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链:八大子行业,技术发展追求可靠性和性价比
纺服产品的生产需要经历纤维制备、纺纱、织造和针织、染色和整理、成衣制造等五个过程。纺织机械则涵盖了该过程中的所有加工设备,兼具可靠性强和物美价廉的特点,具体可分为以下八类:
(1)化纤机械:
用于生产合成纤维的设备,包括聚合设备、纺丝机和拉伸设备等。
(2)非织造机械:
用于生产非织造布的设备。非织造布不是通过传统的织造或针织方法制成,而是通过将纤维网固定化形成的。
(3)纺纱机械:
用于将纤维转化为纱线的设备,包括粗纺机、精纺机和络筒机等。
(4)针织机械:
通过连续环套环节生产针织布料的设备,主要包括圆纬机、横机与经编机三大类。
(5)织造机械:
通过经纱和纬纱交织生产织造布料的设备,平织机和提花机等。
(6)染整机械:
用于染色印花、烘干整理的设备,染色机、烘干机和定型机等。
(7)纺织器材:
用于纺织生产中所需的辅助工具和配件,包括纺织针、喷嘴、滚筒、刀片、替换部件等。
(8)服装机械:
用于服装生产的设备,包括裁剪机、缝纫机、熨烫设备等。
(二)发展历程:正处于第六次转移,亚洲内部调整中
全球纺织业转移共经过六大阶段,目前正处于向南亚、东南亚转移中。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生产取代家庭小作坊,英国成为纺织工业的温床。(2)20世纪初,美国立足于丰富的土地及劳动资源,发展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接力英国成为全球纺织中心。(3)二战后,由于新兴产业兴起、美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战后关系和日本的工业基础,美国选择将纺织业向日本转移。1957年日本纺织品出口额全球第一。(4)1970年后,受美日关系,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日本被迫减少纺织品出口。同时,日元升值有利于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因此,具备距离优势、对外开放程度高和劳动成本低的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成为转移目标。(5)2001年后,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凭借丰富劳动力资源,廉价劳动成本和广阔消费市场,中国成为新的纺织制造中心。(6)2012年后,国内纺织产业发展成熟、竞争加剧。由于平均工资持续增长使得劳动力优势减弱以及环保政策趋严等,纺织企业盈利空间缩窄。相比之下,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由于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关税优惠,当地政府鼓励纺织业发展以及低成本劳动力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扩张及对外投资的目标。
纺织机械同步在亚洲内部调整,新兴市场带来资本投入新需求。
纺织机械的转移和纺织业保持同步,目前正处于由中国向东南亚、南亚、中亚辐射扩散过程中。同时,纺织业的转移必然伴随新的固定资本投入,预计将对国内纺机企业带来新市场机遇。
(一)国内:纺织行业景气度较高,补库趋势延续
(1)综合景气度维持高位,专业市场景气度快速升至历史高位
纺织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连续五个季度站在荣枯线上。
纺织产业链供应链有序复工运行,国内外市场消费及流通环境趋于改善,带动行业综合景气度保持扩张态势。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纺工会)数据,纺织行业综合景气指数自2022Q1开始持续上行修复,从42.60%增长至2024Q1的53.5%,并已连续五个季度站在50%荣枯线之上,恢复至疫情扰动前水平。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历经一年多调整,景气度稳步提高,并已接近历史高位。
自2019年以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经历两轮周期,分别在2020Q1和2023Q1达到周期底部。本轮周期历经一年多的调整,现正处于稳步上行阶段。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2024年1月纺织服务专业市场管理者和商户景气度指数分别为53.39和50.93,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9.84和5.49,并处于历史高位,表明下游经营者对未来充分看好。
(2)生产端:走出底部进入扩张区间,化纤产业回暖最快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纺织服装及服饰业企业降幅缩窄,增长可期。
根据Wind数据,24年3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2.50%,已连续六个月维持正增,修复态势明朗且稳定。同期,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及服饰业工业增加值同比-5.40%,自22年11月低点以来,处于震荡修复中。回顾历史数据,纺织服装及服饰业由于处于纺织业下游,景气传导存在一定滞后,预计未来转增可期。
织机开工率恢复明显,现处历史较高位。
24年下游生产火热,织机开工率迅速回升至历史高位。根据Wind数据,截至24年4月末,已稳步高于70%,略逊于19年,持平21年,远高于20、22及23年,高出15-20pct,相较周期底部恢复明显。高织机开工率也反映出下游企业的正处于扩产状态,预计将增加对织机的需求。
规上企业生产情况上行修复中,化纤业回暖速度最快。
自21年来,纺织行业整体产量同比增长幅度逐渐缩小,于22Q2触发拐点,进入下行周期。周期斜率底部出现在23Q1,自此之后,修复速度出现一定程度分化。化纤业回暖速度最快,于23Q2转增后加速上行,截至24年2月,产量同比+27.7%。服装业在斜率底部短期进一步下探后加速回升,并与布业、纱业同步接近产量增长拐点,未来加速上行可期。产能利用率方面,化纤业修复速度也领先纺织业,在23Q1触底后,现已稳定在历史高位。纺织业产能利用率自21Q2经过两年多回调,现已完成筑底,开始上行。
(3)消费端:终端内需复苏明显,网购市场韧性更佳,专业市场经营好转
纺织品终端市场内需复苏明显,网购市场韧性充足。
根据Wind数据,23全年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1.4万亿,同比+8.39%;24Q1实现零售额3694亿元,同比-0.02%。本来下行斜率自22年4月触及最高点后开始震荡收窄,至23年已实现转增,内需复苏开启震荡上行阶段。网购市场韧性充足,即使在周期底部,也基本维持正增长,24年3月同比+12.10%,已处于加速上行期,有望进一步拉动整体内需复苏。
专业市场经营情况好转明显,成交额和经营效率均处近年最高位。
在三年疫情的影响下,我国新增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逐年减少,歇业重装、关停倒闭、转变业态等市场数量增加,总量规模下滑。直到23年出清结束,市场总量规模小幅回升,全国出现了小部分新开业市场,投资建设更加理性。根据纺工会数据,23年我国万平米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860家,同比+0.70%;市场总成交额2.35万亿元,同比+10.11%,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值。运行效率方面,三大指标均达到近六年的最高值。23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商铺效率为173.95万元/铺,同比+9.92%;商户效率为214.93万元/户,同比+9.96%;市场效率为32086.56元/平米,同比+9.77%。
(4)库存端:延续加速补库趋势,处于历史高位,暂未出现拐点
纺织业、纺织服装及服饰业规上企业库存水位和滚动库销比同步扩张,后者库存上涨更为温和。
23年12月,纺织业规上企业存货为3808亿元,同比+5.78%,整体延续自21Q1开始的快速增长态势,相较21年3月低点,已增长23.14%。纺织服装及服饰业规上企业存货为1825亿元,同比-2.71%,整体扩张更为温和。两者滚动库销比同步加速增长,分别达到18.94%和17.92%,均处于历史高位。
(5)企业经营端:趋近业绩拐点,机械替代成为趋势,工人数缩减,资本开支增大
下游纺织企业营收及利润双双趋近业绩拐点,开始新一轮扩张。
根据Wind数据,营收方面,下行周期开始于22年,23年纺织业营业收入2.3万亿元,同比-12.53%,触及周期底部,24年以来同比降幅收窄,24Q1实现收入5202亿元,同比-4.57%,接近拐点。利润方面,下行周期始于21年,较营收提前,24Q1实现利润112亿,同比-9.52%,较23年同比降幅收窄6.59pct。整体筑底底部态势明显,新一轮周期蓄势待发。
纺织机械替代工人已成大趋势,行业用工人数不断减少。
纺织行业以劳动密集型模式为主,对劳动力资源的依检度较高。陆着国内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经营压力倒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引入自动化、高通化纺织机械设备已是大势所趋。以纺纱行业为例,平均万锦用工从2010年的80人下降到2015年的60人左右,根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则要求下降到20人以内。根据Wind数据,近三年行业用工人数逐年递减,23年同比-8.7%,对高效纺织机械需求不断扩大。
机械替代人工同步反应在纺织业的资本开支,现已出现明显回暖。
纺织机械已成为下游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是硬需求,其资本开支即使在周期底部的23年,也缩减较为有限。根据Wind数据,24年3月我国纺织业、服装及服饰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分别+17.50%和+12.40%,较23年的-0.4%显著提升,复苏趋势明朗。
(二)国外:整体需求触底,去库存接近尾声
(1)出口端:23年海外需求触底,24年回升态势明朗
海外需求同比降幅缩窄,转增可期。
根据Wind数据,23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分别实现1359亿和1624亿美元,同比分别-8.25%和-7.45%;24年前4个月累计分别实现443亿和456亿美元,同比分别-1.18%和-5.23%,降幅收窄明显,逐渐趋近转增拐点。
(2)库存端:海外去库存进入尾声,知名企业多接近补库拐点
下游服装行业海外去库存周期进入尾声,库存降幅放缓。
23年下游服装行业需求疲软导致业绩承压,美国服装行业库销比下降,海外服装品牌去库存周期进入尾声,预计24年行业需求逐步回暖。根据Wind数据,截至24年2月,美国零售商和批发商服装类库存销售比分别为和2.28和2.32,已处于历史平均水平。
海外品牌去库存化顺利,有望恢复正常采购。
根据广发纺服组2023年12月3日报告《纺织服饰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四大核心关键词:制造反转、品牌分化、重获认可、奥运大年》观点,海外品牌库存去化顺利,未来有望恢复正常采购,下游需求有望回暖,龙头公司产能利用率有望回升。参考2020年的历史经验,从去库存到补库存差不多需要5-6个季度。
(3)南亚、东南亚新兴市场:产量持续攀升,出口降幅不断缩小至转增
纺织业产业转移下,带动南亚及东南亚成为我国纺织机械主要出口地区。
根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以下简称纺机会)数据,2022年 1-12月,出口到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及土耳其的合计金额占全部出口额的56.82%,同比增长24.89%,是我国纺织机械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链向东南亚、南亚的进一步延伸,出口到孟加拉国、印度和越南的纺机金额都有明显增长。
印度、越南纺织业生产已经迈过底部,现已进入加速扩产期。
根据Wind数据,23Q4印度服装生产触底后,实现快速反弹,24年3月增长至143.1,达到历史平均水平。。后期进一步扩产确定性强。越南在23Q1产量触底后,开始新一轮增长周期,其中以成衣产量增长最快,24年4月已到达5.98亿件,较23年1月低点增长83.7%。当前南亚、东南亚市场生产已明显走出底部,未来加速扩产确定性强。
印度、越南出口加速修复,拉动对纺织机械的购置需求。
印度和越南分别于22Q1和22Q2迈入此次下行调整周期,并先后于22Q3和23Q1实现困境反转,逐步缩窄出口同比下滑幅度。截至24年1月,根据Wind数据,印度和越南纺织品出口分别为2501.2亿卢布和29亿美元,同比分别+1%和+16%,开启加速上行阶段。印度、越南纺织品的出口增长,有望为国内纺织机械创造新需求。
逻辑复盘:我国纺机发展主线由国产替代演变为发力海外市场。
国产替代方面,据纺工会会长23年3月表示,我国纺织装备自给率超过80%,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海外市场方面,我国织机比较优势和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均稳定上升,其中尤以缝纫机和针织机最为突出,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分别为60%和50%左右。
(一)纺机企业:周期底部特质明显,利润已先行大幅修复
纺机企业营收趋近拐点,利润修复更快,已出现明显好转。
根据纺机会数据,23年规上纺机企业实现营收952亿元,同比-1.47%,较22年降幅收窄0.77pct;实现利润74亿,同比+21.47%,先于营收出现好转;实现营业利润率7.75%,优于疫情前水平。纺机企业业绩修复态势明显,预计未来利润保持增长下,营收同步转增。
规上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下降,亏损面回归疫情前水平。
根据纺机会数据,23年规上亏损企业实现亏损额6.56亿元,同比-63.99%;亏损面修复至16.55%,回归疫情前水平,预计未来亏损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将进一步好转。
纺机企业连续两年去库存,经营质量提升。
在21年周期顶部积攒大量产成品库存后,纺机企业进入两年的去库存期。据纺机会数据,22和23年产成品库存同比分别和-4.20%和3.25%。企业经营压力减轻,经营质量提高,为新一轮周期启动做好准备。
订单及产能利用率方面,纺机企业出现明显好转。
根据纺机会对115家纺机企业调研,23年46.1%的企业订单超过去年同期,55.7%的企业产能利用率高于80%;相较于22年37.4%的企业订单高于去年同期,42.98%的企业产能利用率高于80%,复苏态势明显。
(二)海外市场:出口有望迎来底部复苏,整体优势不断扩大
纺机现已成为我国贸易优势项目,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根据Wind数据,纺机2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贸易顺差16亿美元。自15年纺机首次实现顺差后,经过几年筑基,于19年开始实现顺差的稳步上行,现已成为我国贸易优势项目。
纺机进出口分化明显,出口位于新一轮周期左侧,进口震荡下行。
根据Wind数据,出口方面,纺机保持长期增长,23年和24Q1分别实现45亿和11亿美元,同比分别-17.97%和-11.27%,降幅收窄明显,处于新一轮周期左侧,预计未来将回归长期增长趋势。进口方面,整体震荡下行,23年实现30亿美元,同比-7.63%。进出口的分化体现出我国纺机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完成对国外企业的替代和超越。
分机型看,国内针织机械占优,国外化纤机械占优。
根据纺机会数据,22年国内出口前三分别为针织机械、纺纱机械和染整机型,分别占比24%、17%和17%;国内进口前三分别为化纤机型、纺纱机械和织造机械,分别占比27%、19%和11%。
(1)出口端:缝纫及针织机优势大,织布机韧性强,纺纱机械处周期底部,化纤及染整机械潜力大
缝纫机是我国在全球纺机中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品种,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接近60%。
不同于其他机型,缝纫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优势机型。根据UN comtrade数据,RCA指数常年稳定在2.5-3.0间,23年达到2.91,并有望保持增长。23年实现出口额20亿美元,同比-20.66%,但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逆势创历史新高达59.47%,反映出口额下行主要受限于全球市场因素,而出海竞争力保持增强。复盘历史数据,国内出口额下行期为1-2年,同比下行期均为2年,据此判断本轮下行期已接近底部。预计未来缝纫机将继续发挥竞争优势,维持长期增长趋势。
针织机亦处于竞争极优地位,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超50%。
针织机状况类似缝纫机,差异在于初始优势相对较弱,但发展更为迅猛。根据UN comtrade数据,23年RCA指数为2.6;出口额实现12亿美元,同比-9.93%,国内出口占世界比逆势创历史新高达53.07%,两者差异同样反映出针织机出口主要受限于全球需求变化。复盘历史,出口额下行期均为1年,而目前已站在新一轮上行周期的起点,看好未来发挥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增长。
织布机韧性较强,周期下行影响相对较低,同时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创新高。
长期以来,织布机竞争优势不断扩大,根据UN comtrade数据,RCA指数自11年首次超过1.0并经历快速上升后,围绕中枢1.5周期震荡,且近年来中枢已有缓慢抬升趋势。23年进入下行期,实现出口额5.6亿美元,同比-6.44%,下降幅度最低,反映出织布机最具韧性;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逆势创历史新高达30.52%,两者差异反映出织布机出口主要受限于全球市场变化。复盘历史,织布机出口额下行期均为1年,上行期多长于3年。考虑到本轮下行期织布机的韧性,叠加其已处于周期底部,预计未来其出口额将持续增长。
长期看,国内纺纱机械优势持续增强,现已接近周期底部。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国内竞争优势整体持续增强,22年实现历史新高,出口额达到10.1亿美元,RCA指数和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分别达到1.62和25.34%。复盘历史,纺纱机械出口额和国内出口占世界比下行期分别为1-2年和1年,上行期均为2-3年。23年纺纱机械进入下行调整,出口额实现6.52亿元,同比-35.47%,RCA指数和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分别为1.02和20.74%。预计伴随下行期的结束,纺纱机械将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有望回归长期增长趋势。
化纤机械全球需求扩大,预计未来国内企业将实现出口额和市占率快速双增。
根据UN comtrade数据,10-19年化纤机械是我国优势项目,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稳定在2.0以上,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稳定超25%。2020年后,受限于疫情,化纤机械出口大幅下降,并于21年触底,占世界比为18.92%。22年迅速修复,出口额实现3.18亿美元,超过19年水平,但占世界比为22.81%,显著低于19年的31.89%。两者差异反映出化纤机械的全球需求迅速扩张,考虑到先前国内积累的全球优势,国产品牌有望在化纤机械实现出口额和市占率的双增。
染整机械当前相对优势较小,但长期增强趋势稳定,出海市场空间广阔。
染整机械出海相对滞后,根据UN comtrade数据,RCA指数于19年首次超过1.0,20年后迎来下行调整,23年为0.96。23年出口额仅次于缝纫机,实现15亿美元,同比-9.70%;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逆势创历史新高达19.50%,两者差异反映出染整机械出口主要受限于全球市场变化。复盘历史,出口额上行期多为5年,同时本轮下行期已超过之前的1年,达到2年,调整充分。据此判断当前已处于长上行期的起点处,叠加即使国内出口占世界出口比最低,但出口额为第二反映出的广阔出海市场,以及染整机械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预计未来其存在极大发展潜力。
(2)进口端: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德国,两国分别在纺纱和化纤机械占优
我国纺机进口相对集中,主要来自日本和德国。
根据纺机会数据,我国纺机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德国,22年分别占37%和29%;根据UN comtrade数据,23年六种机械的进口额分别为12.43亿和6.20亿美元,同比分别+7.11%和-0.09%。日本进口整体周期性明显,22-23年日本纺机进口额有明显回升。相较日本,德国周期性同样明显,但中枢下降速度更快。预计未来伴随国内企业的周期上行,对日本及德国进口额将进一步替代。
国内主要进口日本的化纤和纺纱机械,日本海外优势体现在纺纱机械和织布机。
根据纺机会数据,22年我国主要进口日本的化纤机械和纺织机械,分别占比39%和31%。国际市场上,根据UN comtrade数据,日本海外优势主要体现在纺纱机械和织布机,23年日本出口占世界出口比分别为36.49%和21.95%,同比分别+9.26pct和5.62pct。纺纱机械方面,长期趋势为围绕25%中枢周期变换;织布机方面,其长期趋势为震荡下行,预计国内织布机的发展对其有所影响。
国内主要进口德国的化纤机械。
根据纺机协会数据,22年我国主要进口德国的化纤机械,占比达42%,除零件外,其余机械占比均不足10%。国际市场上,根据UN comtrade数据,德国海外优势主要体现在化纤机械,23年德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比分别达到50.72%,同比分别+2.43pct;其余纺机中长期中枢展现出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