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美社工合作社
文 | 薛媛媛 编辑:学妹
曾几何时有句流行语:“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这可能是一句玩笑,也可能是一句讽刺。
时至今日,博士录取通知书在手,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正光荣成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种生物。
老实说,我一点也不觉得这种身份转变有什么羞于启齿。
相反,我是女博士,我光荣。
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经历过杭师大 -> 南师大 -> 华师大。
这其中,有两样东西不变:师大和社会工作。
六年前的我,和大多数社工同仁一样是被调剂的。对这个专业不知道、不了解、谈不上多喜欢。真正让我深入了解这个专业,是在大三去南师大交流的时候。一年的时间,足以让我爱上这个专业,并且毅然决然地开始准备考研。
如今MSW忙忙碌碌的两年生活,又让我萌生读博的想法。真正让我确定要读博,是在结束暑假去香港实习一周的旅途后。短短七天,让我进一步感受到社会工作的魅力和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我忽然意识到,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太短,似乎我才刚刚入了这道门就得被迫离开。那些我刚刚开始探索、开始感兴趣的领域极有可能停滞不前。
回首往昔,六年时间转眼即逝。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才更加觉得它能走到今天的难能可贵。当班里的小伙伴都开始纷纷步入社会寻找工作岗位时,我发觉如果我不读博,可能就会和他们一样走上从此和社会工作毫无关联的岗位甚至人生路。
而我很确定,那不是我接受六年社会工作教育后想要的。
平心而论,我不是一个学霸,也不至于说对学术倾注了全部心血。时常有人问我,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读博士,这个答案因人而异。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简单来说可能存在三个要点。
第一是能读能写。相信很多人在期末论文、毕业论文中都曾苦苦挣扎过,甚至不止一次地想“毕业了就再也不用写论文了”。身边有一些成绩还不错的朋友也在是否读研/读博中徘徊过,但最终都因为“论文”二字而放弃升学。的确,如果你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就不可避免地要整日和数不尽的文献相伴。正所谓有读才有写,能够不排斥且看得进去文献至关重要。而我之所以选择读博,是因为我从小就不排斥看书。
当然,我其实很少看博大精深的纯理论或者纯学术作品,平日里更爱看些杂书,但说到底那些与文字有关的事物是我所钟爱的。其次便是写。其实作为一个从小学起就对作文分外感兴趣的人,写作是我延续十几年的爱好甚至副业。初中起开始写文章并刊发,这个习惯保持至今,从未中断。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论文和我平日所写的文字相比更加严谨且讲究规范,在这一方面,我仍是个新得不能再新的学生,我很喜欢、也愿意去写文章。这个爱好可以让我的博士生涯看上去没有那么辛苦。毕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再累也是甘之如饴。
第二是可以耐得住寂寞且坚定不移(当然还得学会自己找乐子......)。其实学术需要你静下心去好好做一件事。无论看书写作都需要专注和定力。老实讲,我既兴趣爱好广泛也天性宅。后者带给我的,是能够在长时间里足不出户,真正心无旁骛地静下来做事。这当然也是长时间写作带给我的特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你面临着周围大部分同学都走入社会开始赚钱或者社交的现状时,会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他们可能会质疑你为什么要再“延毕几年”,也可能会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会嫁不出去”,甚至也有人说“早点出去赚钱多好”……诸如此类的话无形之中便增加了我们的选择成本。这个时候,如果你本人容易左右摇摆、缺乏主见,那么很可能就放弃读博,选择了他人认为的“更适合”你的路。而巧的是,我这个人,从小就特别偏执。一旦我做了决定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毕竟犹豫才是这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而我作为一个二十四岁的成年人,愿意且有能力承担每个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并为此做好准备。
第三是有长远的眼光和一颗上进的心。我在备考期间,经常听到这样几种说法:学历不如工作经验重要、四年博士不如四年工作年薪高。但于我而言,博士不仅仅是一个学历,而是攀登高峰的必经之路,更是接触新鲜知识的机会与平台。如果仅仅只考虑眼前利益,未必会觉得博士的性价比更高。其次,大多想要追求稳定和安逸的人也不会选择读博,因为没有人能告诉你继续深造四年后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它未必能给你带来所谓的“铁饭碗”或是既轻松又有钱赚的工作。这时,你需要拥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的上进心。我本人非常注重创新二字,私以为没有什么地方比学校接受新知识更快、更全面、更便捷。只要你想,各种不同领域的大门都将向你敞开。
以上三点,是我所认为申请博士必备的特质。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比如还得有导师愿意收你......嗯.)。
(参加学术会议拉党旗是个什么鬼?)
前面啰里啰唆说了一堆,也许这一部分才是大家最关心的。目前国内招收社工博士的学校不太多,除港台外内地可选择的学校较少。其实说起来我很幸运,恰好赶上了华师大第一年招收社工博士。由于是第一届招收,招生方案定得晚,一开始说是申请制,原以为可以避开考试,没想到最后只是调换了顺序,先申请后考试。但是转念一想,也确实不必为此感到沮丧,因为在既有环境下,考试才是诸多选拔方式里最公平的一种。
第一步是申请。
首先,申请之前当然是确定导师。在选择博导的时候,最主要还是考虑其研究方向是否与你想要深造和学习的领域一致。社会工作本身涵盖范围较广,但也确实有所区分,这需要你提前花功夫了解一番,既可以去学院网站找到老师的简介,也可以去网上下载老师的论文进行研读。
在确定导师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与硕士报考时不同的是,博士报考需要在一开始就与导师联系,并确认对方是否有招收你的意愿。比如一般老师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如果名额较少且与本校报考的人数等额,那么外校考生以及往届生的录取率就会小很多,如果老师心中已有主意,便会拒绝你的报考。
在导师确认后,便开始进入申请阶段。主要是准备材料,包括填一些表格、简历和推荐信,并且要去医院体检。一般来说,简历最主要体现的是学术能力,包括学业成绩、参与的学科竞赛、已发表的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计划等。其次便是个人品质,而这些品质是需要为博士服务的。若你具备读写能力、高效率、能吃苦等特质就请尽可能地展现在导师面前。
以上这些材料都是为了让导师基本知道以你目前的条件和资质是否适合读博。那么,经过各种材料的上交后将会得出一个总分,依照排名取一定比例的人数进复试。我自己的经历是,在12月上中旬递交申报材料,最后复试名单在下旬公布,从结果来看是刷掉了二分之一的人。
第二步是准备复试。
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关于笔试:
首先我想谈一谈笔试中的专业课考试。不得不提的是,无论考研还是考博,死记硬背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最终考察的还是平日里对知识的积累以及临场的灵活运用。我们学校的笔试没有参考书籍,我一开始是从教材里各挑了一些优质的理论和实务书籍,涵盖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复试安排在四月中旬,由于还有修改毕业论文的任务,所以我在二月底的时候才给自己列了一个复习计划,将所有要看的资料等分到每一天,然后按计划去看。可能因为我的确不排斥看书,每天看这些书籍似乎也自得其乐。
但很意外的是,三月中旬我复发了急性肠胃炎,休养了十余天才转好,由此耽搁了复习进度。恰好这时我的研究生导师提醒我,看教材没有用,应该多看报考导师以及学界大佬的近期论文,我这才恍然大悟。我竟然还以为博士会考一些基础的知识点甚至死记硬背的内容,实在大错特错。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花了一天时间,下载了学院各个社工老师的近几年论文,同时开始有计划地阅读各种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公众号文章,有时候一天会看七八篇论文。遇到好的观点或者让我有启发的,就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由此持续了小半个月,我将论文过了两遍,并每日接收社会工作的最新动态。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意识到知识的生命力,它是多年未更新的教材所无法比拟的。那段时间里,每天在阅读几篇论文后,我也会和朋友一起探讨其中我觉得有意思的点,有时候会引发争论,但大多时候是一种互动交流,这无形中也强化了我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其次是英语笔试。因为我从小学开始,英语成绩一直处于中上。在各类大型考试中,英语都是我的加分项。所以博士英语的准备并没有花费我太多时间。但值得关注的是,博士英语考察的是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翻译(包括中译英和英译中),因此我平日会用英语新闻的APP(如扇贝阅读)在等车、坐车的零散时间看一些小文章,主要看社会类新闻。其次在临考前我也下载了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学的专业词汇集中浏览。其实英语和语文差不多,是特别强调语感、平日积累的学科。尤其是面对纯翻译题型,更是考察考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绝非临时抱佛脚就能让成绩突飞猛进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花费太多时间在英语上,只希望正常发挥即可。
上午考英语,下午考专业课,一天下来请做好手酸的准备。
英语考试如我所料,还是会遇到很多想不起来意思的词,但是整体翻译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将答卷重新誊写了一份,但是这样一来时间变得很紧凑,所以不推荐大家像我这样,最好一开始就谨慎书写,不要在试卷上留下太多补丁。
至于专业课,是五道综合论述题,很庆幸的是,除了平日的积累,考前看的论文能够派上一点用场。它主要是让我在答论述题时有话可写,两场笔试结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关于面试。
第二天的面试比起笔试是重中之重。
无论升学、就业,面试最能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现在无论硕士还是博士,导师们更希望能够招收灵活、反应快、性格好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只知道闷头读书的书呆子。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反应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首先是专业面试,进门后有五位教授和一位记录员,所以还是有点阵势的。他们并不会提奇怪的问题,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博士计划发问。由此这两部分就是复试前需要重点准备的。当时由于距离写完毕业论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我在面试前特意将论文重新翻看一遍,设想了几个老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自己进行回答。
友情提示,最好准备好用几句话准确概括整篇论文的内容和亮点,到时大多能派上用场。其实后来仔细回想,那场面试无非是一次提前了的论文答辩。
至于博士计划,由于在第一步交申请材料时就已经做好,此时只需要进行完善并保证能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即可。有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博士计划不够详细甚至不够完美,其实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导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确认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属于其研究范围以及你是否认真为博士的四年生涯做了规划。至于规划是否完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等真正入了学,一切都需从长计议。
之后是英语面试,这是我比较擅长的部分,因为英语口语是我不算差的一项,尤其是发音吐字方面。但比较难过的是,自己的专业词汇掌握得不够,当面试官一直追问毕业论文的相关话题时,我有些卡壳。好在总体上不错,英语面试比我想象中顺利。总之在接连两场的面试中,我的经验和建议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能过度紧张。比如我一紧张就会不自觉地加快语速,因此在专业面试中被指出要放慢语速。其次便是保持自信和微笑,毕竟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考不上,老师们又如何相信你可以完成博士学习呢?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复试大致如此。
“博士要读几年啊?”
“四年。”
“天啊,这么长时间……太难熬了。”
(其实,四年在美国已经算很短了~~知足吧)
时至今日,这个对话仍不断回荡在我的耳畔。今天,刚刚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我,说实话,心情有些复杂。我也会担心自己是否能顺利毕业、担心四年之后的生活未必能如我现在所愿。但转念想想,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难以十全十美。因为上天是公平的,你得到什么,都要相应地失去什么。而不管是我,还是此刻也正打算走上考博之路的你,只要提前掂量好这刹那间的得与失,那么之后无论做了什么样的决定都不必怯懦。
身边不乏本科毕业就去北漂打拼的汉子、也不缺闲了两年突然出国深造的妹子、当然更不少和我一样选择升学的姑娘,其实各人所选择的路都布满荆棘,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我从来不认为读博与其他的选择有任何云泥之别,也并不认同女子无需多读书的陈词滥调。我只坚信,不管这一刻我们在做什么,那都仅仅是选择了不同的路罢了。人生如棋,棋落无悔。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勇敢地大步向前走,不轻言后悔,活在当下,终能看到荆棘之后的繁花似锦。
趁年轻,金戈铁马,驰骋学海无涯。(太天真,人生如梦,柴米油盐吃瓜)
三重大礼等你来拿~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