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观察sctv  ·  大年初六逢立春,立下一年好光景 ·  昨天  
辽宁发布  ·  新春走基层 | 博物馆里品“文化大餐” ·  昨天  
天津广播  ·  年俗 | 为了一年的财运,这件事一定要做! ·  2 天前  
洪观新闻  ·  今天,“TA”将刷屏你的朋友圈! ·  2 天前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大年初四,看广西非遗上央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为什么要提出幼儿养性?——必须高度重视性命的双重营养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8-01 19:00

正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丁未月 庚申日


 

“幼”,是一个会意字。从幺(yāo),从力。幺,小。年幼力小。本义是指幼小的意思。

 

《说文》:“幼,小也”。幼儿,即指力气尚小的孩子。


年龄期的界定,历史上各学派稍有差异。儒学的《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10岁之前都称之为幼儿。道家和道医家,则以孩子的生理转换特征为区分界定。


孩子性命双重结构的机体,有一个先天向后天转换的过程,一般而言逢“7”数以后即发生明显改变。孩子1岁左右长出的乳牙,具有明显的“先天中的后天”特性。使用到7岁以后,孩子的生理完全开始后天性质的发育,进入后天发育的崭新阶段。先天中的后天之物完成了其先天环境中的使命,即会发生“乳牙脱而恒牙生”。恒牙基本上伴随人生后天的全过程,更替期为7岁左右。7岁是一个先天变化圆满之数的时间。


 

在道医学中,乳牙为先天肾气之余,先天脾胃之苗。这种显态可见的、可以参照的生理现象,是孩子们先天意识(慧识)主宰心身的一个标识。一旦更换为恒牙之后,即是进入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身的生理时期。虽然还存在8-14岁的过渡转换期,但从“乳牙脱而恒牙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孩子以后天意识为用、为主导的生命时期已正式开始。


因此,将4-8岁界定为幼儿期比较合理。现代社会也普遍使用这种划分,例如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将7—8岁之前界定为学龄前时期。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提出幼儿养性?


 

《说文》:“养,供养也”。供养,奉养,抚育,养护之意。《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凡是从口腔进食五谷食品,所营养的是命体内的阴气;凡是饮服液体、五德能量就是滋养体内的阳气。


古代的“饮”字有多意。例如,明·无名氏《破天阵》中说:“黄冠鹤氅,息气养神,导咽还丹,饮风餐露”。就是指的饮气。“餐风饮露”,吸入能量之意。


“养”,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来就分为“养神”和“养形”两大领域。古人非常注重以德养神,以谷养形则兼而蓄之。现代人则将以德养神弃而不用,纯以五谷养形为用。对命体的营养追求,已达到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时期。但是,五德养神却几近消失。我们民族在古代非常强调以德养精神,近百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却已将五德养神忘得一干二净。对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分作用于人体五臓的营养,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弃而不顾,其中以德养神的方法更是少人问津。


形与神乃是生命双重结构的自然形态,形神分离即是生命的终结。形与神都需要营养,需要精神食粮的滋养才能健全和健康。人类的精神系统,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不能像肉身形体一样给人们的智识予以明确的标示,但它的生命功能却又是客观存在。


 

人类离不开精神营养,精神系统需要道德的营养。《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的德一能量和地的谷气是生命的营养,德一的能量和谷气能量在体内流动激荡,人体的生命才能存在,才能充满活力,达到思想活跃,慧识与智识同步发展,思维敏锐而富有创造力;而且体魄健壮,精力旺盛。


所以,我们的生命和智慧要想全面健康发展生存,就必须高度重视性命的双重营养,双重结构复合体的生命,离不开双重复合营养的滋养。


“养”,有供养、养护之意。幼儿智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需要成人的施予赐给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幼儿时期,需要被父母和社会呵护的生命阶段;幼儿时期,是一个生命在先天内环境中逐步发育完善后天智识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时期。这一时期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爱,主动全面地向他们提供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


幼儿养性,是指在孩子生命成长的4—8岁时期,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的“养性”;养性,在古代又称之为“养德”。“养性”,是孩子们这一生命时期的关键,是重点突出的需求。


 

选自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180页




秋,揫也,万物揫敛成就也!——故谓立秋

大暑时节,可以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身识与口识养生

大暑空气似火烧,好像也点燃了人体内的火——大暑的正善治养生

萤火虫又名“宵烛”“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大暑物候

季夏湿热之气极盛,月半转大——故谓之大暑

小暑不只是个炎热的节气,而且全息性地浓缩着内文明的信息 !

小暑,静待最热的日子到来——小暑物候和天文内涵

小暑时节,“无病三分虚”?——身识与口识养生

伏日之“伏”,关注身国内而用“暑”文修身 —— 小暑的民俗文化

小暑大暑,暑文的顺四时之修身——小暑的寻根探源

夏至以后,五运中的土运正当其时——小暑的脾臟四季旺

修养脾臟,应当以静为主——修养脾臟法和相脾臟病法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