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
》
这是一期
情人节特别策划
,我们继续聊一聊当下时代的亲密关系变化趋势:从我到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了。其中一种新型关系模式正在流行——situationship(情境关系)。
「当情境结束,关系也就结束了」。
Situationship(情境关系)是一种
没有排他性承诺或明确标签的浪漫
关系。
人们既惧怕承诺又需要情感,这种灵活、模糊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型关系开始流行。个体拥有更多来去的自由,却也要随时为分离做好准备。就像电影《好东西》中,王铁梅告诉小马:「我们之间只是课间十分钟的关系」,剩下的四十五分钟里互不干涉。
我们找到四位正处于或已经抽离一段 situationship 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在情境之中的关系。当浪漫爱的叙事不再有说服力,当承诺正在消失,有人觉得快乐就好,有人不会再有下一次,也有人选择适应。
新时代的关系脚本,轻盈而复杂。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这是一段没有争吵的关系,在一起时很快乐,分离的时候黯然神伤。虽然没有负担,但也并不轻松,感觉像是「冰火两重天」。
前年 12 月份,我在约会软件上 match 一个做金融的男生,他充钱送了我一朵玫瑰。他长相清秀,但是没有很帅,如果没有这朵玫瑰,我很难注意到他。
见面以后,他的吸引力增加了。我出生于 00 年,家里供我到英国读大学,而他从小就在英国长大。他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精英:家庭完美、名校出身,进入全球最顶尖的投行工作。
我不知道他身上那一股自信坚定的气质是否来自于此,我有些喜欢,甚至嫉妒。
我是学市场营销的,当时在实习,工资大概是他的四分之一。每次跟他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不是特别「入流」。后来我反思,既然我没有这些东西,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便假性地拥有了这些。
由于他工作繁忙,只有周末休息,我们约定每周六晚上吃完饭,一起到第二天中午。最开始,我们一起体验新奇的项目,比如看展、看电影、逛公园、打球。等到关系稳定以后,约会也懒懒的,基本上是在家呆着、吃晚饭,第二天打球、吃午饭。虽然时间很短,但他总会温柔地接住我的情绪和话头,性生活也非常和谐。
但看起来,他的时间似乎比我更宝贵。我只有在这个时间段才能见得到他。如果周六晚上我有其他局,我就会一周都见不到他,所以我从来没有过「请假」。但他有一次只和我说好周六见便消失了,我从早上起来等到很晚,才看到他带着疲倦出现。原来,他把所有朋友在白天见完之后才到我家,吃饭的时候还打哈欠。
我分享欲很强,每次遇到好玩的事,都会发给亲密的人。他的消息只会在晚上 11 点或者 12 点之后出现。后来,我明白他在白天很难回复,也不会主动发消息。
约会头三个月,我受不了不清不楚的关系。我主动问他,下一步要怎么发展?他回答说不知道。我给他一个月时间思考,自己去旅游。
他告诉我可以做男女朋友,但是我怀疑他只是在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出于爱情。
我也焦虑自己能否在毕业以后留在英国,于是那一次,我拒绝了。
越往后,我能感觉这段感情在渐渐深入。我看到他工作很努力,像是受到强者的召唤一样努力去找工作。当我拿到在英国的 offer 以后,更想要和他进入一段正式的恋爱关系。这一次,他花了两个月去想,答案是「还是不要在一起」。
「分手」前后,我们有过六七次长达几个小时的谈话。他很真诚地跟我说,他已经到了 25 岁,最好两三年后结婚。但我们俩不是那么门当户对,我不是一个适合跟他结婚的对象。
如果进入一段严肃关系,他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这对他来说是不现实的。他更想把这些精力花在自己和事业上面。他有不舍,但依然很坚持说「我的人生就会这样,人生这么难以两全」。
我喜欢在感情里面占据高位,这一次却结结实实地体验到了
失权感
。我写了一段脱口秀,把 situationship 比作零工式的亲密关系,「面试一轮即刻上岗,干的活也跟正式工差不多。情绪价值、时间陪伴、性价值,每个活都要干」。
为了「转正」,我得努力工作,但又得装作云淡风轻,生怕丢了工作。
以后我不会再轻易地进入 situationship 了。
kiki, 墨尔本, situationship 两个月
今年,在澳洲读大学的我认识了一个 19 岁的英国男孩。我们每周只见一面,他在周五下班后从郊区跑到墨尔本市中心来,我们共度快乐的一晚,第二天他再离开。
在周五之外,我也约会了几个中国男生。我不知道他见了谁。其实我们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也不太通,尝试聊过价值观相关话题也不太顺畅。有一次,我们俩讨论想成为男人还是女人,他想成为女性,我想成为男性,但是聊了一会也没到达想象中的深度。
我没有谈过恋爱,我用一款叫 Snapchat 的聊天软件来帮我衡量亲密度。
在这个软件,用户发送的图片和视频在观看后会自动消失。如果两个人每天互相发送消息,代表亲密度的火花值就会越来越高。我们连续发了五十多天的自拍、视频,终于拥有最高的火花值,成为彼此最亲密的人。
在他生日那天早上,他给我连打两个电话,还发短信给我让我回电话。我一回拨,他就告诉我昨晚做梦梦到我把他删了。他焦虑地说,如果你真把我删了,我会到你家门口堵你。当天晚上我陪他过生日,我提了一嘴他前女友的事,没想到他马上让我以后再也别提了。
我心想,这话一出口,肯定就不是我自作多情,我们之间是有感情浓度的。我顺势问他要不要谈恋爱,他同意了。
几天之后,他哭着给我打电话说承担不了关系的压力,要求分开。分开后的第二天,我从他的自拍里看到他双眼哭得红肿。朋友们都劝我拉黑他,可是我好想最后见他一面。
在我的争取下,我第一次乘坐火车、电车去他家。我知道他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但没想到他本人在分手的十天里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开始酗酒,胡子拉碴,满脸憔悴。他向我讲述了家庭和前女友带给他的巨大创伤,其实,他算是逃离家庭,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度假打工。晚上,我俩躺在沙发上十指相扣,看完了上次没看完的电影。
此后,他再也不愿意跟我见面。
Snapchat 显示我们的亲密度骤降,他不再发自拍,说话也愈发简短和敷衍。
我想以后自己不会拒绝 situationship,但会放弃 situationship 转正的幻想。我肯定不会放弃追寻所谓的灵魂伴侣,但也不会放弃其它可能。现阶段,找一些长得帅、幽默的男性做快乐的事情,就够了。
我正在投入的这段 situationship,主要基于生理性喜欢。我能从他身上闻到特殊的气味。而我对之前谈的每一任男朋友都有点排斥。
我在深圳,他在昆明。我们说好,如果对方有了伴侣就退出彼此的生活。
或许是没有承诺的压力,或许是荷尔蒙,我们每次见面都像异地恋很久的情侣一样恩爱。
虽然我们在微信里不过问日常,但一到线下,他就打破约定,跟我讲很多他的工作、生活还有原生家庭。我只想跟他一起享受当下。
有一次,原本我们在微信里吵架,但电梯门一开他就在门口等我。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喜欢的男生真好看,干嘛要跟他生气?我把他拉到电梯里面,牵着手去了房间。
一开始,他有过一些承诺。他说我们俩这段关系不应该仅限于 situationship。我们给彼此提供陪伴,也是性伴侣。可他心理上有个过不去的坎——他觉得我比他优秀太多了,他压力太大需要追赶,无论是年龄阅历还是收入。
激情之后,我开始吃苦了。
如果这是一段恋爱关系,体验应该平稳地上升或下降,就像电波有峰值也有谷底。但这段关系里,我总觉得电波在骤升骤降,角度过于陡峭。
常常在头一天,我们开心地聊了人生、两性话题,到了第二天,他突然不怎么跟我聊微信。我便从情绪拉满的状态跌入谷底。
没有资格,也找不到借口去问他: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冷淡?为什么不回我消息?
我在恋爱里不喜欢表达,哪怕不开心,也会向内消化。
几个同样处于 situationship 的姐妹鼓励我摊牌。摊牌需要勇气,我知道只要我问出口,我就有可能失去这段关系。我给他发微信:我想跟你要么谈恋爱,要么变为普通朋友。
他给了几个理由:第一,异地关系很难维持;第二,谈恋爱肯定要奔着结婚去,异地没办法做到这点。第三,他的父母很难同意我跟他恋爱,因为他老家排外。
摊牌之后,我哭得很惨。每次他过于冷淡的时候,我都会哭。我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跟妈妈分离太早了。我两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出去工作了。即使成年这么久,我三十几岁,分离仍然让我惧怕。
可是又没有正式谈恋爱,为什么内耗自己?我在失眠时反复翻看跟他的聊天记录,不断想要寻找所谓的真相。看多了,觉得很多东西也就那样,可能是我放大了自己的情绪而已。
在那之后,我想通过这段关系自我重建:
对确定性脱敏,避免断崖式体验。
我前两段恋爱关系结束得非常突然。上一段恋爱已经快结婚了,前一天对方还给我买了很多东西寄过来,第二天我们吵了一架,他突然提出分手,拒绝任何沟通。那会儿我都怪到自己身上。
于是,这一次,
我有时告诉自己说这段开放的关系试错成本很低。
我可以尝试一下能不能用别的方式跟男性相处,有时候也虐一虐他。
之前,在我们的相处里,我习惯迁就,总是及时回复。但是现在我常常先忙自己的事情。近一两周,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找我分享很多生活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