好,看着漂亮,或者觉得有些特别的价值,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老舍这番“随心而行”的收藏经,方才助他“淘”得一些为人赞颂的藏品。或许,这才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收藏之道。
以600年景泰蓝宫廷艺术
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大庆
国际工艺美术大师李佩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