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TikTok瞬间被“刀下留人”了,但还远不能说它在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你应该还记得,最早喊打喊杀的,不是别人,正是特朗普。现在所谓的恢复服务,也只是宽限90天罢了。当然,假如哪一天,TikTok真的彻底退出美国,也只会是美国普通民众之福,而不是相反。
当地时间1月19日上午,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TikTok发布声明称,公司已与服务商达成一致,正在恢复相关服务。随后,其应用程序恢复了正常使用,也恢复正常。
此前一天,TikTok在拜登政府设定的大限到来前关停了对美用户的服务,为TikTok应用程序在美正常运转提供支持的苹果、谷歌和甲骨文等美国企业也停止了相关服务。
之所以关停一天后又恢复,是因为特朗普于20日正式就任新一届总统,拜登政府的一切,自然成了过去时。特朗普说,他会在20日发布一项行政令,推迟拜登批准的TikTok“不卖就禁用”的法律生效时间,之前帮助维持TikTok运转的公司将不承担法律责任。
可以说,这次TikTok的母公司,也就是张一鸣执掌的字节跳动算是硬气了一回,顶住美国政府的压力,宁可撤掉公司,也不把TikTok卖给美国公司。
当然,TikTok还不能高兴得太早,特朗普也只是说,暂时宽限90天,今后能不能顺利运营,还得继续谈。以特朗普商人本性,不在蚱蜢腿上剔些肉,怎能罢休?大家别忘了,最早对TikTok挥舞大刀的人,正是特朗普。
我倒觉得,如果TikTok被禁,反倒是美国人民的福气。拿抖音来说,这款软件利用算法推送,几乎占据了人们的绝大部分带宽,让用户除了刷视频,几乎没时间再去读书学习或者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
你可能会说,抖音和TikTok能让人们不分国家民族乐此不疲,自有其独到之处。那么就请直接看看创始人张一鸣对自家产品的态度吧。
张一鸣让中国和美国人民一天到晚刷着抖音和TikTok,自己却在看书。 他曾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汽车,不打高尔夫球,也不爱玩游戏。蕞大的爱好就是做产品和看书,和有意思的人交流。”
他曾推荐过世界著名身心灵大师埃克哈特•托利的经典之作《当下的力量》。认为这本书教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即如何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如何活得更好、过得更开心。
书中提出了很多实用方法,帮助你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这些方法中,可没有刷抖音。
给你讲一个故事,仙鹤叼着乌龟飞过河流,事先他们约定在飞的过程中,乌龟万万不可开口,但乌龟忍不住还是在中途开了口,掉进河里。
这个故事来自佛教的寓言“海禽衔龟”:“双鹤衔龟,龟咬竹竿,一同渡河,龟不可开口,否则堕入泥涂。”意在告诫信众,不得“妄语”。人们容易掉入妄语的泥涂,都是因为放不下虚幻的金钱、名利、地位等等,而不能活在当下。
要进入当下,需要区分一个问题——大脑经常会欺骗你。你大概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感觉自己是两个人。书中说,意识和本体是两回事,当感受到自己是两个人,其实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和本体相互抗争。
《当下的力量》 作者:【德】埃克哈特·托利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6月
事情发生时,思维最容易形成的机制是通过对过往经验的评判分析来对当下事件做决断,甚至对未来做出预判。这是常有的惯性思维,也就是下意识,同时也是大脑对变化产生的防御机制。
这时你就要开启 “本体”。本体是那个内在的我,也可以理解为内心。躯体和大脑都是意识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形式,是人解决问题的工具。
而大脑的工作原理就是这样,通过制造情绪来产生对本体的防御机制,让各种负面情绪蒙蔽我们,看不到内在。
当你尝试通过内在身体与本体建立链接时,大脑都会来进行干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有两个自我的原因。
当今时代,无数信息裹挟着我们。比如,你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回家休息,打开抖音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垃圾视频吸引。一连几个小时沉浸在平台提供的无数杂乱信息中,大脑没有一刻放松,更不用说能集中注意力思考一下当下的生活了。
作者提醒,头脑里的噪音是个大问题,需要立刻重视起来加以解决,否则你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极大损害。
书中将头脑里的噪音定义为“强迫性思考”。它不受你的控制,走神的时候你并不能想停就停,哪怕意识到了要马上停下来,它们仍不会消失,只会变成头脑中两个自我的争执。
原本,思维是人类最特别的禀赋,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强大工具,但强迫性思考却反客为主,大大损耗了时间和精力。麻烦的是,脑海里的杂念总能把思维拉到过去或者未来,就是没办法专注于当下。
可是,对每个个体来说,唯一真实的时刻,就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例如,分手的男(女)朋友只是头脑中的一些记忆,不是实体;未来对于当下的你而言,也只存在于想象里。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跟生活态度无关,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作者29岁那年,发现内心有两个自我,其中的一个无法忍受另外一个,疯狂地催着他自杀,好几次都差点成功了。这个危险的自我就是作者的“小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小我总是在头脑里上演一段关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想象,让人沉浸在过往的情绪里,或者为未来焦虑。小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只有依靠过去和未来,它才能存在。它只有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过去和未来,不断地拒绝当下,才能活下去。在小我看来,当下只是过去的结果,也只能被当作达成未来目的的手段。这就是小我思维的运作方式。
小我思维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后果,这就是“痛苦之身”。一个人在过去没有表达出来,没有释放出来的负面情绪淤积在心里,渐渐地,就好像形成了一个有生命、有意志的实体一样,这就是痛苦之身。
平时,你也可能看到,一个谨小慎微人,突然变得冲动。这种时候,都是痛苦之身出现了。痛苦之身的能量来自过去,而正是因为虚幻的小我总是忍不住推开过去的门,才把那些负面的能量释放出来。
为了释放痛苦,很多人会去追逐肉体的短暂欢娱,或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满足。因为这些事会让他们快乐,或者会解除恐惧感或匮乏感。可以把快乐理解为透过肉体的享乐,而达到一种高度的快活感;或者透过某种形式的心理满足,所获得的更安全、更完整的自我感。
这是从不满或不足的状态里寻求救赎。从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势必是短暂的。因此满足和成就的条件,会再度投射此时此地之外的一个想象的点上。
真正的救赎是一种解脱——从恐惧、受苦中解脱,从匮乏和不足的状态所产生的缺乏、需要、求取、和攀缘之中解脱。当你没有取得临在的意识频率,以及在你取得临在的意识频率之前,所有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就会残缺不全而且彻底的失能。
作者提到的一个专门概念“临在”,指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只要强烈地在临在的状态中,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就会非常平静并且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但是,注意力一旦放松, 思维就会乘虚而入。
以亲密关系为例,你满以为只要祛除了关系里的负面或破坏性的循环,从此就一切顺利、开花结果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很容易把失能归之于关系中的负面情况,也可能把失能的来源推在伴侣身上而不在自己。它会以许多种形式显现出来:占有、嫉妒、控制、退缩……假如对方真的离开了你,便会产生最强烈的敌意,或是绝顶的悲伤和绝望,严重的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
书中指出,真爱没有对立。如果“爱”里有对立,那么它就不是爱,而只是我执对更完整、更深层自我感的强烈需求,而对方正好暂满足你这一份需求。你的爱就是我执救赎的代用品,在短时间内,它也几乎给了你救赎的感觉。可是有朝一日伴侣的所做所为,不再迎合你的需求,或者我执的需求。你就会被痛苦之身掌控,而误以为它们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因而,知道你自己就是思考者之下的本体、心智噪音之下的寂静、痛苦之下的爱和喜悦,你就是自由、救赎和开悟。撤离痛苦之身的认同,就是把临在带进痛苦,因而转化痛苦。撤离思考的认同,就是做你思想和行为的沉默观察者,
如果关系滋养并且扩大了我执的心智模式,继而启动痛苦之身,不如接受这个事实,而不要试图逃避它。对事实的承认和接纳,也会带来某种程度的解脱。例如当你知道有“不和”的问题,你掌握住这一份“明白”。
透过这一份明白,一个新的因素就进入关系里了,而“不和”这个问题无法维持不变。当你知道自己不平静的时候,这一份明白就会创造出一个静止的空间,用爱和温柔包围你的不平静,把不平静转化成和平了。
学习在及时表达你的感觉,学习用敞开和不自我防卫的方式倾听对方,给对方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指控、防卫、攻击所有这些设计来巩固或保护我执,或满足它需求的都会变成累赘。给别人空间也给自己空间。
如果你的“开悟”是我执式的自我幻觉,那么生命很快就会再提出一个挑战。把你的无意识以各种形式的恐惧、愤怒、防卫、批判和沮丧等挑出来。只有当意识到本体的时候,才能与人建立深沉的关系。源自本体的你,更能够让专注超越形式的表层之上。
创办抖音的张一鸣为什么从刷抖音?不是因为他人格分裂,而是他明白内心的噪音,才是最大的敌人,也是带来痛苦的杀手。自己摆脱痛苦之身,让更多人通过其产品陷入小我需要的负面情绪,并能以此盈利,何乐而不为呢?懂得了这个机制,你就要想法及早抽身,摆脱痛苦,寻求开悟。无论身处何地,请尽可能地安于当下,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内部,例如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帮助你不会在外界和思维中迷失自己,始终活在当下。
布迪厄所处时代的法国,社会流动相对平静,在此背景下其主要关注社会支配者利用趣味进行的阶层区隔和社会分类。大学生的资本总量和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生存心态会随之改变,经典阅读趣味也会发生转化。
首先,资本总量上升,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会随之增强。资本总量提升后,大学生进入新的社会阶层。为维持、发展社会资本和象征性资本,其经典阅读兴趣也会进入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