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老师,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内部动机?
我:嗯?内部动机?什么是内部动机?
Y:就是内心最想做的那个事情,最最最想要的那个。
我:嗯,你为什么要找到内部动机呢?
Y:我有几个原因:首先看你的文章说自己每天都做自己热爱的、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的、还能够赚到钱的事业,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喜欢;另外,我现在大量的事情都是被外部动机驱动着,比如说我的老板让我的事情,其实我并不愿意做,但是在这个岗位、有制度压着我,又不能不做,做起来特别内耗;我觉得找到了内部动机,就能成为我想要成为的自己,至少可以为之努力!
我:嗯,你说得我确实感同身受,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Y,你知道我考虑问题特别喜欢谈假设,要把假设说清楚我们才可能更高概率地正确。那你的假设是什么呢?
Y:是的老师,我知道你会问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说说看我的假设。我的假设是:如果我找到了我的内部动机,那是最有力量的动机,我就可以找到我的方向;如果我知道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那我就会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方向上,这样我就会更加专注,也不会再分心了,效率就会更高,事情就可以做好,自己就会变好!
这是我的顶级自我管理课——做自己的CEO的答疑现场实录,我们每周四都要开展这样的基于提问的答疑会,我来提问对方来澄清回答。
我听完Y的表达之后,照常问了一下其他在场伙伴,认同这个逻辑的请回复1,现场18个人中收到了15个1,充分说明大家基本都认同这点:内部动机—>找到方向—>全力投入—>专注不分心—>取得成绩—>更好的自己。
Y在这个时候补充了一句:老师,我已经要三十岁了,现在的方向依然是四面八方不聚焦的,我想内部动机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讨论区又刷了一片:“我同意+1”、“是的,我也是这样”。原来,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扰和问题。还记得板砖博士给我说,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有方向的人,觉得他们太牛了,竟然可以有自己全力以赴的方向、竟然知道自己要为什么努力,他就无法找到方向!可是,方向真的在三十岁之后才清晰了,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到今天还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的“立”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逐步明确,或者说你内心的算法不断地澄清和稳定。你的算法是成长和探索,那你的价值就是拼搏、创新,你的算法是逃避,那可能你的价值就是呆在舒适区,小富即安……算法没有好坏之分,自己不内耗就好了,毕竟自己觉得爽才是王道。(但是,我认为爽一时不叫真的爽,既要关注短期爽,也要有能力长期爽下去)
我没有接现场那浓浓的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是就着整个逻辑链条的第一个环节继续发问:如果找到内部动机就能找到方向,这点的假设是什么?
Y:老师,我看你就是这样的。
我:也就是说,我是这样的,这个事情你做也会是这样的是么?
Y:是的。
听着Y那坚定的语气,我略有点不忍心,但是还是问了这个问题:你通过一个人的表现,推导出内部动机和方向之间的必然相关性,是么?
这个时候Y沉默了,现场的积极反馈也突然停了。我发现机会来了,开始从提问者的身份转化成概括者的身份,开始不断提炼其中的概念及逻辑:
让我们来通过黄金思维圈(Why-How-Why)看看:我现在取得的点滴的成绩,其实是一个What,就是一个实例而已,从实例推导原因必然得到一个不完备的结论啊,也就是说我的成绩和“内部动机与方向之间的关系”之间,基本上没有关联啊。你不能因为我的表现就推导出这个结论啊。
长逻辑链条中有个很麻烦的问题,那就是真实性概率整体降低。那“内部动机—>找到方向—>全力投入—>专注不分心—>取得成绩—>更好的自己”来看,这个链条共有5个环节、6个要点,我们假设每个环节的真实性的可能都是90%(这已经是很高的正确概率了),那么5个环节合在一起的总概率为:0.9^5=59%。你看,这个链条的真实性概率瞬间降低!
这说明什么?如果你用这样的逻辑指导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成功概率只有60%不到。你觉得高么?如果真有60%确实挺高的,但是,第一个逻辑环节的推论本身就有问题啊,用我的案例来推到理论并应用到自己身上,我估计这个推导的真实性概率不到5%,即便所有链条依然保持90%的真实性,总概率就会变成:0.05*0.9^4=3.28%,多可怕!多可怕!这样的人生,那真是满地坑!
古人有云:雄鸡一唱天下白,当大公鸡打鸣天就亮了,所以是因为大公鸡打鸣,所以天亮了。这个因为和所以之间完全是扯淡的关系啊……这就是归因谬论、归因偏差啊。天下雨了,地面会湿,可是地面湿了根本不能说明天下雨了啊!
关于内部动机和全力以赴之间也是一样的,刚才的逻辑链条就是典型的归因偏差,或者可以称为因果倒置,整个关系反了。所以,我的结论是:找到内部动机就可以全力以赴,本身就是错误的期待,那是因为不具备基本认知而导致的小我逃避现状的期待。
这个逻辑更高概率情况下是这样的: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试错,忍受着未知的恐惧,常犯错、早犯错、快犯错,在非致命的错误中获得认知,快速调整自己的方向,最终找到了一条自己比较适合的路径。然后在这条路径上继续忍受着未知的恐惧,继续犯错-改进-坚定,再继续探索……
这才是一个成长者的常态啊!你以为成长是一蹴而就的么?根本就不是的,只要成长就在不断突破自我啊,你看看孩子的成长就知道了,成人和孩子的成长本质都是一样的啊,都要自我突破啊。但是成人和孩子的成长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成人有小我,小我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会害怕,我们会因为害怕而不去做某事了,可是,孩子的成长并不考虑这些。
真实的情况是:那些持续成长的人,已经知道成长就是持续突破自我边界的过程,就是有未知恐惧,有探索、有尝试、有建立、有维持,有再探索的循环罢了,那他就不再恐怖,不断去努力就好了。而这种状态在外人看起来,感觉好像是因为找到了内在动机而全力以赴一样。
所以,你要有基本的认知:不要有赌徒心态,期待找到一个领域All in,然后自己就可以变得很好,那不可能!你也要能够直面小我的恐惧,带着勇气往前走!
既然,“期待找到一个方向就可以全力以赴,然后把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个逻辑是更高概率上错的,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我给出的逻辑是:
• 乔布斯说:“做你所爱”,这句话被很多营销人拿来用,去洗脑他人,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乔布斯还强调了“爱你所做”。在没有找到自己所爱的事情之前,要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必须要转换一个底层信念即:一切经历都是财富,那么,如何把Boss交办的事情变成财富呢?思考下这个问题,从积极主动、提高单位收益、提高收益半衰期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在我公众号中输入:stepas,我早就给过方法。
• 既然成长过程都是探索、尝试、建立、维持这几个阶段的反复循环,那你就必须弄清楚自己在什么位置上,探索和尝试期,最重要要考虑试错结果,即:我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自己的特点,是否可以持续投入?这个时候的失败是反馈,不要随便拿情绪出来响应失败,让自己躲在情绪里不出来,就是要高速试错、迭代。如果到了找到方向的时候,那才聚焦投入!所以,这里的核心是:快速试错,你判断下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快速试错即可。
• 多学习一些基本逻辑,比如说因上努力,那你就要找到一些有复利的、边际成本递减的、可以积累势能的事件持续做下去,不要管结果会怎么样,持续做就好了,不要在乎结果是什么。
好了,这就是我们的一次答疑过程实录,你看,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是每个逻辑链条背后的假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去思考清楚,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重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而不是让行动乱动!思考不努力,行动就必然掉入低水平的勤奋,恶性循环就会出现!
今天留下一个小思考,过往你是否有觉得自己蠢爆了,不断被打脸的事情,然后想想那些事情中你遵循的是什么样的逻辑,而在打脸的前后,那个逻辑究竟错在哪里?给我讲个故事吧?
根据成甲老师推荐来的伙伴的要求,我想给大家做一次分享会,关于《好好学习》给我带来的顶级启发——世界观的改变,而我的文章(3月份以来)绝大多数都在验证这个世界观。我想把我现在看待事物的方式告诉你,希望我们能够一直地飞奔下去。
这里布置一个小作业给你,这样你的学习效率会更高,那就是:你的世界观是什么?你是否有一个固定的透镜来看待这个世界呢?想清楚,到时候我们来碰撞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