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你可以念旧,但请一直往前走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3-26 21: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很多人说,小时候不理解家里老人为什么攒一屋子的“破烂”,只觉得那是物质不丰富的年代留下的节俭习惯。 但某一天却突然发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攒下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早已穿不进去的衣服,学生时代的文具,无法启动的电子产品,甚至各种购物赠品等。 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看似无用,却是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小编发现,一些年轻人中也流行起“极繁主义”,他们享受这种将空间填充得满满当当的快乐。

小红书用户 @kokinight @是唯一呀 @Atlas


不过,对于类似的风潮也有另一些声音:人生应该学会”断舍离“,而不是被过多无用的东西困住。


两种看法争锋之时, 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再次被大家所看见:我们的生活究竟该保留多少东西?





那些“没用”的东西

不一定真的没用


与“没准哪天就用上了”的老一辈人不同,这届年轻人积攒东西的心态可能更加特别。


对于一些人而言,一些旧东西的存在 是安全感的体现,也是记忆的锚点 。像小时候抱习惯的毛绒玩具,沾染着自己熟悉的气味,在它们的环绕下更能安心入眠;小时候妈妈亲手打的毛衣,虽然穿不进去但满溢着家的气息;没法再打开的手机和电脑承载着千禧年的故事;而那些来路各异的小物件,更是一种记忆触发器般的存在,每每看见时,便有记忆被重新激活。被各种各样带着情绪价值的物品所环绕,带给人极大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在他们看来,物品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一种情绪价值,是确认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也是好好生活的代名词。 虽然打扫和搬家的时刻,这些不断积攒的旧物和“情绪物品”也会变成甜蜜的负担,但短暂的不便,远抵不过它们带来的满足感。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在单纯地积攒物品,而是主动将自己的记忆和生活扩容。 这些不断丰富着生活空间的物品,是来时路留下的足迹,是身为一个人在自己世界上敲下的,虽浅而潦草,但足够重要的印记。



在“断舍离”这个概念爆火的时候,我就对它不是很感冒。对于我而言,物品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情绪价值。比如在房间里挂一串星星形状的氛围灯,可以带来一种浪漫体验,让我觉得生活是件快乐的事。

——@coco



我住在一个巨大的“动漫空间”里,其中摆满了我的谷子和手办。我享受每天早晨睁开眼时,被喜欢的东西围绕的感觉。

——@阿奇亚



我房间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小零碎。其中一部分是旅行带回的纪念品,另外一部分是别人送我的礼物,还有一部分是当我遇到特别的事情时,随手捡回来的小玩意。


人的大脑“内存”是有容量的,所以我将一部分记忆寄存在这些东西上。平常不会特意想起,但每当看到它们时,那些重要的记忆便会重新回到我这里。

——@棕∑



相比物理空间

你的情绪空间更加珍贵


在健康的前提下,建立适当的“极繁主义”生活方式没有问题,人生也不是一定要“断舍离”,毕竟被物品陪伴和环绕反映了我们一定的心理诉求,甚至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但如果过度囤积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可能就不太好了。


一方面,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上看到,一些人因为过度囤积,引发了火灾等安全风险。在这些案例中,囤积物品的数量远远超过生活所需,产生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 如果一些东西的存在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情绪过载,让我们深陷往事不可自拔,就意味着它们的存在过度占用 了人的“心理容积”,带来情绪危机 。这时候,处理物品远没有处理心情更重要。


心理学家说,“过度囤积的习惯不仅是对物品进行简单储藏,且是将物品赋予人类特性,与其建立依恋并形成情感关系。”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会消耗大量的心理和情感资源,让人无法在人际关系上投入,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在积攒东西这个问题上,比起物理空间,你的情绪空间更加珍贵。



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比起爱攒塑料袋的我妈,我更喜欢囤积奶茶杯、玻璃瓶和外卖袋,理由如出一辙——留着没准有用。


但尴尬的是,用到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类似物品只是在房间里不断堆积,导致我现在喝杯奶茶都很有压力,觉得杯子扔了可惜,留着又会增加家里的“收藏”。


后来我意识到,与其不加挑选地全部留下,不如保留可以再利用的部分,让其他物品作为可回收垃圾,依照它们原本的命运进入城市再循环系统,也算不上一种浪费。

——@蝌蚪


网友@DAi


曾有一段很多年走不出去的感情。我留着那段感情中所有的信物,堆满半个屋子,时时提醒我那些往事,感觉整个人都要被回忆和眼泪泡发了。直到某天幡然醒悟,把它们打包丢了出去,突然觉得好轻松,我又有了开始一段新关系的勇气。

——@我就站在你面前


最重要的,

你要活在当下


有一种说法是,所谓“断舍离”,并不是让我们将生活清理得空空如也,只留下必需品。而是说, 我们要勇敢地切断某种将情感和精力寄托在物品上的、对现实的逃避。


简单来讲,就是 活在当下


如果被喜欢的东西围绕可以让你产生幸福感,如果纪念与回忆的存在可以让你感到快乐,如果将情绪和记忆储存于那些旧物,可以腾出大脑的“内存空间”,让你得以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体验,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一份健康的“极繁主义”。


但如果过多的物品让生活变得沉重,附于其上的故事将人困于回忆, “总有一天用得着”的焦虑引发 对未来的不安……当你被因此产生的种种情绪捆住向前的脚步,那些繁冗物品给你带来慰藉的同时,也让你变得不再快乐,那不如勇敢一点,剪掉那些“必要”之外多余的部分,就像解开双脚的束缚,以更轻盈地前行。


此时,所谓“断舍离”就并非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 而是丢掉这些东西所代表的,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无形却又对我们生活有着深刻影响的旧枷锁,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力”。


那是一种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脚踏实地,对当下有足够信心与专注力的力量。 当我们拥有这种力量,就能 走出自己亲手打造的樊笼,获得崭新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至此,我们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流动着的,更快乐,也更充盈的自己。



文 |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 | 视觉中国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心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要做勇敢的大人,也要做快乐的小孩

有些事,根本不配占有你的情绪

🥱🥱🥱🥱🥱🥱🥱🥱🥱

“春天的花不用劝,想开了,自然就开了”

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8本“治愈好书”,建议收藏

请一直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发现了让时间慢下来的秘密

监制 | 李浙 主编 | 马文佳
编辑 | 李柯谕
©央视新闻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