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繁忙的伶仃洋海域,深中通道仿若一条海中蛟龙,连接着深圳和中山两座城市。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
从中山市马鞍岛驶上深中通道,率先经过的是主跨580米的双塔斜拉桥中山大桥。继续向东,车辆很快就来到“鲲鹏展翅”般的西人工岛。从这里,车辆将驶入由四航局参与建设的海底隧道。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长6845米,双向八车道,其中预制沉管段长5035米,由32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大规模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也是全球最长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四航局主要负责海底隧道23节钢壳沉管及最终接头预制工作。
报道中,由四航局自主研发的 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 、 世界最大智能台车编队 、 国内首套智能浇筑系统 等技术、装备逐一亮相。
▲智能浇筑机
片中亮相的由四航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例智能浇筑系统,分为智能浇筑机以及信息化系统。智能浇筑机就像一个独臂机器人,机臂能够自动定位寻找浇筑孔,浇筑时能够精准控制速度与高度,精细化控制每个仓格混凝土的饱满度,“机器人”还有8条“大长腿”,能够越障、灵活移动。信息化系统将现场数据,能够实现自密实混凝土从生产、运输、浇筑全过程严格把控,实现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智能台车编组
智能台车编组由200台电动轮轨式液压台车组成,每台台车就像一只小蚂蚁,一同撑起沉管向前移动,整个“蚂蚁战队”最大可承载16万吨,它们纪律严明、步调一致,行动只需听从一台中控电脑指挥,8万吨沉管移动220米距离仅需3.5小时。
▲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浇筑过程封闭且不可视,混凝土浇筑后无法进行振捣作业,对此深中通道采用高流动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浇筑,其高流动、低收缩、免振捣的特性,能够实现沉管仓格的填充密实,满足混凝土与钢壳缝隙,不超过5毫米的严格标准,确保沉管百年质量。
这些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成功帮助项目团队攻克了8万吨沉管高效浇筑和移运的难题,实现了一个月生产一节沉管的生产目标,展现了我国在跨海通道建设领域的技术储备和能力。而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更是中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重要标志,为全球跨海通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