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边谨 来源|蓝媒汇
9月22日,“何仙姑夫”正式宣布完成A +轮数千万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和百度视频。
而在稍早前的9月18日中国第一座网红小镇“DAMARA VILLAGE 颜值·艺术小镇”落户武汉,100位知名网红主播入驻。
“网红”二字从最开始的群体总称,到变成形容词标签化,到成为一种人人向往的职业,再到现在的成为一个产业,乃至一种经济体,发展迅猛,势不可挡。
而在这个人人想当网红,人人也都能成为网红的时代,再走以前的老路,只靠着自己发光发热显然是难火。
在去年7月,“何仙姑夫”完成2260万A轮融资时,创始人刘飞就称,今后将成立MCN服务品牌“贝壳视频”,专注短视频红人的孵化。
所谓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由YouTube上衍生出来的行业模式,是种多频道网络播放平台。其实简单来说,有点像中国的网红经济公司。
他们帮助原创视频作者寻找方向,完成持续的创作作品,拓展分发平台,分析粉丝数据。
MCN实际上承担的是“接单”的角色。至少在国外是这个定义。
但这个身份,在中国就发生了一点点改变。
“接单”只是众多任务中的一项。中国的MCN更像一个系统的网红孵化集团。
1
“何仙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MCN。
但在此之前,“何仙姑夫”的创始人刘飞实在是创业青年,也算是一名老牌“网红”了。
2011年,在刘飞还是一名大三学生时,参加了优酷推出的全网首档互动节目《让口水飞》,剪辑《乡村爱情》的打架画面并配上有网感的歌曲,构成了刘飞的第一次搞笑作品,也是“何仙姑夫”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视频平台。
随后的2012年UGC视频井喷。刘飞依据恶搞杜甫的热点制作的《别再画了》再次成为视频爆款,“何仙姑夫”也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2013年视频网站遭遇洗牌,但对刘飞来说却是一个机遇。即使网络视频还不发达,人们看似对搞笑、恶搞兴趣缺缺,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口。
刘飞抓住了这个机会,成立了“何仙姑夫”工作室,并在次年注册公司,得到优酷500万天使轮融资。
“何仙姑夫”终于从个人战转向了团队协作。
有人说,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受到关注,2016年是短视频的风口。但经历过一次“洗牌”的刘飞,这次显得淡定许多。
“已经到了真正需要MCN的时候”。
在亲身经历了UGC、PGC和MCN阶段的“何仙姑夫”,对引导和孵化短视频有着自己的心得。
短视频平台饱和,但优质内容却十分匮乏。紧抓创意,夯实内容是重中之重。
爆款视频不能批量制作,但他们的爆点却有迹可循。“何仙姑夫”十分重视粉丝和播放量数据,一切的商业价值和包装运营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刘飞之所以把MCN品牌命名为“贝壳视频”,是想利用自己的成功经验,运用整个团队将红人作者们孵化成珍珠。
国外传来的MCN是个方向,但真正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还要不停摸索。
2
而说到“网红”,papi酱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作为2016短视频第一网红,papi酱凭借原创短视频内容融资1200万人民币,估值3亿,真可谓风光无限。
打响了网红经济的第一炮,也让“网红”这两个字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
随后papi酱趁热打铁,凭借《有些人以谈恋爱就招人烦》拿到了真格基金和逻辑思维的投资,共计融资1200万元。并在和罗振宇合办的“中国新媒体的第一次广告拍卖会”上,以2200万的价格视频贴片创了单条食品广告贴片价格之最,一时成为大佬们的宠儿。
但好景不长,不管是服装电商的试水,还是自身视频的重新定位,papi酱的网红之路每况愈下。有网友称“感觉自从拿到投资之后,papi视频的内容就不亲民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主题也是不痛不痒。”
随着2016年11月份逻辑思维的原价撤资,宣告着papi酱个人时代终结。
papi酱很快意识到,单打独斗已经是费力不讨好的活了,团战才是出路。
好在2016年4月21日,papi酱团队合伙人、经纪人杨铭表示,团队计划推出“Papitube”。这就为papi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出口。
这也是继何仙姑夫后,又一尝试将“网红”进行团队孵化的决策。
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团队,Papitube聚集了超过20位各大垂直领域的资深视频博主,覆盖泛娱乐、美妆、美食、科技、汽车…运用“大号带小号”的模式,为有潜力的作者打造专属的运营变现计划。
Papitube成为了名副其实的MCN。
从最初的确立选题、寻找定位、完成脚本、剪辑包装,再到后面的运营推广、变现吸粉,从内容制作到推向市场,Papitube为有创意但缺乏经验的作者们以灵感和帮助。
这样的孵化方式看似很像流水线做工,用同样的套路在制作出千千万万个papi酱。
但Papitube孵化的“网红”们绝不是papi酱的复制品。
Papitube的COO霍泥芳在最新的新榜采访中提到“我们做的事情叫量体裁衣。”
这绝不单单是简单的复制输出,而是真的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领域设计独特的孵化策略。
此前,Papitube的COO霍泥芳曾在微博超级红人节表示,经过Papitube的运营,已经孵化出了几个粉丝过百万或者接近百万的账号。
足以见得,papi的这次团战打的漂亮。
3
但纯粹的MCN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哪怕“何仙姑夫”、Papitube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MCN品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只算得上是披着MCN外衣的网红经济公司。
MCN在国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方面,基于大多数美国用户都有付费习惯,人们尊重版权的原创性,没有抄袭的困扰,MCN大多把关注度更多放在内容创作上,而非变现方式或效果。内容的变现方式也更为直观,内容收入本身也比国内高得多。
另一方面,MCN在国外只是承担“接单”角色。他们会帮助网红创造内容,提供创作环境和经费,拓宽平台和资源,但绝不会事无巨细。反观中国,MCN为网红们提供的服务更“细化”,从选题方向到粉丝增量,一根弦绷着,商业化明显不够。
但国内也有一定优势。
有数据显示,淘宝的1/8基本上都是由网红的引流而完成的。国内的网红数量多,市场竞争大,这也就大大丰富了变现模式。有别于国外只针对物质的变现,类似酒店和旅游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中国何不抓住这个优势?
一个悖论是,中国的网红“潜力股”们大多把MCN看作是一个造星厂。
MCN有画龙点睛的能力,却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
更何况是还没长大的MCN,想要站稳脚跟更是难上加难。
特别是在国内MCN还不成熟的当下,很多运营手段只是帮视频作者在所有媒体平台注册帐号,简单的更新动态维护分析,稍用心点的最多再美化一下标题,但大多也是黔驴技穷,抓不住热点爆点。
而渠道方面,好像也只能指望MCN的老板转发倒粉,真正从数据出发、分析趋势利弊的MCN少之又少。
只是看中了MCN在国外的发展,就一比一在国内还原,甚至生拉硬拽放在自己的平台显然不行。
不能一味的模仿复制MCN,要把MCN变成自己的,“量体裁衣”或许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传媒求职需求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