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保护修缮项目已进入第五期,给考古工作人员带来了不断的惊喜:铜钱、佛郎机、建筑构件脊兽以及部分炭化谷物等,均“重见天日”。
这些物件勾勒出明代戍边将士怎样的守边生活?他们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他们在箭扣长城五期的120敌楼上的灰土层取样,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浮选实验室”,将土壤样品倒进空桶中,再用清水慢慢搅拌,一些碳化物和植物根系漂浮了起来。
箭扣长城脚下搭起“浮选实验室”。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根据近年来长城沿线考古发现的农作物推测,它们极有可能是粟、黍、水稻、大豆、赤豆、小麦、高粱、荞麦等农作物的一种。
这些是当年戍边将士们留下的,他们所在的箭扣长城属于明代九边重镇蓟镇的防区,重点负责拱卫京师。防区内实行卫所制度,区内推行屯田制,军饷自给自足。
士兵从世袭从军的军户中“垛集”,五口之家,三丁抽一。军士有的守城,有的屯种,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比重,边疆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蓟镇的士兵生活在卫所之中,戍守在长城。他们拿到的口粮,与明代其它各镇差别不大。按照规定,口粮来自朝廷发放的一石月粮,但实际拿到手的不足法定额数。
根据《万历会计录》记载,士兵月粮多在3斗-6斗之间,遇到丰年谷贱的情况,月粮会折算成其它物品发放。
所以,箭扣长城上出现了炭化谷物并不奇怪,士兵们很可能在上面生火做饭。
士兵们另一个收入来源,是朝廷发放的军饷。一开始是屯粮、年例银,屯田制度崩坏之后,屯粮少了,折算成白银支付。
6月3日,考古学家在箭扣长城120号敌台西北角发现了一枚铜钱,含“万历通宝”四字。专家推测,由于士兵们的工资是在山下发放,山上用不着铜钱,很可能是某个士兵随意扔下的。而这枚铜钱,很可能是士兵们用白银与山下商人贸易兑换而来的。
箭扣长城考古人员“捡到”明代士兵丢的铜钱。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相比其他军镇,蓟镇负责拱卫京师,尤其受到重视。因此,士兵们还会拿到一笔不菲的朝廷赏赐,洪武时期被定为“一等赏赐”。《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年,对各卫所军士大加赏赐,而密云地区加给“冬衣”。不过这种赏赐纯看皇帝“心情”,随机性较大。
另外,士兵们跟随主将出征或者公干,还会获得一些生活补助,如行粮马草,能缓解一定的生活负担。
考古工作人员还在120敌台发掘出了3件建筑构件脊兽,较为罕见的是一只大吻兽,判断这里住着的可能是一位基层小军官。
的确,卫所的士兵们很难有心情来欣赏这种玩物。他们的付出,远超过所得。
他们首先需要承担一系列繁重的差役。譬如屯田种地,这是本职工作之一,最大的问题是,难以交付屯粮,如果交不了,就得赔,即便朝廷减少数额,但实际征收却远远高于法定数额。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养马、砍柴、烧炭等工作,还得参加各种义务劳动,随时被征调参与水利工程。
更繁重的是,卫所军士还得随时满足指挥、千户、百户等领导的私人服务。
向者兵士受粟布于公门,纳月钱于私室,于是手不习击刺之法,足不习进退之宜,第转货为商,执技为工。而以工商所得,补纳月钱。民之膏血,兵之气力,皆变为金银,以惠奸宄。一旦率以临敌,如驱羊拒狼,几何其不败也。
这导致卫所士兵大量逃亡,法定额数一半以上的人不见了。明廷面临用兵危机,怎么办,只好改为“募兵”,大量外地的职业军人来到蓟镇戍守。
明廷对蒙古长期奉行防御政策,具体到长城沿线,防御的重要手段便是加固边墙。
戚继光就任蓟镇总督后尤其热衷,他认为蓟镇“一瑕则百坚皆瑕”。隆庆二年,他请求朝廷建设空心敌台,随后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开始。这一修,贯穿整个张居正时期,到万历九年,一共建了1194座。
为了省去雇佣工人的费用,建墙的主体便是调入卫所的外地军兵。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蓟镇防务压力加大,面对大量逃亡的卫所士兵以及操练不精的新兵,朝廷往往调外卫士兵补充兵员。这些军士,和本地卫兵承担一样的重差,与本地士兵协同分区防守。原本,他们入卫期满便可休息,然而随着敌情频繁,往往拖延,下班休息便成奢望。
此外,他们还要忍受背井离乡、长途奔波。延绥镇巡抚史梅这样描述入卫军兵之苦:
延镇(士兵)一遇入卫,有衣装路费之苦,有抛别其父母妻子不保朝夕之苦,有奔驰二千余里疲乏病馁之苦,有当隆冬起行冒雪履冰堕指裂肤之苦,有客处地方修筑戍守之苦,胼胝之苦,诸如此类,不可枚举。临发之日,臣与总兵该道出郊遣,见其老稚回环道路,牵衣抱头,哭声震野,观者无不流涕。及下班回日,则军亡若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